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命意义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波及全球。高中学生们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居家隔离、在线学习……也看到了世间万象、人间冷暖、社会纷繁、生命本真。我们通过一次全国性征稿活动,收到高中生疫情生命课有效教案175份。统计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生理和心理防护这两个层面的普适于所有年龄段的课。而精神或意义层面的辅导课,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着重对生命意义的解读,课程设计也更具思辨性和发展性,更符合高中学生发展阶段的特点,也更受高中教师青睐。因此高中阶段生命课程侧重于精神性或意义层面,非常必要。本研究涉及所有课程资源已全部在权威杂志上公开发表,并已陆续在“心海扬帆团队”公众号以推文形式共享给国内一线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每一课配套的学生读本,全方位服务广大师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生命意义课程;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1-0051-05
  一、研究缘起
  (一)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长效机制缺失
  “一场灾难就是一本教科书。”疫情之下,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纷纷提出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一时间,生命教育广受关注,透露出巨大危机背后潜藏着的契机。可疫情过后呢?我们发现,每一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都会迎来一次生命教育的热潮。中国知网平台的数据显示,上一次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峰值出现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年,但这样的热潮往往容易“时过境迁”。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既应满足于应激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生命教育,又需要具备可迁移性,能够作为今后日常的生命教育素材,同时为下一次公共危机应对“未雨绸缪”。这样长效的课程内容目前非常短缺!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课程形式也非常尴尬,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课来渗透生命教育。但无论是心理教师还是班主任,以一己之力开发积极的、发展的、有意义的高中生生命课程,颇有难度。目前,国内也找不到一个完善的平台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交流共享课程资源。
  (二)高中生生命意义教育课程需求凸显
  通过知网“生命教育课程”关键词的搜索我们发现,目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多集中在大學阶段,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也不少,但适用于青春期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却少之又少,这也是教育功利化现象漠视人的精神生命的体现。从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上来看,大多局限于我国台湾早期通用的生命教育体系: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过于宽泛,通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缺少契合高中阶段学生需求层次的独立体系。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比人生其他阶段更为高亢,在现实中却经常会表现为缺少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对自身和外界事物都开始有自己的见地;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阶段,正开始整合考虑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找寻未来的方向,探寻生命发展的意义。因此,高中阶段生命课程侧重于精神性或意义层面,非常必要!
  二、文献综述
  台湾地区有关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认为,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生命是活在天、人、物、我的均衡关系中的;其中一个方向为“为何而活”的生命方向,即探讨生命意义与本质;分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宇宙四个向度[1]。详见表1。
  奥地利神经病学家、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意义治疗学理论中提出,我们人类的生命有三大层面:1.身体层面;2.心理层面;3.精神性或意义层面。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认为,意义与价值问题在界定人的自我感和同一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意义治疗理论所蕴藏的丰富的生命意义教育内容与建构的方法,对于我们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3]认为,主要有三种价值可以让人获得生命的意义:1.可以从创造性的工作中实现“创造性价值”;2.还能在爱的体验和对真善美事物的接触中获得“经验性价值”;3.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在态度的选择里体现其“态度性价值”。他认为教育应突显其精神性价值,学生需要树立探寻生命意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对“苦难意义”的理解而建立更为积极的挫折观。
  三、研究实施
  在充分学习台湾生命教育内涵和维克多·弗兰克尔意义治疗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生命意义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一)疫情相关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教案征集的主题分析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给身处抗击疫情中的高中学生在返校后提供必要而高品质的生命教育类心理辅导活动课或主题班会课,2020年1月31日,我们联合“心海扬帆团队”公众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面向全国一线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紧急征集疫情下的生命课程教案。截至2020年2月10日,收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教案共计1000余份,其中高中段有效教案175份。
  征稿结束后,我们对高中段每一篇教案进行了仔细阅读,并对每一课主题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和初步归纳,形成了175课主题信息三级编码。同时我们参考了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意义治疗学理论中的分类,将生命教育主题分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精神或意义层面3大类,形成一级编码。在这个框架下,根据175例教案涉及的主题内容进行再次归类形成二级编码,确定教案的核心主题,最终讨论形成“新冠肺炎疫情下,高中生生命教育课主题编码表”(表2)。
  为确保编码的信度,我们随机选取20份教案,同时进行编码。其中,如果教案涉及了多项主题,就对其进行多重编码,如一篇教案中涉及的主题既有“1-1疫情知识”又有“2-2情绪维度”,那就同时记录两个编码。对20份教案进行编码后,计算发现两位老师编码的一致性达到87.5%,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根据这个编码方式再对所有的175份教案进行编码,得到每个类别主题涉及的频次。结果表明,总体来看,这些教案中生理层面的主题辅导占14%,心理层面的主题辅导占37%,精神或意义层面的主题辅导占49%。   为了解具体辅导内容的侧重,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一级编码各主题下的二级编码主题分布。我们分别记录了各项二级编码主题的频次,以及每一项主题的频次占一级类别的百分比、占总主题类别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备注:有少部分课涉及多个平行主题,所以175课涉及的二级编码主题总频次为201)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征稿有如下特点:
  1.高中阶段生命教育中生理层面的主题占比最少,且更侧重“健康防护”方面的辅导(占此类的75.9%)。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会占更多比重。
  2.高中阶段生命教育中心理层面的主题,主要侧重在“情绪维度”的辅导(占此类的77.0%),如疫情下的焦虑、恐惧、压力感等。“情绪维度”也是所有主题中涉及最多的一项(占整体的28.4%)。
  3.疫情当下,对高中学生的辅导应侧重精神或意义层面。本次征集收到的有效教案中,精神或意义层面主题占了近一半。其中“人与世界”主题(占此类的45.9%)、“人与他人”主題(占此类的41.8%)是这个层面中比较侧重的维度,“人与自我”主题相对较少。
  (二)基于生命意义的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的体系探索
  以征稿主题分析为契机,结合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理论,我们进行了基于生命意义的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的体系探索。综合弗兰克尔实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以及台湾生命教育中的三个向度,我们构建出三个栏目,每个栏目设计了四个目标分别对应四节课,总共12节课(见表4):
  栏目一“创造价值 照亮自己”:有序生活、赋予希望、活在当下、自由选择;
  栏目二“广泛体验 照亮他人”:关怀弱势、群体伦理、亲情陪伴、温暖共情;
  栏目三“树立态度 照亮世界”:挖掘契机、追寻使命、活出意义、敬畏自然。
  这12节课,我们采用定向物色作者进行组稿撰写的形式,组合成独特的“基于生命意义的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以保持课程理念和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也为每一课设定了具体目标(见表5)。
  四、研究讨论
  (一)疫情下,面向高中生的生命教育主题
  当前,在网络媒体等媒介中,身体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课比比皆是。征稿活动,收到了高中生疫情生命课有效教案175份,统计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生理和心理防护这两个层面的课。事实上,这两个层面生命教育的对象较少受到年龄限制,很多内容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均可适用,这在小学、初中的稿件主题统计结果中也可以体现。比如涉及较多的心理层面的情绪维度,因为在疫情下人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这方面的辅导在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时,教学设计大同小异。这些生理和心理防护主题的生命教育课,很难成为面向高中生特有的辅导主题。而精神或意义层面的辅导课,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着重对生命意义的解读,课程设计更具思辨性和发展性,更符合高中学生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也是这类主题更受高中教师青睐的原因。
  (二)疫情下,对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考虑
  首先,要区分线上、线下课程。在居家停课阶段,已经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线教师开始了与疫情相关的线上辅导,比如微课。这些在线辅导更侧重生理防护和心理防护层面。我们预期,当线下课程得以开展的时候,疫情应该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此时对学生的辅导既要贴合疫情这个大背景,又要不局限于本次疫情,以疫情为话题探讨生命意义更符合线下课程的需要。
  其次,保证课程的质量。在翻阅征稿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案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主题班会课把辅导目标列了一堆,结果走马观花,真正能深层达成的并不多。可以预见,开学后,教学课时紧张,教师更加忙碌……因此在开学前确定适合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准备好优质的教学资源,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期待。
  最后,这个课程资源已全部在权威杂志上公开发表,并陆续在“心海扬帆团队”公众号以推文形式共享给国内一线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每一课配套的学生读本,全方位服务广大师生。但因为现实原因,这十二课均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教学。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对课程内容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对课程效果的检验仍需进一步跟进。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贾林祥.试论意义治疗的三个理论命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2-35.
  [3]黄成毅,李英.
其他文献
〔关键词〕活动设计;新生适应;高中生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
〔摘要〕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对23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偏执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较差的同学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比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分显著高;(2)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交往失调在异性交往效能上有显著差异,异性交往效能低的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上比异性交往效能高的学生得分显著高;(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抑郁症;学习  2012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的记者在一篇题为《一个抑郁症女子的康复历程》的长篇报道中这样写道:“能够战胜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战胜之后,又能站出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更是了不起的人。央视名嘴崔永元站出来了,天津又站出一个刘野。”[2]  2012年5月16日,《大连晚报》记者张晓帆首先报道了刘野助人摆脱抑郁的事迹。紧接着,《家庭主妇报》《现
〔摘要〕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自卑,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本文通过一例因自卑、敏感,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的个案进行分析诊断、辅导和跟踪,在辅导过程中对其无条件关注、倾听、共情,并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宣泄积压的愤怒,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学会积极归因,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提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关注并引导家庭关系不良及
〔摘要〕这是一个特殊的恐怖表现的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对同学的恐惧并非来源于一般的人际交往或被伤害的可能,而是由于自己自我防御的心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一方面他不想伤害他人,另一方面却已经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内心因此无比的自责与愧疚,从而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终于脱掉受害者外衣,表露真实的自己,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敞开心扉,郑重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资源;教师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催生的一种新生的教育内容,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今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大潮中,有着深远的研究价值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多年来,吉林省永吉县在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地域、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仍然处在人员短缺、资源匮乏、专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心理教师紧缺,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且教师队伍
〔摘要〕学生睡眠不足、课业负担重是全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很多减负措施,厦门市教育局的减负令就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本研究从厦门市小学生主观睡眠质量、家庭作业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减负的效果。对集美区两所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五、六年级学生530名,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调查表测查,同时收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发现:四、五、六年级学生在
〔摘要〕焦虑在7~18岁美国儿童中发生率为10%~20%,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儿童发展问题之一。201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校心理学年会的主题是“学校中的焦虑”,围绕这个主题呈现了四场讲座与工作坊,从宏观的学校与社区支持性环境建设、学校或学区“心理健康中心”,到微观的焦虑、ADHD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区分以及具体干预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对这个主题进行全方位讨论,不仅引起各界对儿童焦虑问题的关
〔关键词〕教育契机;教师心态;心理成长  学校的运动会上,某班学生A在众人都不愿意参加的前提下“临危受命”去跑4×400米接力,猛跑之后,A突然脚下踩空,摔倒在地,双膝鲜血直流。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仍然踉跄地向前跑去,直至到达终点。  我想,无论谁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为之感动,并且因这种勇于担当和为班级荣誉而拼搏的精神心生敬意,要伸出双手为她鼓掌。但是,该班班主任在总结会上,竟只字未提这件事;
[摘要]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在儿童时期多发。该个案为轻微恐怖症,他的强烈的恐惧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他变得焦虑敏感,再加上电视上的一些不良场景,促使他背负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性格偏向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在学校得不到老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常常置身于群体之外,导致心理更加脆弱。通过四次的咨询,结合行为塑造法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