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树洞”时间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树洞时间;课前三分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1-0033-02
  【活动背景】
  我们学校有一个课前三分钟站立读书的规矩,这对于其他的高考科目而言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操作,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样特殊的课程却让我有些为难,不知所措,而这三分钟时间也不能白白浪费掉,我到底应该怎么去利用呢?思来想去,我的脑子里蹦出来了“树洞”两个字,我思维逐渐开阔,便决定课前三分钟时间就定为“树洞”时间。
  “树洞”是一个匿名分享和寄存秘密的地方,可以将自己的糟心事以匿名形式分享在树洞里,从而获得其他人的建议和关注。
  【活动准备】
  录好的音频,便利贴或小卡片。
  【活动过程】
  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由心理委员统一下发“树洞”时间小卡片,课前三分钟保证每个学生拿到卡片,然后伴随着轻音乐和录好的音频引导大家安静下来抒写自己的心事,尽可能地让教室保持安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统一收齐了交给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把卡片放进“树洞”箱子里,然后由心理教师随机抽取两份读给学生听,然后其他学生针对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本人采纳,心理教师最后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各自赠送一份手写的寄语明信片,宣布这两名学生成为本周的幸运儿,让每个小组在本周内为TA做一件好事,TA根据各小组做的事为他们排名评分(1~6分)。
  一、活动准备
  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由心理委员统一下发“树洞”时间小卡片,课前三分钟保证每个学生拿到卡片。
  设计意图:(1)提前发卡片,让学生做好准备,写的时候更顺畅,节约时间。(2)统一的卡片可以让活动开展更有仪式感,也更具有保密性。
  二、活动导入
  伴随着轻音乐和录好的音频引导大家安静下来抒写自己的心事,尽可能地让教室保持安静,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语: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这里是树洞时间,课前三分钟听你说心事。请同学们保持安静,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相信本周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和成长吧,当然偶尔不免遇到一些小插曲——糟心事儿,可能会带给你伤心、难过、郁闷又或者是烦躁、耿耿于怀、挥之不去……沒有关系,我们一起试着写下来,据说只要“吐出来”就会帮助水逆退散哟,还有可能成为本周幸运儿,点滴真心吐露会收获满满感动,写好之后我们一起把烦恼留给树洞吧,带着崭新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周。
  设计意图:录好音频是为了引导学生安静下来,营造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安全地抒写。
  学生完成后折叠好自己放到准备好的“树洞”箱子里。
  设计意图:接触人数越少,越能保证其隐私性和安全性。
  三、活动转换
  心理教师从“树洞”箱里随机抽取一份读给学生听,然后其他学生针对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没有留名就继续抽取,直到抽到有留名或学生认领为止。
  设计意图:(1)只针对事情本身谈意见和看法,不针对当事人。(2)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所以重视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另外,旁观者清。
  四、结束阶段
  心理老师最后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赠送一份手写的寄语明信片,宣布此留名的学生成为本周的幸运儿。
  设计意图: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一是表明对问题的重视,二是“水逆者”也可以转变成为“幸运儿”,是积极向上契机。
  五、追踪与反馈
  让每个小组在本周内为“幸运儿”做一件好事,并根据各小组做事为他们排名评分(1~6分)。
  设计意图:(1)通过外在激励(分数)去促进学生行动。(2)对于当事人——“幸运儿”有一个反馈,重在听取当事人的感受。
  六、效果与反馈
  学生A:给大家提供了一点时间和安全的空间去消化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学生B(幸运儿):觉得自己很幸运,就蛮开心的呀。
  学生C:同学们都在写,有的虽然比较笼统,没有具体,但是同学们的建议和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很有用。
  学生D:刚开始觉得很好玩,后来觉得还很有意义。
  学生E:心理味十足,老师在课后会看大家写的东西,对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小的妙招。
  “树洞时间”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学生一直在坚持写,这让我很意外,同时里面大部分是真实的困惑和烦恼,对此我很感动。我想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去改变什么,或许只是创造一个契机——让改变发生。
  【活动反思】
  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果一开始就能格外重视学生提的问题和困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之间产生共鸣,增加同学之间的信任感,之后的活动开展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树洞”卡片提供了一个反馈信息的渠道,把卡片搜集起来,归纳和总结学生共同的担忧和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堂、展板和海报可以集中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充分把“树洞时间”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心理健康教育发生在细微处。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睡眠不足、课业负担重是全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很多减负措施,厦门市教育局的减负令就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本研究从厦门市小学生主观睡眠质量、家庭作业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减负的效果。对集美区两所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五、六年级学生530名,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调查表测查,同时收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发现:四、五、六年级学生在
〔摘要〕焦虑在7~18岁美国儿童中发生率为10%~20%,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儿童发展问题之一。201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校心理学年会的主题是“学校中的焦虑”,围绕这个主题呈现了四场讲座与工作坊,从宏观的学校与社区支持性环境建设、学校或学区“心理健康中心”,到微观的焦虑、ADHD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区分以及具体干预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对这个主题进行全方位讨论,不仅引起各界对儿童焦虑问题的关
〔关键词〕教育契机;教师心态;心理成长  学校的运动会上,某班学生A在众人都不愿意参加的前提下“临危受命”去跑4×400米接力,猛跑之后,A突然脚下踩空,摔倒在地,双膝鲜血直流。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仍然踉跄地向前跑去,直至到达终点。  我想,无论谁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为之感动,并且因这种勇于担当和为班级荣誉而拼搏的精神心生敬意,要伸出双手为她鼓掌。但是,该班班主任在总结会上,竟只字未提这件事;
[摘要]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在儿童时期多发。该个案为轻微恐怖症,他的强烈的恐惧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他变得焦虑敏感,再加上电视上的一些不良场景,促使他背负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性格偏向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在学校得不到老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常常置身于群体之外,导致心理更加脆弱。通过四次的咨询,结合行为塑造法和代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波及全球。高中学生们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居家隔离、在线学习……也看到了世间万象、人间冷暖、社会纷繁、生命本真。我们通过一次全国性征稿活动,收到高中生疫情生命课有效教案175份。统计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生理和心理防护这两个层面的普适于所有年龄段的课。而精神或意义层面的辅导课,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着重对生命意义的解读,课程设计也更具思辨性和发展性,更符合高中学生发展
【编者按】2014 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2015 年,205 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学校已被认定。这些学校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稳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
【活动理念】  学会承担责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上习惯依赖父母、老师或者长辈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加上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替代性抚养方式,让一部分小学生在面对选择时,很难有自己的主见,也无法决定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出现问题和遭遇挫折后,往往束手无策、逃避责任,或期待别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本节课引入了一个真实故事,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口,即“为自己的决定负責,
铁岭县当铺屯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8月。现有社员102户,资产204.72万元,拥有蔬菜大棚96座,高标準钢筋骨架大棚2座,年实现产值300万元,社员纯收入2万元。合作社对入社的菜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并重点管理社员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鼓励多使用农家肥。2010年合作社成功申请并取得辽宁省农委颁发的《黄瓜无公害证书》。2011年,结合当铺屯村农家乡村旅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日记被偷看的校园应激事件的处理经过,思考校园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的新思路,探讨在心理辅导基础上的危机干预方式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期提高紧急事件的干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危机事件;个案辅导;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1-0056-02一、事件回放  某天傍晚回到教室(晚自习还没开始),小夏发现同桌和
【设计理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也是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小学生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态度等。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从比较模糊逐渐趋向比较清楚,从比较片面逐渐趋向多面,从主要依靠成人的指点,逐渐趋向主动积极。问学生“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低年级学生往往只能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