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美学中水之意象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哲人向来善于从水中寻找本喻的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分别对水的意象进行过阐释,只是二者的视角却有所不同:儒家观水是从水的形态流动中获得心灵感动的,认为水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而道家则以水为镜,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关键词:儒家;道家;美学;水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86-02
  
  先秦时期,无论是在儒家美学还是在道家美学中,水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呈现出不同的意象,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文明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但是儒家和道家对水的意象的阐释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欲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之。
  
  一、先秦儒家美学中的水
  
   在对水的观赏中,儒家认为人能从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将流逝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升腾于孔子心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惜时观念,他看到了水的生生不息,永往直前与一去不返!因而对于水的尽头,孔子也做出了美妙的想象,因而他说“道不行乘将浮于海”。这是诗意的志向,也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在孔子的言行里,他把夜空里神秘的星斗,大地上的流水、松柏,都可以作为观赏的对象,把一个仁者、智者的心灵感动,融注于自然界之中,因而孟子称孔子“观水有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则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在这里讲,观水应有一定的讲究,也就是说,观水是要从水的形态流动形式中获得心灵感动的。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
   孟子所赞美的就是水的“义”,“唯无不流,至平而上”,孟子还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也没有不向下流的。抛开孟子的“性善论”不说,这也不能不说是对水的谦卑的一种赞赏。
   中国哲人对水的取象是多方面的,荀子则是更多地是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从水的意象中隐喻出人民力量的巨大。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就像船与人的关系一样,水虽然能够承载船,但是一旦掀起巨浪也能把船吞没。所以说统治者要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应该顺应民心,安抚人民,否则其统治就会受到如同洪水般的威胁。荀子还说:“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以水为鉴,向统治者提出了为政之道。因而说,水有时也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孔子曾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矣。”
   所以说,水不但可以产生万物,也同样可以毁灭万物。孟子也认识了这一点,他指出:水是按照自然规律和它的本性去流淌的,因而治水就是要因循着水的本性去引导水流和控制洪水。
  
  二、先秦道家美学中的水
  
   “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之所有特征于一身,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道”的生命哲学的自然内涵。老子将具备天性物质的 “水”,与万物之灵即人的生命相结合,阐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本质,表现了水是老子富有自然哲学底蕴的生存理想。
  “江涛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第六十六章》)
  老子喜欢用川谷江海来比喻生命的处下居后,他认为,百川都能汇归于江海,就是因为水有向下的品性,以及江海能低洼处下的原因。生命也是一样,只有具备内敛不争的品性,谦下任物的德行,才能顺任自然,体现大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但没有任何刚强之物能够摧毁它,因此,水才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 “柔”是老子生命哲学最重要的特征,而水又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柔”是水的特性,又是人生命的自然本能。而这里所说的“柔”的韧性便是生命所要具有的意志力,它是老子生命理想最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生命之美的向往,表现了老子以柔胜刚的理想目标,达到了生命韧度的真正再现。
  在庄子这里,大自然已经完全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已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他总是不断的观察自然,深深的热爱着自然,不仅是自己活动在大自然中,而且让他想象中的圣人等皆活动于大自然之中。他站在一个极高的不动的位置,以“道”作为参照物来俯视宇宙万物,他以大为美,这自然就包括了山水万物之美。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企众止。”(《庄子•德充符》)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
  在庄子看来,人以水为镜,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庄子认为平静的水可以照出人们的面目须眉,虚静祥和的心境也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这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本来就是宁静的,就像那平静的水面。
  
  三、先秦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中水的意象之差异
  
   水的意象给了人启迪,给了人生的智慧,因而儒道两家都赞叹水,以水喻道,以水比德,但他们对水的赞叹又是不同的。
   1,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
  儒家欣赏的是源头活水,是那种浩浩荡荡奔腾向前的流水,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欣赏的就是这种奔腾不息的精神;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把有源的流水和无源的雨水作了比较,七八月间的雨水虽然密集,一下子排水渠道都满了,但由于它无本无原,过不了多久又干涸了,而从源泉流出来的水滚滚向前,昼夜不停,注满了坑坎之后又继续向前,直到流入大海。孟子指出只有有水源的流水,才会永不停息的奔腾,因此,万事万物都要有本有源,才不致枯竭,就像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浩瀚天边的海洋,水势汹涌,浪涛滚滚,就是因为有无数条大江大河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它的怀抱。孟子眼中的水就是源头活水,它不畏坎坷,奋勇向前,它有蓬勃的生机,有奔腾不息的精神,所有这些,都值得人去效法,是人获得力量,获得启示的象征物。而道家取象的不是永往直前的流水而是宁静澄明的静水,从对静水的描绘中体现出对水的一种赞美,如“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企众止。”(《庄子•德充符》)、“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在庄子看来,人以水为镜,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这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本来就是宁静的,只是由于外物的吸引,欲望的诱导,才使心灵失去了宁静,因此,回到原初回到自然即是心灵虚静状态。
   2.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儒道两家对水的赞赏另外的不同就是,儒家看到了水的凶猛及水所具有的摧毁万物的能力,如孟子:“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等;而道家则看重了水的柔弱,水的向善。《老子》中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但没有任何刚强之物能够摧毁它,因此,水才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老子》中也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江涛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第六十六章》)很明显,《老子》所赞扬的也是水的谦卑,像江河吸引山涧溪流一样,圣人也应以卑下自居。
   总之,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美学虽然有不同之处,分别从动和静、过程和结果等不同的视角对水进行了观察,但二者都是从以水为主要载体之一的大自然中寻找了本喻的源泉。在其中,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文明的象征,智慧的象征;水的流动也是道德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艺术的流动。在道德范围内一切高尚的词,诸如“德”、“仁”、“勇”、“智”、“正”、“善”“卑”等,在水的意象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便是最抽象的道德也永远与大自然融汇一起。这样,在对世界充满情感的观照中,大自然则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周啸天.先秦八代诗赋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黄承贵,何应敏,明雍比丘.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J].江西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3,(5).
  
  (责任编辑:王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土地征收”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传媒、专家、学者再到城市市民都对“土地征收”表现出了空前的关心。不难看出,关心的背后各有其原因所在。然而,作为土地上的“主人”和“主角”的农民,由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对此基本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针对此种现状,为切实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可从政治组织创新、传媒等的亲民性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个人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存在着时代差异。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及1992年开始的我国实行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职业流动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了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效用的差异。我们在对我国职业流动进行社会资本分析时,应该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特别是要考虑时代类型因素,只有这样,我们实证分析的结果才会切合我国实际,并为我国的职业流动提供科
期刊
摘 要:中国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学者认为,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没有最大地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大规模地强制推进集体农场或种田大户,而是应该消除农地转让中的种种障碍,降低土地交易成本,改善农地承包市场经营权流转的条件,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配置有限农地资源的作用,让市场来决定土地经营的最低规模。  关键词:农地经营规模
期刊
摘 要: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科学整合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资源,赋予会计集中核算以新的职能,共铸财政财务监管平台,较好实现了对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从而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当前,需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转变会计集中核算职能,方能使会计集中核算取得新的成效。  关键词:现代财政管理体制;集中核算;核算职能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但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利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世界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期刊
摘 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构建了提升区域品牌的三大模式,即企业主导、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引导;加强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重视教育和训练,并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扶持名优企业做大和形成产业配套。从营销角度对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培育做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打造区域的品牌优势。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品牌培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60.5文献
期刊
摘 要:市场供求的均衡问题,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点,在现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旅游市场上,市场均衡点的选择成为市场运作的核心问题。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了解,市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也需要维护和保持,采取积极行动才能为每一方带来真正收益。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供求均衡;旅游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61-02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决定着中国代表团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和决定作用。并且奥运优势项目是实现我国2008奥运战略的基础,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在多年的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积累和形成的宝贵财富。认真总结和大力倡导优势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于保持优势项目的优势地位大有裨益.根据实际,把握趋势,当前应系统整合我国优势项目资源,进一步研究
期刊
摘 要: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缩写为NGO),出现于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在过去20年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比较低的,谁能 “领导”公民参与政治,非政府
期刊
摘 要:不同类型的服务性企业,其产品的种类、顾客化程度、顾客参与性程度和劳动密集程度等特征各有不同,但由于服务产品的某些共同特性,形成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管理的共同规律。也决定了服务性企业内部信息流管理的必然性和特殊性。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是企业加强顾客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的重要基石。掌握信息流管理原理,应对顾客意见,保持信息的容易获得性、流转顺畅性、对改变的自适应性和信息反馈机制,对不断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