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与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指出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方略:适当创新目标表述、合理诉求情感目标、有效设计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恰当使用目标动词、注重课程标准引领。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方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51-03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在基础教育一线,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认为教学效果更多的是由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决定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教法、学法等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备课环节,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策略,令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一项“象征性”的备课工作,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创新目标表述
  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适度创新目标表述。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基本上都信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结构。也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总目标四个方面的阐述,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维度。上述两种相对固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模板,难免令数学教育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和审美疲劳。事实上,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结果的合理诉求和教学期望的科学表述,是教师主体精神和个体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应体现主客观的统一,在融人了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之后,教学目标才能变得更加真实自然。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江苏特级教师许卫兵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1.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为载体,通过手势演示等方式,达到识记每月天数的目标;2.以计算全年的天数为载体,通过自主尝试、全班交流的方式,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合理优化的目标;3.以大月、小月、平月的区分为载体,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达到渗透分类思想的目标;4.以理解二月份的特殊性为载体,通过介绍自然常识、历史资料的方式,达到传播数学文化的目标。
  许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形式上不按三维目标体系的定式编写,但实质上包括了数学知识、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实实在在地弘扬了新课程理念,充分展示了他对课堂别具一格的理解和处理。虽然教案其余部分(例如教学过程)尚未呈现眼前,但是通过教学目标的个性化阐述,整个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已经跃然纸上。
  二、合理诉求情感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仿佛让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我们一下子从过于强调知识、能力而忽视情感的“围城”中走了出来,似乎在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不尽量多地列举几条“动人”的情感诉求,就不能称之为新课程教学理念。
  例如有教师将“对称图形”这节课的目标设计为: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会正确判断对称图形;2.在探索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所带来的美;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如此琳琅满目的美育类目标设计,实际上可能严重背离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每一个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花费相应的“用时成本”,数学课堂上过于强调情感体验类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学科本质,就未免有点本末倒置了。毕竟“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应该是“认识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会正确判断对称图形”,“欣赏”“感受”“美”等情感体验类目标不可能承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千万不能过度地突出情感目标而漠视数学教学的本质。
  三、有效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不少一线教师歪曲或异化了上述理念,以“合作学习”为例,许多教师认为不强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至于许多比赛课、公开课千篇一律地在目标表述上突出“合作交流”。
  例如,一位教师在“认识分数”教案中这样制订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理解分数的概念;2.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數,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学生通过合作,能够运用分数的初步知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分数问题,会说、会用分数,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此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合作”。如果说“通过合作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问题”和“通过合作会说、会用分数”尚且值得期待,那么“通过合作交流认识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分数”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因为,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无外乎分子、分母、分数线,读、写的方法也是约定俗成的,类似这样相对简单的知识,教师讲授并典型示范就足够了,还有什么必要去让学生“合作”呢?合作的题材应该是个人解决不了且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问题,也就是具备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合作”以外,“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认真听讲”“自学阅读”等也是新课程理念下重要的学习方式。   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绝对权威的角色。当下一些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更多地沿袭着传统教学的话语习惯,“使学生”“让学生”等语句贯穿教学目标的始终,处处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比如,一位教师将“等腰三角形”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说理的习惯;3.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上述教学目标粗略一看,甚为合理,目标动词使用恰当,教学方式方法新颖,知识、能力、情感兼备,颇具新课程风范。其实这种教学行为颠倒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观念及行为“守旧”的真实写照。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改变“使(让)学生……”“培养(发展)学生……”等使动语态的话语习惯,要体现“学生将”“学生能”“学生会”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五、恰当使用目标动词
  每个行为动词在刻画教学目标达成时的程度不是一樣的,因此要恰当使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教学要求中都对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了详细解读,与知识技能直接相关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了解”意即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数学对象的有关特征,能够根据对象的具体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识别”出数学对象;“理解”意即学生不但能够说明数学对象的特征及由来,而且能适当地阐述此对象与相关的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数学对象应用于新的情境;“运用”是指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灵活选择解答策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时,不少一线教师对上述目标动词缺乏了解。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分式的意义”时,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1.理解分式的概念;2.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显然,教师试图用“理解”“掌握”等基于课程标准高度的目标动词去描述学习程度,但是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未免过于内隐,也不够具体,更不具备可测性,对教学过程的指向性不强。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高大上”有余而切实度不足,不利于引领课堂教学实践。事实上,“知道”或“认识”“会”“能”分别属于“了解”“理解”“掌握”的层次,我们就可以使用后者这些更为具体形象且容易理解的动词去刻画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例如将上述两条目标设计为:1.准确说出分式的特点以及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会判定所给代数式是否为分式;2.能正确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六、注重课程标准引领
  许多一线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于依靠直觉和经验,缺乏课程标准引领。信息技术背景下,许多教师沉迷于通过百度搜索各种教案和课件,从网络中照搬照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有些教师毫无根据地胡乱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甚至认为目标设计是可有可无的备课环节。
  其实,教学目标的拟定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教学基本功,要从课程标准的高度才能准确拿捏和把握其关键。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中“数轴”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借助于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对“数轴”相关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教材进行分析,厘清目标层次,从而比较准确地提炼出“数轴”第一学时的课堂教学目标为:1.理解数轴的概念;2.理解“数”与“点”的对应关系;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我们在具体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尽量外显行为条件和学习表现的程度,拟定出具体、明确、可测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例如上述教学目标可改写为:1.能够根据数轴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2.能通过生活实例探索出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3.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4.在“点与数对应”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总之,教学目标引领着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深远。因此,新教师应该增加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胜任数学教学工作;老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目标之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制订教学目标的水准,引领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罗新兵,徐慧玉,恩斯特姆,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及改进:以初中三维数学教学目标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4(5):23-26.
  [3]许卫兵,教学目标的现实失落与应有追求: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5):49-5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莫照发,数学合作学习内容的特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6-87.
  [7]缪晓颖.关注课堂目标聚焦教学细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泛化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 11):29- 30.
  [8] 曹培英,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J].江西教育,2007(6):14-15.
  [9] 莫照发,数学教学目标拟定的误区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6(5):47-50,
  [10]章建跃,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2(23):3-6.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科特色创新类项目“基于工匠传统的高职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育研究”(编号:2017GWTSCX050)、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SCL’和‘PCK’核心理念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编号:GDJG201937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为特点的课外数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补充方式。以实验案例分析的方式,从方案设计、调节反省、操作探究及评价反思四个方面入手,给出指导小学低年段数学实验的框架,积极引入数学微实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微实验;自主学习;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17-02  一
在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分析、自主迁移、自我建构等问题让数学成为了25%以上的学生成长的障碍。笔者常常觉得我们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与自我建构中缺少有力的支架,这个支架包括儿童数学学习的科学环境、儿童数学学习的兴趣、儿童数学学习有效的认知投入等等。  參与回路,儿童数学游戏化学习机制的价值解构  儿童的数学学习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通过构造游戏化的学习机制,把握构造的原理,促进儿童学习环境的构建,
[摘要]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时间的知识点时,通过拉长“秒”的体验过程,让学生感受秒到底有多长;通过拉长年、月、日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时间的秘密;通过拉长“经过时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关键词]时间;量感;拉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55-02  “量感”是指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的感觉。在教学中
[摘要]“分数乘分数”是一节计算课,刘万元老师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激发兴趣、在画图操作中感悟算理、在质疑探究中明确算法、在巩固练习中拓展思维、在回顾总结中提升思想,诠释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L-J"完美元瑕的精彩演绎。  [关键词]兴趣;算理;算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4-02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探索新知,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要]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类比、操作、分析、比较等,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数学信息,适当运用猜想,就能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经历知识的形成,挖掘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有效的思维。  [关键词]猜想;策略;类比;分析;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理学历程是理学案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主题研究”和“实施要点”两个部分。“主题研究”是专供学生课上自主研究使用的学习单,也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表;“实施要点”用来记录教师组织、落实主题研究任务的步骤与方法,是留存和传递教学策略的备课手册。理学历程的设计要以理学目标、学材分析、学情调研为依据,它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导学有料、研学留痕、展学进阶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理学历程;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如呼吸一样顺畅,犹如生长一样自然。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顺学而导;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35-01  “顺学而导”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
[摘 要]小学数学要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在教学中夯实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必要的数学方法、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解决应用题; 能力测查;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数学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而这一片响亮的“赞同”声背后却隐藏着滥竽充数的被动学习者。化解学生的这种被动“赞同”,一方面需要优化自主研究资料,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交流与评价,给学生的自主交流评价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数字与信息;自主交流评价;赞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