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改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要同步进行。同时教育改革要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招生考试 高等教育改革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既然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改革就一定是教育系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内部全方位、整体的改革,而不能是条块分割的局部改革,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要有明确的措施,改革步骤、阶段、配套措施。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给人的感觉就是局部改革,没有形成体系,缺少明确的改革步骤、阶段和配套措施。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便捷,人们的日常接受到的信息量迅猛增加,尤其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引领潮流,成为主导。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阵地——学校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学校社会化。学校不再是一个小社会、一方净土,学校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冲击,逐渐在向社会靠拢,并且学校的社会化在加速。2.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渐降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并且多样化,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方便、高效、快捷。这就打破了以往人们接受知识的单一渠道,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渐走向“弱势群体”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履薄冰。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保护,再加上《义务教育法》的保护,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俨然成了“上帝”。在校园事件中,社会、甚至有些媒体缺乏冷静的、理性的思考,直接把矛头指向学校、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老师直呼“伤不起”,某种程度上学校、老师已经沦为“弱势群体”。
  一、教育改革
  学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有明确要求:“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到了大班以后教的基本上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提前结束了儿童宝贵的童年生活,额外强加了学业负担。
  小(中)学教育考试化。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以考试代替评价即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不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评优秀学生干部都要看考试成绩,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深深印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收效甚微,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说法,这说明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明显的抵制。
  高等教育自由化。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化,第一,大学教师的授课自由。授课进度自由,授课过程中进度的快慢给学生的感觉是没有限制,由授课教师自主决定,导学期末讲到哪一章节都行,授课教师似乎不受限制。第二,只要考试能过就行,大学生上课自由。很多高校对大学生上课没有制度规定或者规定没能按要求实施,导致一些学生逃课,在考试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要和基础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让高校新生顺利过渡。二是高等教育要转变培养人才的模式。高等学校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社会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各类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的任务。(一)目前师范类高校面向各级学校培养教师的师范生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现在高校的师范生培养方式基本和非师范生培养方式相差无几,只是在毕业前实习时师范生在各级学校实习,而非师范生在其他行业实习,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师范生没上过讲台,但最后的结果是全部实习合格,没有不合格一说。高校现行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相适应。相反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走越远。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一专多能”,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专”,至于“专”到何等程度全靠学生自己努力,更别说多能了。导致绝大多数师范生走上岗位后才进入摸索期,这无疑中延长了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各类高校要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培养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主体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教师,这就使得师范生培养模式要回归师范学校的培养模式。第一,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教师,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二,受教育者学生定位准确,毕业以后就是教师。第三,由于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因此学生生源质量有保障,都是同时代的精英。第四,在当时的师范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专业基础扎实,并且做到了了解体育、音乐、美术基本知识,深受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2.非师范生的培养应立足社会,面向社会需求,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培养模式。高校培养是为全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因此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驾齐驱,使培养的每一个人的能力在大学期间有质的提升,走出大学校园时成为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人。
  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近年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招生考试越来越透明,真正做到了阳光招生,体现了公平、公正,有效维护了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但是现在的招考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一是唯分数论,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论成败。每年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时各大高校抢生源,考生看学校排名,忽略了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二是高校招生时的招生计划很透明,但是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甚至没有。这就给很多考生及家长在报考时带来了困难,在填报志愿时有很大的盲目性。
  每一项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要同步进行,同时教育改革要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使教育回归自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让社会大众共筑中国梦。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为伙伴关系,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正面的反拨效应。四级考试中篇章翻译测试的增加,带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将呈现更多模态、多样化的综合模式。本文从四级考试中翻译测试改革的背景着手,应用正面反拨效应理论,探究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反拨效应下,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 四级考
摘 要: 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目前大学校园的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考试作弊现象为例指出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对大学生诚信的塑造途径做了初步探索,其中强调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校园诚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考试作弊 诚信 塑造途径 大学生党员  诚信是社会责任信念,它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诚信
摘 要: 妇产科临床教学强调临床实践,本文针对目前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采取PBL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并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并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妇产科 临床教学改革 实践技能  妇产科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妇科、产科病人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为妇女生命各期健康提供服务的专业核心课程[1]。是一门对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要
采用成对刺激技术测定豚鼠乳头肌和心房的功能性不应期(FRP),同时记录收缩力和心房收缩频率,观察SIPI409对FRP、收缩力及心房收缩频率的影响。SIPI409可剂量依赖性(1、3、10、30、100μM)延长豚鼠乳头肌和左心房FRP(P<0.01)。其中SIPI409在1μM即可延长FRP(P<0.05),在3、10、30、100μM可更显著延长FRP(P<0.01)。SIPI409剂量依赖性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课程的目标、过程、实施与评估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战略也应随之改变。在课程改革中,最根本的改革便是教学改革,只有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效率才能快速提高。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前期准备、过程实施和最后评估这三个阶段作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教学战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改革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丰富,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靠一线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尝试。新课程改革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和积极付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本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研究,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及高中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