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同析异?规范作答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uz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比较鉴赏”,就是将內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这类题在2010—2017年高考中有多个省市考查,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如下三点:
  一、审清题干信息
  只有审清题干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保回答有的放矢。比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这一小题要求的“比较两者的异同”,既包括所写对象、表达效果,也指向具体内涵、手法出新——考生读题时往往有所遗漏,难以审读到位。事实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接以“水”喻愁,写的是家国之愁;而秦观笔下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前面写到的“泪难收”“水空流”“恨悠悠”融汇成一股情感之流,先以“春水”喻泪水,再以泪写愁,表现的是儿女之情。同时,“流不尽”较之“恰似”,愁情程度得以加强。因此,试题参考答案为: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喻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二、紧扣原作比同析异
  面对高考古诗比较鉴赏题,一定要先细读诗作,清晰地把握其异同点,然后再组织答案。比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第1题考查对古诗意象与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作标题——“未展芭蕉”“未开海棠”不容忽视。参考答案为:还未展开/“芳心”。第2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一首通篇设喻,其实还用了拟人修辞: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似乎笼着一层早春的寒意。“芳心犹卷怯春寒”,这是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三、四两句又另设新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春色之中。后一首描写的是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先用衬托手法——“新绿”衬“小蕾”,再用比拟、对比——“爱惜芳心莫轻吐”两句,“未开海棠”与“闹春风”的“桃李”相互比照,且均被赋予了人格色彩。此题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三、恰当表述,规范答题
  “恰当表述,规范答题”包括答案要具体(一般应摘引原作的相关内容),以及鉴赏术语的运用要恰切、规范等。考生写完答案后,应默读一两遍,使答案尽可能准确、通顺。比如: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回答第(1)题,先要明确两位诗人“对春逝态度”各是怎样的——秦诗应注意“何须恨”“正可人”,元词须留意“渺渺予怀”“梦里寻春去”;其次,应了解所谓“理趣”,指的是蕴含哲理,而“情趣”自然是讲究以情感人。参考答案为:“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及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天的怅惘意绪。”回答第(2)题,则应参照“提示”,先说“梦里寻春去”的表达特点与含意,再揭示它在全词中的意义与作用——包括结构上与起句相照应,包括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等。参考答案为:“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其他文献
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译文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常有人把艺术说得云山雾罩的,但是歌德说:“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说的人,译的人,都平实而深永。昨天在齐邦媛的《巨流河》里又碰到朱光潜:朱光潜当时是武大的教务长,已经名满天下,他特意找到还是一
1900年,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多意气,啸聚长安道,低吟悲社稷,高歌斥虎豹。  2012年,钱理群说:“一些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大学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曾少年意气怒马鲜衣,今岁月摧折锋芒收敛,长安花还在,少年意气尽,有人和光同尘,有人沉默冷却。  如今少年已成精  北大教授钱理群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个近年热词的首创者,两部《欢乐颂》中的中产精英将精致
又是秋天,落叶纷飞,每一片叶子都带着一种隔世的静美。  苍白的画纸平铺在书桌上,我手执一支狼毫小笔,欲画一幅关于秋日落叶的绘画。  阳光从窗外流泻进来,于窗棂跳跃成一曲曼妙的舞,任流动的音符点亮略显阴沉的房间。我在看,看阳光一寸寸地涨,涨到洁白的宣纸上。  偶然,一滴墨水从笔上滴下,在光洁的画纸上留下痛苦的印迹,开成一朵承担生命重量的水墨莲花,那时,我分明听见宣纸上浅浅的叹息,温婉柔和如昔。  我
现代学生有寒暑假,古代时学生放不放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学生也休寒暑假,只是名称不一、内容不同罢了。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出现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了。隋唐时期,太学逐渐发展为“国子监”,成为那个时代国家投资创建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里就读的学生称为“监生”。在明清一些小说中,经常可以见到“监生”一词。据史
1.古木之心  大山深处  时光把一棵树长成一把古琴  在参天之高中  弹奏高山流水  在扎根之深中  穿越大地之心  三千二百年的漫漫长路  一路走来  光阴刻下了千万条铭文  供千万只鸟儿在人间诵经  供清风白云中的飞翔者  在更加广阔的缥缈中  也做帝王之梦  来来去去芸芸众生  在一棵树的枝叶间  寻找人间一场大梦的隐踪  在古木之魂中  探问岁月绵延的归程  时光之锯  终无法锯开  一
衔鱼翠鸟  钱 起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  唐人钱起的这首小诗,捕捉了翡翠鸟捕鱼的瞬间情状,描摹精微,状物传神。  四句诗依翠鸟捕鱼的顺序来写。首句写它在高树上俯视水面莲叶的间隙,留心观察那散碎水面上偶然出现的鱼影;次句写它发现目标之后,从高树上一闪而下,“瞥然”,是形容瞬间闪过的样子,极写俯冲之迅疾;第三句写它破水而入,啄得潜鱼;结句写它得食以后,跃出水面,便一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  1.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個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
一个喜欢为国事操心的朋友忧心忡忡地说,东南西北的倒塌之声将会成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最为主要的音响。它们将会震痛你的耳朵。这个结论是不是下得太武断,我们一时还无法确定。但是几年来,全国各地倒塌的房屋,垮掉的桥梁,烂掉的公路,却已然令我们触目惊心。  这真是一个人命关天的话题。没有任何疑问,所有人都会一口确定,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房屋倒,桥梁垮,公路烂,原因只有一个:腐败。腐敗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
【真题回放】  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  针对“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个全命题作文,审题时应在全面、整体理解的前提下,对其中每个关键词进行解读,把握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如“没想到,真没想到”,可以看做反复修辞的使用(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复),既然是反复,就有强调的意味。结合题目,“没想到”,就是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