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课教学中小学生主体人格培养的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品德课在学生主体人格培养上应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不同年龄阶段遵循不同发展目标。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应为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等打好基础。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习惯,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循序渐进,调控品德教育要素功能,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向着全面而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链接”生活,触发体验
  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自然、社会的各种实际活动,才能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才能达到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亲历之前,教师要设计出开放性的话题和活动,创设出各种场景来引发学生个体需要与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使儿童从中获得对道德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真正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为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链接”学生的经历,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感悟。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并及时加入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把对文本的情感进行迁移、升华,从而提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玩的各种游戏的照片,然后播放过去的游戏片段并与之对比,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之初便自主感受,引发了他们主动体验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海上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先对教材进行巧妙的重组,使课文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切入“老华侨寻找十三行”的身边故事,引出话题:“我们就生活在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点,却竟然不知道著名的‘十三行’在什么地方!”这样一问,学生顿时感悟到老华侨当时的心情,并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有效地拉近了课堂学习的时空距离,使厚重的历史文化学习变得生动而具体。
  二、參与活动,感悟移情
  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源头并非仅在课堂,教师更应该关注于课堂之外。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所以,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不应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应以学生的兴趣、习惯、经历和道德发展水平为起点,采用游戏、制作、实验、故事、表演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欲望,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使学生获得个体的解放、精神的自由和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他们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他们主体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如,角色体验就是一种儿童喜欢的仿真性的体验活动。在儿童难以身临其境获得某种体验、经验、知识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增加主体认识,体验道德问题,规范道德行为,构建健康的人格发展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广州市老西关上下九路,街头一组组雕塑被誉为“岭南文化名片”。虽然身处文化之中,但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约束力和感召力,恐怕不是课堂演示所能完成的。于是,教师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街头塑像,然后发挥想象力,仿照一尊尊个体雕塑,在街头设计和扮演塑像,形成了一组别有趣味的“群雕”。学生们以“群雕作品”角色在接纳路人观赏和品评时,既加深了对岭南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培养了自我约束、宁静淡定的主体人格意识。
  再如,团体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体验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情景的游戏,让学生在团体交往中学会观察,学习同伴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活适应性。《在爱的阳光下》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在体会父母、家人、教师、朋友之间的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进而能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重周围的人,感受到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很难用言语说明这一丰富的教育内涵。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各种游戏,如“DNA找朋友”“余震来了”“爱要大声说出来”“播种爱”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游戏中体验来自朋友、家人、社会的爱。游戏后同学们主动为同学、家人写下感言与慰问卡。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游戏中感受了爱,学会了表达爱。
  三、互动分享,内化品行
  在体验活动后,教师要适时点拨或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彼此倾听、相互吸纳,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不断提升、完善,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对多元价值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的意义,辨析、梳理接收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构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真正达到道德内化,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例如,在《学习海上丝绸之路》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清末十三行——海路贸易”和“现代十三行——多元贸易”的体验活动,了解十三行的今昔,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充分表达,分享大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感受,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社会实践,人格升华
  品德课程活动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品德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课程学习虽已结束,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结束。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拓展实践活动,延续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道德行为的形成,使他们的认识不断得到内化和升华,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发展。例如,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单元后,笔者组织了“爱,无处不在”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表演生活剧和“苗苗成长”的实践种植等活动,体会到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生活中直接践行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习《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笔者特意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的一周。课后,笔者请家长和社区共同合作,制作了“心家园联系卡”,并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重阳节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社区中的一些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关心、理解、帮助老人。这些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提升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小学生主体人格培养,是一个不断深化、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先从感受生活开始,然后对具体的生活问题产生思考,通过课程体验、同伴互动、体验活动形成价值判断,最后在践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表明生活的态度,表达对社会性问题的观点和情感,获得主体人格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全网用电量和最大负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南网“西电东送”项目,从潮流、电压及稳定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广西500kV电网的规划情况,并对远景目标网络提出设想。  关键词:广西电网;500kV电网;研究规划   作者简介:张云飞(1980-),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博阳电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变电部,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TM
“SCI”期刊和“SCI”论文对于科学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和夸大其作用,SCI 潮流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地震地质》
从办刊的目的、期刊国际化的标准和进行国际化的期刊数量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就中国的绝大多数期刊而言,应将自己领域中的国际领先期刊作为比较的参照物,并提出我国科
对科技情报部门所办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及科技情报部门自身所具有的办刊优势进行了分析,结合《内江科技》办刊实践,提出了如何发挥科技情报部门自身办刊优势,进一步办好科技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认为,要构建生本和谐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必须密切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一、透视:当前课堂管理的实然状态 Classroom is the m
针对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市场的变化,分析了目前医学类高校学报所存在的办刊模式封闭、办公效率低下、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办刊模式,走开放办刊之路
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目前正处于准市场化阶段的特征和完全市场化后可能面临的困境,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及我国的初步实践,提出了在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经费筹措的基本构
“学校特色”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突出特征的優势项目,可能是某种单个项目,也可能是多种合成项目。“特色学校”是指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学校。学校特色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  所谓特色教师,就是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特色的教师。这种教育特色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
2011年10月18日,我社常务副社长李照宾与记者一行3人走访了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平原一中,这所坐落在德州南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于1926年建校,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走近它,历史的古
本文提出优化选题的三项原则:①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②学科前沿性的项目,③读者的需要.文章还论述了优化选题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及实现优化选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