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观、作、用

来源 :数学金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发现,尽管数形结合思想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也深谙其义,但对它“具体有哪些应用?怎么用?”却不甚了然,以至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依旧难以入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缺少对其应用场合的归纳以及操作层面的指导本文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模考试题为例,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
  识图
  “识图”是指在给出函数解析式时,如何利用函数的性质匹配其图象.函数的性质有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极值、最值、极限等,根据它们,即可了解图象的大致走势与分布,再结合选择支,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观图
  “观图”是指在给出函数图象时,如何利用图象提供的信息,推测函数的性质,其着眼点通常有:图象与两轴交点的位置、图象在两轴上的投影区间(体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对称性、极值点、渐近线等,
  点评对分式函数而言.使分母为零的x是函数的竖直渐近线:当分母趋于无穷(正无穷或负无穷)时,若函数值趋于某一常数,则该常数为函数的水平渐近线,故此函数存在两条渐近线:x=-c和y=0,由此也可确定a<0(例如,观图可知,当
  时, 又分母恒正,所以a只能小于零).
  作图
  “作图”是指根据函数的解析式(若没有解析式,则根据函数的性质),而描出函数大致图象的过程.作图是数学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数形结合的前提,在某些函数问题中(如函数的零点相关问题),正确的作图基本就意味着解题的成功.但如何进行作图?其步骤为:(1)根据函数的类型,先作其基本函数图象;(2)再看此函数可由此基本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包括翻折)等)而得.因此,首先要对十类基本初等函数(一次、二次、正比例、反比例、指数、对数、幂、三角、“对勾”、“蝴蝶”)的图象了然于胸,其次,还需熟悉函数图象的种种变换.具备上述能力,方可称为“能作图”,
  点评 函数 的作图方法为:先作 图象,将其图象向下平移2个单位(或图象不动,将坐标系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在x轴下方的部分关于x轴翻折即得.提醒:此题在作图时极易忽略图象存在渐近线(因为当 时, ,所以图象存在渐近线y=2),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解由函数与方程思想知,函数y=f(x)-g(x)恰有4个零点,即方程b=f(x) f(2-x)恰有4根,也即直线y=6与函数h(x)=f(x) f(2-x)的图象恰,有4个交点.易知h(x)=h(2-x)(关键点),所以h(x)图象关于直线x=l对称.故可先考虑h(x)在x>l时的图象,然后由对称性得到其整体图象.易x>l时, ,所以h(x)的大致图象如图4,观察图象易知,当 时,直线y=b与函数y=h(x)图象有4个不同的交点,故选D.
  点评上述解法在作h(x)图象时,首先考虑h(x)的性质,然后作图,此举大大简化了作图的难度,值得细细体会.
  用图
  “用图”是指如何利用函数的图象进行解题.通常体现在用图象解不等式、用图象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以及用图象自身的性质(如对称性)进行解题等方面,尤其在函数零点相关问题中,“用图”的具体方法常和函数与方程思想密切相关,常会用到如下结论:
  点评不等式f(x)≥g(x)的解集为:同一坐标系下,函数y=f(x)在y=g(x)上方的图象在x轴上的投影区间(包括交点).本题若用代数方法,需求出函数f(x)的解析式,然后解两个不等式,最后求并集,这样既麻烦又容易出错.
  (二)先作出方程(2)两边函数y=f(t)与y=0的图象,观察其交点横坐标t的值,将此t的值代入方程(1),再作出方程(1)两边函数y=g(x)与y=t的图象,观察其交点情况,从而数分别作图,并观察其交点”,此举在函数零点问题中至关重要,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精髓,
  笔者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数学问题与“形”结合起来,问题就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借助“形”的形象思维,问题常可化难为易、巧妙解决.
  然而,实践证明,如果不能解决数形结合在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那么尽管数形结合有诸多好处,它也不过是教师口中的“漂亮”词藻,而学生却难以真正的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本文通过“识图、观图、作图、用图”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大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问题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教学与知识结构教学的选择中常常出现两难的情形.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知识结构的转变,那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一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知识;知识结构;关键能力  稍有教学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都知道,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是比纯粹的知识教学更高的层次.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重心又往往偏在知识的教学上,这是因为当
和了解其他学校的校长、教师一样,我和我的学生对东庐中学的兴趣是在该校成名之后。我曾带着学生走进东庐,听校方介绍、看老师上课,研读“讲学稿”……对于从事课程教学论专业的我们,回来之后还曾心高气盛地想着手改造“讲学稿”。在看到陈康金校长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案例后,我明白了:东庐的成功绝非简单地放着一个工具技术层面的“讲学稿”,而是有其更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反思自己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同时,我萌生了解读康金校长
[摘 要] 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反比例函数等积模型”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认为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想”的过程,使他们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生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反比例函数;等积模型  深度学习的目的是将处于理解、了解、记忆层面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应用、评价以及创造等更高层次,也就是由传统的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转化
上课铃声响了,按照惯例,我拿着几本需要面批的小作文本走进了教室,请对应的学生依次站到我身边来,逐一进行批改,圈点勾画,描写精彩及不足之处均作上标记。    狡猾的“狐狸”    本次小作文的题目为“选举班干部”,是应景作文,取材于一次班干部选举活动。我手中的这本是张小杰的,作文只写了一面半,一上来就说了一大段与选举无关紧要的话。关于“投票”和“唱票”的过程却只有寥寥几句,更谈不上细节刻画了。我忍着
“让我们附小人都能快乐、健康、和谐、充分地得到发展。”这是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对学生家长的承诺,也是学校对每位教师的保证。  因此,做附小人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人生也因工作在附小而精彩。  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里有爱。新教师第一天到附小,第一次面对校训“正则”两字,第一次默念着“为人正则,处事公正……”时,附小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故事就开始在记忆中流淌,吕凤子先生坚持的事业也就已经成了自己一生
“活体”机器人诞生  近期,美国研究人员以单个细胞为材料制造出一款“活体”机器人,它可以向指定目标移动,被切开后还能自我修复,这是传统机器人无法实现的。该机器人由两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而成:首先由佛蒙特大学研究人员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一种进化算法,根据生物物理学法则模拟出一种有机体设计方案;再由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从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培育成皮肤细胞或心肌细胞后,在显微镜下组装成与设计
无论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课程改革,还是即将面对的核心素养,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对学科教学本身的认识. 经验视角下,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对学科知识教学以及应试关系的认识,而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足以支撑教师教学. 准确地说,其既无法支撑自身对所教学科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学科以及学科学习的准确理解. 研究表明,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离不开对三个结构的认识,这三个结构分别是:知识结构
宜兴城北小学是所百年老校,拥有2000多名师生,40个班级,在文脉相承的基础上,学校提炼出了“坚净治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并把“坚净”确定为学校的新校训。坚净出自于“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一名句。石坚则精,水净为美,基于文化层面的“坚净”代表着精神和情操,“坚”应为做人的风骨。“净”则是道德修养。把“坚净”作为校训,为的是正确导向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让“坚净”成为学校的精神
(★★★★)必做1 如图1,以Ox为始边作角α与β(0<β<α<π),它们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Q,已知点P的坐标为-■,■.  极速突击 (1)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求三角函数值的基本依据,如果已知角终边上的点,则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便可求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  (2)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意正确选择公式、注意公式应用的条件.
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卷用整绢一匹,纵长51.5厘米,横宽1191.5厘米。画面上峰峦绵延起伏,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