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合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女人,女人还很年轻。她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蓝格子上衣,头发梳成整齐的刘海。她走进来,取了号,坐到长椅上,静静地等候。待终于轮到她,她走进来,冲摄影师说,合个影。
  那是小城唯一的照像馆,那是照像馆年后第一次营业。正月初八,天寒地冻,女人却穿得有些单薄。“这样显得好看一点,”女人笑笑说,“想与我先生合个影。”
  摄影师于是见到她的丈夫:平头,方脸,浓眉,板着面孔,却很英俊。摄影师愣了愣,问女人:“你确定吗?”
  “结婚时没照合影,想补一张。”女人坐下来,与她的丈夫摆好姿势,“这样可以吗?”
  “当然可以。”摄影师说,“顺光?侧光?”
  “清晰些就行。”女人勾起嘴角。
  摄影师摁下快门,女人说声“谢谢”,起身,与她的丈夫离开。冲洗照片的时候,摄影师再一次看到女人和她丈夫,心再一次抖了一下。他想这样的蹊跷之事再不会发生,可是一年以后,同是正月初八,同是年后营业的第一天,他又一次见到女人和她的丈夫。
  “拍个合影。”女人说,“我想以后每年都来这里拍一张。”
  这次女人穿了米黄色的上衣和裤子,头发依然梳理得一丝不苟。她坐在镜头前,与丈夫摆好姿势,露出浅浅的笑。“清晰些。”女人看看摄影师,又看看丈夫。摄影师注意到,女人的眸子里,飞起白雪,刮起季风,又开出桃花。
  摄影师绝不是个多嘴的男人,他不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哪怕这件事有多可疑有多离奇。他为女人摁下两次快门,然后为她冲洗了较好的那一张。摄影师相信以后每年的正月初八都会见到女人和她的丈夫,为此,每逢这一天,他总是早早来到照相馆,将照相机擦拭得一尘不染。
  果然,女人和她的丈夫每年都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要求,女人郑重并且虔诚。摄影师每次都会给她拍下两张底片,待冲洗出来,挑出满意的那张给她。如此,十几年光阴匆匆而过。
  然后,众多照相馆仿佛在一夜之间挤满小城,众多诱惑也仿佛在一夜之间找到摄影师。很多人为他开出很高的报酬,他想了又想,终是守在了这个照相馆。后来照相馆从国营变成私企,他成为这个照相馆的老板兼摄影师。新来的员工第一次见到女人就怕了,她向他打探,他坦诚地告诉她,他对女人与她的丈夫一无所知。“咱们只需要为她拍出最满意的照片就足够了。”他笑笑,说。
  这一次,女人穿了淡紫色的碎花旗袍,头发在脑后挽成美丽的簪。她与丈夫坐在摄影师面前,她说:“照清晰些。”想了想,又说:“麻烦再照年轻些。”摄影师盯着女人,他无比悲哀地发现,此时的女人,已经不再年轻。
  问她为什么不选择那些更高档的影楼,女人指指丈夫,说:“多年前与他经过这里,想进来照个合影,可是我们都没带钱。”他问:“就因为这些?”女人点点头,與丈夫静静地离开。她的丈夫,注定板着面孔,一言不发。
  又是二十年过去,摄影师变成老人。他决定将影楼交给儿子打理,他只想找个乡间安享晚年。可是他想再见女人一次,跟她告个别,跟她的丈夫告个别。正月初八那天,他照例早早来到影楼,照例将相机擦拭得一尘不染,照例耐心地等待着女人,可是那天,他从清晨等到黄昏,女人始终没有出现。
  女人年纪已经很大,这样的年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女人没有来,似乎只剩下一种可能。然不管如何,摄影师还是愿意默默地祈祷她余生平安。他想不仅他,所有见过女人和她丈夫的人,都愿意祈祷她余生平安。
  只因她每年都要与丈夫拍一张合影,只因她的丈夫,不过是她捧在怀里多年的一张遗照。
  选自《思维与智慧》
其他文献
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绿茶或者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所谓的书香,必须有书的油墨香味才有这种感觉。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每個月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每年购买新书的速度是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第二,读电子书,24小时不离身,我已购买的有3000多本电子书。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人,每年坐飞机180多次,再加上坐火车、
叩开春天的门扉,三月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飘然而至。三月的春天,到处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景象,树上冒出绿芽,花朵绽露在兀秃的枝头,天空湛蓝湛蓝。油菜花儿不知何时已经开了,黄黄的花儿撑满了菜杆儿,朵朵惹人喜爱。小草已经呈现出绿意了,翠绿翠綠地,给人带来了一翻新鲜感。农夫们怀揣希望和喜悦,开始忙碌于田畴地间,耕耘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旷野上,满眼是三月的风景。行走在三月的春风中,心灵充满春色。我徜
曾经有朋友说我处世消极,他说:你这样,说得好听些是看淡、不计较,说得难听就是废物。我笑着回答:也不曾立志当废物,我这个人最大特点也许就是懒。可是若说我不认真,我是不承认的。我有我在乎的事情。比如:茶要好,朋友要有趣。这么多年断断续续地在纸上涂涂抹抹,基本上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最佩服的就是每年都有写作计划而且总能完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和规划哪一年要开始恋爱、一生恋爱几次
一虽然人的美感很难做孤立的分析,但视觉美与听觉美毕竟有很大的独立性,绘画和音乐不隶属于文学。“孤松矮屋板桥西”,“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口。但仔细分析,其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如从绘画的角度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板桥间的形象结构关系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文学修养不
有些地方,有些风景,我是极少在短时间内去第二次的。刚刚领略不久,余韵未淡,浪潮还未过去,再度重来,依然是第一次的心境和目光,熟悉的依然熟悉,忽略的依然无睹。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脚步重临,那些未曾经眼经心的,才会在岁月的等待中,散发出一种召唤。而有些地方,我会故意遗落一些风景,这样,再次来时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无缘重来,在心底留一份帶着遗憾的想念。有时候,遗憾会让人对某些事物念念不忘,不求圆满,在心里
风雪中,雪花像翩翩仙子,闪动着晶莹剔透的身躯,迎着呼呼的北风,在空中劲舞。梅在风中摇曳着自己的身姿,凌寒不畏,惊诧诧地绽开着,纯美如雪,品性高贞,陶冶着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操。我多想借着家乡皑皑的白雪,邀来一场梅花的盛宴,让我在飘雪的清晨或是黄昏,静立梅树下,聆听梅花开放的声音!一朵梅、一片雪、一阕词、一怀香,把心情放逐在这天地的精灵间,纵有万千言语,都可尽情诉说。在梅雪共吟的季节里,感触她们的灵魂,
乡村多鸟啼。冬日树头结满小麻雀,吱吱喳喳,像刚放学的小孩。一受惊动,呼啦啦飞起,树就秃了;转眼又飞回来,继续喳喳喳、吱吱吱,无一刻停息。知道它们哪里吃米,不晓得它们哪里喝水。头顶飞过两只鸽子,阳光下翅膀成了银子打的,亮闪闪的。一只兀那飞,一只兀自追。那只飞的落在人家屋瓦上,那只追的也落下去,挨着人家排排站。人家往左边挪一挪,它也往左边挪一挪。人家再挪,它又再挪一挪。前天出外办事,偶然抬头,深冬木叶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讲到了李白和杜甫两个人的情感和友谊问题,非常有趣。谈到李杜的关系,有人替杜甫抱屈:杜甫那样怀念李白,李白却总是把杜甫扔到脑后,他俩的友谊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郭沫若在书中否定了类似的看法,他说李白对杜甫也很有感情,写杜甫的诗也很多,有可能都散失了,比如在安史之乱中丢掉了。是否真的丢掉了,郭沫若也不知道,他只是推测。他们两人的友谊值得我们好好揣摩一下。从杜甫的诗中看,他怀念一
苏东坡对自己的亲和力颇为自信,曾自夸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话还是说谦虚了,其实不仅是人愿意跟他交朋友,就连动物也能成为他的“粉丝”,譬如说———狗。晚年他被贬到海南,政敌很得意,心想你苏轼不是和谁都自来熟吗?这回把你赶到天涯海角,连土人都见不到几个,看你还嘚瑟不!但他们还是低估了苏东坡。初到海南岛,苏东坡也的确凄惶过一段时间,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苦日子。但很
南宋官员曾多次弹劾过辛弃疾,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弹劾之词,有时乃欲加之罪,难免言过其实。倘若去掉因栽赃而夸张的成分,再加上辛弃疾的槃槃大才和传奇经历,反而可以想见,他是一个性格豪爽、为人仗义、视钱财如粪土的剑侠词宗。而他与诗人刘过交往的过程中,更是突显了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元人郭霄凤的《江湖纪闻》里,便记载了一桩辛弃疾“打土豪”帮助诗人刘过的趣事。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被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