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栗园 老栗树粗厚的树皮 如风化的岩石 布满时间的雕琢 六百年匆匆而过 比山鸡还肥的乌鸦 在树洞里做窝 去年秋日的栗子皮 散落在枯草枝间 如坚硬的刺猬军 忠诚地守护 皇家的每一寸故土 却难逃命运的果腹 马蹄声仍在山道回旋 只有石头擁有记忆 垒做长城,蜿蜒 在金色的燕山 入水的残垣 讲述着历经的流年 墓志铭 朋友,穿过时间的迷雾 走进林立的墓地 请找到你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栗园
老栗树粗厚的树皮
如风化的岩石
布满时间的雕琢
六百年匆匆而过
比山鸡还肥的乌鸦
在树洞里做窝
去年秋日的栗子皮
散落在枯草枝间
如坚硬的刺猬军
忠诚地守护
皇家的每一寸故土
却难逃命运的果腹
马蹄声仍在山道回旋
只有石头擁有记忆
垒做长城,蜿蜒
在金色的燕山
入水的残垣
讲述着历经的流年
墓志铭
朋友,穿过时间的迷雾
走进林立的墓地
请找到你的名,你的年月
你众多照片中最孤独的一张
这里会刻一段墓志铭吗?
当久长的岁月风化了石碑
野蛮的植被覆盖了心土
熟悉的人都装进了窄木匣
还有谁?会来
抚摸这块记载着你的,存在
他们是微笑或是落泪?
会带一束你最爱的花吗?
他们是否懂你
是否恨不能穿过时间的迷雾
努力地找寻你?
朋友,你的墓志铭会怎样记叙?
让我们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其他文献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一种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内容中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因素,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善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延伸。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内涵的创新因素,使在读写中寻找答案,提出设想,表达见解,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
一只红锈色嘴的海鸥也没有出现的痕迹 却装饰了人群的触须 他们探究了你的生活 每种一种花,打开都有伤口 桃花,梅花,小花 活着的人,他们 将自己放逐得十分遥远 深海恐惧和贪婪心 没有一个人种植至爱者 唤起旧日的回忆 那些亲密的话已经毫无意义了? 你知道她睡于孤寂的黑夜两点钟的 溪流 没有一个得相思病的人,在面团里把心 掏尽 没有人,能让她重获美貌 还有你和我吗 颀长
中国蒙学教材《幼学琼林·文事》篇有这么一句话“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后人常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盛赞那些才华超群之士。 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
美好的风景,正在逐一消逝 剩下的,只有一枚夕阳还在独自恋着漫长的人间 那个赶羊的人,在路上放牧自己生命的余晖 倘若黄昏的天空不是他逍遥的草场,他身边的河流 又该把他带往何方 星光将要照耀大地,他的路即将山穷水尽 即使没有柳暗花明,他也不觉得孤单 他的羊群是他温暖的灯盏 今夜,他必须在一曲歌谣里圈住自己失散的心事 在一壶寂寥的冷酒中品味身后芬芳的故乡 在一缕寒烟上凝望远方的姑娘
问:李南你好。虽然你我至今素未谋面,却是神交多年。我甚至感到对你相当熟悉,交谈起来没有任何隔阂。关于写诗,我想说,有的人心中无诗,也要动笔去写,在写作过程中寻找灵感,得到收获,这叫“人找诗”。有的人等到心中有诗了,小得小动笔把它写出来,一气呵成,这叫“诗找人”。你的写作,通常哪种情况比较多? 答:呵呵,我是个笨人、懒人,属于你说的后一种“诗找人”吧。可以说在我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没有主动去找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赏析年年考,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大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
“……但是,我要永记蔷薇花。” 这是诗人杨键的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束蔷薇花。在我的心中,《诗歌报》就是一束有光有影有欢愉更有疼痛的蔷薇花。 在扬州上大学的时候,《诗歌报》已诞生,但我竞没有见过。可是,命运是如此奇妙,1985年去乡下教书之后,我反而在一个乡下诗友那里遇见了后来慰藉我寂寞生活的《诗歌报》!诗友不喜欢别人弄脏他的报纸,我只好到邮电所,求那个负责订阅的骄傲的胖姑娘加订了一份《诗歌报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
阳光穿过水面 鱼应该能够感到温暖 我抬起头,天空已经没有云朵 蓝色的天际像一条蓝色的脊 从你踏足溪流的那一刻 鱼就盯着你 令我好奇的是,它不害怕你赤裸的足踝 泥土带着些许野草的清香 渐渐沉淀,回到本该属于它的地方 从森林到溪畔,从溪畔到河床 你把自己洗的透亮 连同阳光,折射到鱼的身上 牯山客 夜鹭无眠,池鱼沉睡 足音笃笃,寒竹负水 轻裘藏不住那山落寞 深径摇曳了一夏
林歌,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2010年开始写诗,有诗歌作品发表于《十月》《青春》等刊物;现居北京。 林歌的诗 林歌 通向新的感受力 从一地到另一地,像一个海绵 吸入新的水滴;新的意象 是否在此间形成?这意象为你带来 新的声音;在异乡,它被称之为 口音,南方口音,某国口音。 某个声音近乎带来你对 一个地点的想象;問路的法国人 声音频率契合听过的欧洲音乐。 当另一种语言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