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口腔颌面外科,可能很多读者会感到有些陌生。不过,若提起唇裂、腭裂、口腔肿瘤、颌面损伤、涎腺肿瘤、淋巴结炎、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疾病等,相信大家一定有所耳闻。通俗地说,口腔颌面外科是研究和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的一门学科。口腔颌面部疾病不但会导致患者生理上的病痛、容貌的畸形、更可导致语言、吞咽、咀嚼、呼吸功能等一系列口腔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造成双重打击。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诊治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聚焦口腔颌面外科4大诊疗新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 孙 坚
新需求催生“新学科”:“功能性外科”应运而生
从过去单纯追求治愈率、存活率(“保命”),转变为“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重,“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患双方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已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治愈率和生存率,上升到了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的新高度。由此,一种新的理念——口腔颌面-头颈功能性外科应运而生。
口腔颌面-头颈部功能性外科以保存和恢复口腔固有功能为目的,具体体现在三点:一是切除病变组织、保存正常的组织。对良性肿瘤而言,应仅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地保存正常组织,特别是口腔颌面-头颈部重要的器官,如唇、舌、眼睑、鼻翼等对称性器官;对恶性肿瘤而言,应在遵循“无瘤”操作原则的基础上切除癌瘤组织,尽量保存正常组织,不应轻易将有用的组织切除。二是对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和再重建,以恢复原有器官的功能和外形,便于患者术后咀嚼、语音、吞咽和通气功能的恢复。三是避免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因为口腔颌面-头颈部结构复杂,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和器官繁多,术中若不注意对重要结构的保护,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和生存质量。
tips:
功能性外科主要包括功能性保存性外科和功能性修复性外科两种。前者被认为是“微创外科”的良好体现,后者则与当代数字医学的发展、理工医多学科协作密不可分,是个体化诊疗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理念带来“新模式”:要切肿瘤,更要保存并重建功能
从过去强调“扩大根治、超根治”,转变为更关注健康组织的保存与受损组织的功能重建。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治疗肿瘤应尽可能广泛根治,甚至切除整个器官,以求获得更高的术后生存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广泛性切除虽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手术风险变大,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很多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很低,不得不面对因手术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外形改变所带来的痛苦。于是,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对“广泛切除”的理念提出了质疑,并逐步倾向于实施以“切除的同时保存功能”为主的治疗模式,即功能性保存性手术。
在口腔颌面-头颈外科领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医学界强调“整块”或“大块”切除,以后又相继提出“扩大根治”和“超根治”的概念。上述扩大根治手术虽然在当时确实挽救了很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存率,但由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组织的大量缺失,患者在术后不得不承受面部畸形、严重毁容和诸多功能上的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引入,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更加趋于理性,更注重可保存组织的存留和肿瘤原发灶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新技术引领“新潮流”:外科手术进入精准预制(置)、微创时代
计算机辅助外科系统的诞生,使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可以在术前为患者预制(置)和模拟手术方案,做手术时不再“凭感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医学与外科手术之间有了紧密的结合,手术的精准度明显提高,医生能够在手术前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肿瘤以及颌骨的切除、缺损颌骨的重建等进行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过程的模拟、手术效果的预测和评价,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模拟手术的结果,制作各种手术导板,并运用实时导航技术,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并可即刻验证手术效果。我们曾收治过一名37岁的女性患者,患下颌骨纤维黏液瘤,需要行双侧下颌骨节段性切除 髂骨肌瓣重建手术。术前,我们先 通过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设计手术方案(图1);术中,我们按照术前计算机设计的方案进行下颌骨切除和精确的重建手术,并完成义齿修复(图2)。在计算机辅助下做手术,手术创伤减少了,手术时间缩短了,并取得了令医患双方都满意的面部形态和咀嚼、张闭口等口腔功能。
图1 术前计算机模拟设计手术方案
图2 术前、术后对比照片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同参与、勤沟通、获信任
过去,治疗过程由医生全权决定,患者只能被动接受。如今,患者可以主动参与治疗全过程,医患双方在充分沟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完成治疗。
在病魔面前,医生和患者应当是一个整体,医患双方应当是平等的,如何从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相互沟通,并达到彼此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医生大多从医疗原则、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可行性与风险等因素来考虑,比较全面。患者多根据自身的某一点进行考虑,如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多会忧虑和恐惧肿瘤是否根治、术后颌面部是否产生较大畸形影响功能、畸形能否修复等。这时候,医生必须针对患者的各种顾虑,进行针对性解释和说服,既要尊重患者的要求,又要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善意诱导,务求能够使医患双方在治疗方案上达成共识,使患方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五年前,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因左舌缘鳞状细胞癌在我们病区接受手术治疗。他年轻时就嗜好烟酒,至发病时已有30余年嗜烟酒史。手术前,患者存在种种顾虑,一度曾表示要放弃治疗。我们向其说明嗜好烟酒的危害,告诫其术后一定要戒除烟酒,并就治疗方案、手术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等情况与其反复沟通。在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后,为其实施了左舌缘局部病灶扩大切除术 左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 邻近舌瓣转移修复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彻底戒除了烟酒嗜好,每月坚持在门诊随访复查,目前情况良好。 Q
聚焦口腔颌面外科4大诊疗新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 孙 坚
新需求催生“新学科”:“功能性外科”应运而生
从过去单纯追求治愈率、存活率(“保命”),转变为“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重,“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患双方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已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治愈率和生存率,上升到了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的新高度。由此,一种新的理念——口腔颌面-头颈功能性外科应运而生。
口腔颌面-头颈部功能性外科以保存和恢复口腔固有功能为目的,具体体现在三点:一是切除病变组织、保存正常的组织。对良性肿瘤而言,应仅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地保存正常组织,特别是口腔颌面-头颈部重要的器官,如唇、舌、眼睑、鼻翼等对称性器官;对恶性肿瘤而言,应在遵循“无瘤”操作原则的基础上切除癌瘤组织,尽量保存正常组织,不应轻易将有用的组织切除。二是对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和再重建,以恢复原有器官的功能和外形,便于患者术后咀嚼、语音、吞咽和通气功能的恢复。三是避免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因为口腔颌面-头颈部结构复杂,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和器官繁多,术中若不注意对重要结构的保护,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和生存质量。
tips:
功能性外科主要包括功能性保存性外科和功能性修复性外科两种。前者被认为是“微创外科”的良好体现,后者则与当代数字医学的发展、理工医多学科协作密不可分,是个体化诊疗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理念带来“新模式”:要切肿瘤,更要保存并重建功能
从过去强调“扩大根治、超根治”,转变为更关注健康组织的保存与受损组织的功能重建。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治疗肿瘤应尽可能广泛根治,甚至切除整个器官,以求获得更高的术后生存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广泛性切除虽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手术风险变大,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很多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很低,不得不面对因手术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外形改变所带来的痛苦。于是,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对“广泛切除”的理念提出了质疑,并逐步倾向于实施以“切除的同时保存功能”为主的治疗模式,即功能性保存性手术。
在口腔颌面-头颈外科领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医学界强调“整块”或“大块”切除,以后又相继提出“扩大根治”和“超根治”的概念。上述扩大根治手术虽然在当时确实挽救了很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存率,但由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组织的大量缺失,患者在术后不得不承受面部畸形、严重毁容和诸多功能上的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引入,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更加趋于理性,更注重可保存组织的存留和肿瘤原发灶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新技术引领“新潮流”:外科手术进入精准预制(置)、微创时代
计算机辅助外科系统的诞生,使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可以在术前为患者预制(置)和模拟手术方案,做手术时不再“凭感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医学与外科手术之间有了紧密的结合,手术的精准度明显提高,医生能够在手术前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肿瘤以及颌骨的切除、缺损颌骨的重建等进行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过程的模拟、手术效果的预测和评价,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模拟手术的结果,制作各种手术导板,并运用实时导航技术,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并可即刻验证手术效果。我们曾收治过一名37岁的女性患者,患下颌骨纤维黏液瘤,需要行双侧下颌骨节段性切除 髂骨肌瓣重建手术。术前,我们先 通过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设计手术方案(图1);术中,我们按照术前计算机设计的方案进行下颌骨切除和精确的重建手术,并完成义齿修复(图2)。在计算机辅助下做手术,手术创伤减少了,手术时间缩短了,并取得了令医患双方都满意的面部形态和咀嚼、张闭口等口腔功能。
图1 术前计算机模拟设计手术方案
图2 术前、术后对比照片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同参与、勤沟通、获信任
过去,治疗过程由医生全权决定,患者只能被动接受。如今,患者可以主动参与治疗全过程,医患双方在充分沟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完成治疗。
在病魔面前,医生和患者应当是一个整体,医患双方应当是平等的,如何从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相互沟通,并达到彼此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医生大多从医疗原则、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可行性与风险等因素来考虑,比较全面。患者多根据自身的某一点进行考虑,如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多会忧虑和恐惧肿瘤是否根治、术后颌面部是否产生较大畸形影响功能、畸形能否修复等。这时候,医生必须针对患者的各种顾虑,进行针对性解释和说服,既要尊重患者的要求,又要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善意诱导,务求能够使医患双方在治疗方案上达成共识,使患方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五年前,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因左舌缘鳞状细胞癌在我们病区接受手术治疗。他年轻时就嗜好烟酒,至发病时已有30余年嗜烟酒史。手术前,患者存在种种顾虑,一度曾表示要放弃治疗。我们向其说明嗜好烟酒的危害,告诫其术后一定要戒除烟酒,并就治疗方案、手术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等情况与其反复沟通。在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后,为其实施了左舌缘局部病灶扩大切除术 左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 邻近舌瓣转移修复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彻底戒除了烟酒嗜好,每月坚持在门诊随访复查,目前情况良好。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