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支架运用策略,落实“提问策略”核心目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策略”单元,围绕“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安排了四篇课文。如何教学这一单元?
  【教学建议】
  一、仔细研读,把握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仔细研读单元助学系统,就会发现这四篇课文内容上既有统一的聚焦点,又各有侧重。《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学习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旨在让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课后习题中的问题清单和泡泡语“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提示了本课要重点落实的提问角度。《蝙蝠和雷达》一课通过编者在文旁和文后列举的几个问题以及课后习题,明确要求学生能针对课文内容、写法和启示来提问,指向了提问的角度。《呼风唤雨的世纪》批注的问题更多,本课要求学生在提问的基础上,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个要求指向了提问的价值。《蝴蝶的家》学习提示要求“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指向的是学生的自主运用。“交流平台”关联了四篇课文的要点。对于这些要点,教师可以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随机渗透,也可以在整个单元教学完成之后进行总结、巩固。
  二、聚焦目标,巧用学习支架
  本单元通过助学系统提供了很多学习支架,如问题清单支架、范例支架、方法支架、小组合作学习支架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这些学习支架,聚焦“提问策略”核心目标,设计基于关键问题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四篇课文的设计紧紧聚焦“提问策略”,既能基于每课目标进行重点学习,又让各课之间相互融通,形成了“提问策略”教学链,将“学会提问”这一教学目标显性化,引导学生在“提问—梳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出真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浅层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跨越,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关注整体,统筹安排教学
  (一)前后勾连,明确提问策略的教学起点和延展性
  提问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前面年级有铺垫,本册教材中有呼应和巩固,后续年级有深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这里的问题可以是课后习题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读了课文后生成的问题,可见学生在学习“提问策略”这个单元之前是有提问经验的。遵循学生的起点展开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其中《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习题要求“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这就是对提问策略的再次运用。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又用整个单元对“提问策略”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可见,提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仅靠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的。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二)优化支架,展开提问策略的学习过程
  教材的助学系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支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活用支架,更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设更多适合的支架,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如叶托老师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借鉴了教材中的问题清单支架和示例支架,设计了三类学习清单,分别是小组归整问题清单、问题分类清单、聚焦核心问题清单,借助三个问题清单,构建了自主提问、梳理问题、筛选问题的推进式板块。她还选用已学过的《带刺的朋友》一课,制作微课,向学生示范如何针对全文提问,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整堂课借助支架形成了“提问—梳理—发现—分类—示例—提问—筛选”的梯度式教学过程,每一步的设计都遵循了学生的学习逻辑,引领每位学生经历提问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深入文本,找准提问与理解课文的融合点
  习得“提问策略”不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终点。提问只是走向文本深处的途径,是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策略之一。学习提问策略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提问和理解课文进行有效的融合。这里要把握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选准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问题,这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保障;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其他阅读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答案,提升认知,促进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课文。
  【课例展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1课时)
  一、教學目标
  1.认识“豌”等6个生字,会写“豌豆”等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准备
  便利贴、小组问题清单、《语文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感知提问作用
  1.看单元篇章页明主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启第二单元的学习,一起来看看单元页给我们学习课文提出了什么要求。
  预设: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读题质疑。
  (1)引题:让我们在安徒生笔下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故事中开启学习之旅。
  (2)指名读题,为“豆荚”正音。
  (3)看图理解豆荚,认识豌豆,读准“豌”字。
  (4)齐读课题。
  (5)读题提问: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设:五粒豆有什么特点?五粒豆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板书关键词)
  3.带着问题读文,边读边思考。
  4.借助《语文作业本》第二题学词。
  (1)完成第二题。
  (2)指名回答,集体修正,特别注意“框”的读音。
  (3)齐读巩固。   5.解决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语文作业本》第四题。
  (1)五粒豌豆有什么特点,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2)指名反馈,引导修正。
  (3)借助图式,连起来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二)再读提问,发现提问角度
  过渡:你们瞧,我们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尝试去解决,就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看来,提问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1.指名尝试提问。
  2.默读课文提问:静静地读课文,也许你还会冒出更多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及时记在便利贴上,一个问题写一张,贴在课文相应的位置,看谁最会思考。
  3.小组整理问题:第一步,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贴到小组问题清单上;第二步,小组整理问题,合并重复的问题,同类的问题放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三步,小组派代表展示各自的清单和发现。
  4.发现提问角度:展示一个小组的清单,小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问题和发现。示例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针对部分和针对全文提问:第2个问题针对不懂的词语,第6个问题针对妈妈说的句子,第1、3、4、5个问题针对课文的片段,这些都是针对部分来提问的。回答第7个问题则需要联系全文,这是针对全文提问的。
  5.研读课后题,巩固认知:课后的“学习伙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张问题清单,看看这三个问题哪些是针对部分的,哪些是针对全文的。
  预设:第1个问题是针对最后一粒豆的,第2个问题是针对妈妈说的话的。而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对比五粒豆,所以它是针对全文提的。
  6.二次整理问题清单:小组合作,对于组内的问题,按针对部分和针对全文两个标准进行整理,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针对部分的很多,针对全文的比較少,甚至没有。
  (三)学习微课,突破提问难点
  过渡:那怎么针对全文提问呢?一起来看微课小老师的妙招吧。
  1.微课示范针对全文提问的小妙招。
   微课主要内容:以学过的课文《带刺的朋友》为例,引导针对全文提问。
  妙招一:结合课文前后内容提问。如:“课文一开始说‘我’监视那个东西,后来却说暗暗钦佩,‘我’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刺猬?”
  妙招二:根据课文的结尾提问,如:“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在哪里?”
   妙招三:针对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差异提问。如:“课文的题目是《带刺的朋友》,可是文章中没有写到他们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
  2.迅速浏览课文,每个人独立思考,尝试针对全文提问。
  3.小组讨论,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最难理解的问题,集中贴到黑板上,形成班级问题清单。
  4.展示留下的问题,聚焦核心问题,下节课尝试解决。
  预设: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小女孩和最后一粒豆上,如“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因为一粒小小的豌豆就好了?”“这一天为什么像一个节日?”“课文的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重点写小女孩和最后一粒豌豆?”“为什么其他豆想得那么好,只有最后一粒豆最幸运?”等。
  四、板书设计
其他文献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采取将单元与课时计划合二为一的形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采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趣味于教学之中”的总体设计思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动之以情,启之以悟,让学生随情境的展开而步步深入地探索、实践、反复学练,感受耐久跑活动带来的愉快,体验成功。  二、学情分析  我校水平二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具有直观形象思维能
关键词:首都高校;体育教师;5公里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2-0079-01  2014年11月28日,北京一扫多日的雾霾,阳光明媚,晴空万里,“首都高校体育教师5公里俱乐部”成立大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  随着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杜松彭和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天全的发令枪响起,“首都高校体育教师5公里俱乐部”启动仪式的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明诗意、悟诗情。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通过补充的两首诗,与《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诗、一节课,
好的建筑,不仅有合理的技术设计,更有一种公共精神和人文理念的注入。比如市政楼宇,最好的“风格”是平衡中正,而不是“高耸入云”。    每次经过沪上一所女子中学时,对它那充满肌肉感的大石头校门一直抱有好奇。那是用粗糙、沉重的大石头垒成的校门和围墙——一个女子中学,何须如此夸张地表达阳刚和强烈的肌肉感呢?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一门艺术,这不用我说。我想说的是,城市的建设,艺术品质是其次,先得有点“角
问:不知道别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不听话,爱顶嘴。遇到孩子顶嘴,我们简直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为此,我们很郁闷。请您为我们支招。  于海棠  答:是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因为父母所用的方法在解决孩子顶嘴问题上没有奏效,所以才说没有办法。没有奏效不等于没有办法。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父母首先要冷静,控制住情绪。如果控制不好,跟孩子一样态度激烈,必定激化矛
相依为命祖孙俩  马先生和刘女士夫妇是四川达州人,5年前来珠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川菜馆,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总算在珠海站住了脚。正当他们准备盘下隔壁的一家山西面馆,扩大经营规模的时候,家乡传来噩耗,马先生的母亲病故,夫妻俩连忙关门歇业,回家奔丧。  处理完老人的后事,马先生和刘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小虎回到珠海。小虎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从5岁起,他每年只能见爸妈一面,放暑假的时候也不能来珠海与爸妈团聚,
从娃娃抓起,通过体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是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关键所在。然而,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除了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和专业的设备等硬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足球教练这个软件。  当一个好教练非常辛苦,尤其是基层的足球教练,他们头上没有职业俱乐部教练的荣誉和光环,也没有很高的待遇和福利,仅仅凭着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在单调刻苦的训练中,把有潜力的孩子培养成
【摘 要】解读《四季之美》时,很有必要将日本文学的“物哀美”作为文化背景。此文的最大秘妙就是情与理的错位。抓住这一点,深入文本,才能无限接近其精神内核。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最美”的并不是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四个物理时间,心與物游、心物一体时才是“最美”的时候。  【关键词】《四季之美》;文本解读;物哀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四季之美》一文选自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集《枕草子》。作
【摘 要】充分挖掘古诗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开展古诗组读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内涵比较中知晓民俗之异,在意象比较中感受民俗之趣,在炼字比较中体味民俗之妙,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升积累、赏析、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诗组读;意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朱煜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的颁奖典礼暨观摩课活动上,对这一课例进行了展示。他以“关键词”为抓手,为我们精彩地诠释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教学实录】  片段一:突出关键词,了解大意  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