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习作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gnan80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春风送暖、桃红柳绿的季节,我想到了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习作。按照以往的思路,学生往往不约而同地会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习作,交上来的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春景习作。这次我想改变一下教法,试着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性。
  一、诱趣激情,促进发散,启迪灵性
  师:今天我们要做几个词句小游戏,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尤其是能“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学生们跃跃欲试)师:(师板书“春”)看到“春”字,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生板书词语)师: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的色彩。生:我想到了春蚕。生:我想到了妈妈。(有同学发出了笑声)师:看到“春”字,怎么会想到妈妈呢?生:因为我觉得妈妈就像春天一样带给我温暖。师:噢,你由春天的温暖,想到了妈妈带给自己的温暖,真不错。师:回忆读过的古诗,哪一句可以表达你所想到的情境呢?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生板书诗句)同学们,看着满黑板的关于“春”的词语、诗句,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生:我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好主意,请选择喜欢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富有想象空间的话题提出,自然宽松的情境安排,触发了学生相关的体验积累,诱发学生的很多联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无论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或设想,师生都不做任何批评和否定,让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由表达,学生发言自然很踊跃,交流的信息十分丰富,成为习作与拓展的宝贵资源。
  二、自主分组,聚合提炼,激发灵性
  师:黑板上记下的是同学们看到“春”字所想到的,这些都是这次习作的丰富材料。当然,我们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整理,才能为我所用。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分组呢?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按内容分比较好,最后分成了五组:(1)写景物:彩色世界、春日阳光、春天的小溪等;(2)写家乡特产的:龙井茶、春笋等;(3)写事:放风筝、春播等;(4)写人的:妈妈、老师、同学等;(5)写游记:踏青等)
  师:接下来,每个小组重点围绕以下话题进行讨论:(1)题目;(2)主题;(3)主要内容。
  生:写“春蚕”,我想反映蚕宝宝的可爱。
  生:我想到了有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师:是的。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奉献精神。
  生:那我们也可以写写老师,反映老师的奉献精神。
  经过汇报,同学们认为关于这次习作,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确立主题:(1)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2)由“春天的勃勃生机”,联想到小学生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3)由“春天的温暖”,联想到父母或老师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教导,如春风般,给人温暖,催人上进;联想到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帮助别人时所感受到的春天般的温暖;(4)由“春蚕”联想到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5)介绍家乡特产:春茶、春笋,赞美家乡,表达爱家乡的情感;(6)由春雨滋润大地,及“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教导;(7)由“春播”、植树节联想到播下希望,收获成功;(8)由“绿色”联想到旺盛的生命力,由“粉色”联想到温馨……(9)介绍春节的传统文化;(10)描写蚕宝宝的可爱。
  经过讨论及展示交流,同学们对习作的题目更明确了,对习作的主题、内容更清晰了,创作激情犹如泉水一般奔涌而出,大家感到不吐不快,要一吐为快。我乘热打铁,最后,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习作。这次习作,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习作不仅形式多样、百花齐放,而且精彩迭出、真情流淌。(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省府路小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阅读教学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即大问题就是“领”。梳理提炼出具有明确指向的大问题,不仅对于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表达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  一、研究课文题目,提炼全局性问题  文章题目一向是教学的关注点,但教师往往都是在教学初始阶段进行解题,以引起阅读期待。其实,许多文题对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不可
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环境、情感氛围的营造,关爱、尊重每个学生,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近。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过人的才智,具备丰富的才情。  除此之外,教师应关爱每位学生。事实证明,热爱学生才能被学生所爱。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
王春艳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言语形式的揣摩高度融合,和谐统一,带领学生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给阅读教学吹来了一阵清风,对大家有一定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教学片段】  师: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样写的角度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课改以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争论去进行教学,对其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认识课堂争论的意义  1.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封闭系统,教与学是在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平稳,但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非自主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课堂争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能
阅读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品味文本中的情味,构筑起“情感场”?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  一、创设情境,情感参与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我经常利用情态语言激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激情故事、悬念等创设情境,让情景剧表演“入情”,促使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如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要把教学宗旨从了解“课文内容”转移到引导“语言表达上来。因此教师要潜心于文本引导学生在领悟文本表达秘妙的过程中从读学写促进读写结合。  一、探寻遣词造句的秘妙,揣摩内化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特别是优美的语言更是学生习得的好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西湖》一课中有四个比喻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