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初期
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1895年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1945年
《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
1951年9月8日
日本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又叫《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1971年6月17日
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
7月15日上午,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首都国际机场乘机离开北京飞往东京。在登机前,他被问及什么时候回北京的问题时,丹羽宇一郎说他还没有决定,但认为他必须在东京做完汇报后才能回来。15日下午,丹羽宇一郎在外务省,向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汇报了中国国内有关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问题,并商讨了今后的对策。
日本外务省称此次令丹羽回国并非显示抗议中国的“召回大使”之举,但作为外交惯例大使“临时回国”常作为对抗措施使用。7月11日中国船只驶入“日本领海”后,日本外务省曾召见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表示抗议,但7月12日又有中国船只驶入,外务省认为事态严重。
其实,熟悉中国对外交往历史的人应该很熟悉,通过外交手段,抗议对方侵犯领土主权,过去主角基本是中国。现在为什么轮到日本来玩这一套?
美国的“花招”
早在冲绳还叫琉球的时候,日军便侵占了那里。1895年甲午战败后,大清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其中自然包括钓鱼岛。1945年,二战日本战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甚至甲午海战前日本霸占的琉球群岛(今日本冲绳)按约定也不属于日本。但由于美军实际占领琉球及钓鱼岛,在没有中国同意和参与下,美国单方面接管琉球及钓鱼岛,并把钓鱼岛群岛从台湾宜兰划归琉球(或冲绳)管辖。
随后1970年美国又单方面以《旧金山和约》将冲绳(含钓鱼岛群岛)交还日本,但遭到中国强烈反对,两岸保钓活动由此开启。随后迫于压力,美国承认只是移交管辖权,美国对移交领土的主权不持立场,得有当事国自行谈判解决。
美国此举无疑给中日关系设下了个“定时炸弹”,如同英国留给印度和中国的“麦克马洪线”。随后数十年,美国在钓鱼岛上的立场不断向日本倾斜,逐渐放弃此前“模糊中立”的立场,转为积极的“小心介入”。
在2001年,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为了争取日本的支持,美国的“中立态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2001年12月1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福特表示:“钓鱼岛一旦受到攻击,美国有可能对日本提供支持。”
美国态度的变化促使日本在2002年以避免有人登岛为由,从私人手中租借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由政府直接管理。为争取日本支持美国在东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美国国务院正式宣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日本在钓鱼岛上动作越来越大。甚至在2008年,日本巡逻舰撞沉台湾渔船;2010年,钓鱼岛海域发生中国渔船与日本巡航舰的撞击事件。
而今年4月,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说出已与钓鱼岛列屿当中3座小岛的岛主在洽谈买岛事宜之后,还在金融机关成立买岛募款专户,截至7月12日为止,募款金额为13.5亿日元。
东京都政府为了呼吁日本民众响应购买钓鱼岛列屿,已制作了6000张海报准备张贴。这批海报长约70厘米、宽50厘米。
台湾中央社报道,海报以钓鱼岛列屿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等岛照片为背景,上方印着大大的字写着“正考验你有没有勇气说日本的岛屿是日本的领土”。另外还有小字写着钓鱼台列屿的历史。
在日本地方政客行动的同时,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选择在7月7日这个“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宣布拟将钓鱼岛“国有化”,有中国网友称,这是日本首相以实际行动发动了第二个“卢沟桥事变”。
老大哥带头反击
对于日本的小动作,外交部的抗议已经吸引不了中国民众的注意。但媒体的老大哥——《人民日报》的发声,让不少中国人为之一振。
7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连半步都不会后退,也没有后退的空间。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玩得过于投入,过于自我陶醉了。哪一天玩得太过火了,钓鱼岛问题失控的风险并非绝对不存在。想借钓鱼岛问题获取内政外交资本的日本政客们,做好这种准备了吗?
经常在网络上喊“雄起”的青年,必然会为之沸腾。而深谙中国政治符号的人,也会忍不住猜测,中国是要出手了么?因为他们知道《人民日报》的能量。
在《人民日报》发表《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的社论前一个月,彭德怀已率领集结在中朝边境地区的边防军入朝作战。
而钓鱼岛问题,与中印之间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造成的紧张局势又如出一辙。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乘中国忙于内务,对中国领土一小步一小步蚕食。在中印爆发战争之前,双方一直有小规模冲突存在。1962年9月20日,印度终于点燃了战争导火索:印军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
两天后,《人民日报》便发表社论称,众所周知,所谓麦克马洪线完全是非法的,从来没有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承认。从“麦克马洪线”以南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日本方面对钓鱼岛动作的步步升级,可从印度军队对我国领土的步步蚕食找到许多相似的影子。当时印度在侵占中国领土后,不仅修正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之后,印军还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
《人民日报》当时在评论中强调:自从最近印军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勒村扯冬地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局势以后,印方不顾我国警告和抗议,继续深入我国境,扩大挑衅。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印度政府得寸进尺,妄想以武力扩大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当然,之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人民日报》的社论也没有缺席,并且是发表在中越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两个多月前。
《人民日报》发出的警告不容小觑,但中国海军真枪实弹的演习以及中国渔政船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开展常态化护渔巡航的举动,才真正让爱国青年的情绪得以宣泄。
纠结的中日
战火似乎一触即发。但仔细想来,日本想要发动中日之战,在当前恐怕没有前提和基础,且不论中国国内处于高层交替之际,也不论中国是否愿意在内政频现问题之下进行一场一眼看不到头的持续性战争,也不论美国是否允许在东亚出现中日尖锐冲突乃至战争的局面,单从日本是否具有交战权上就可以一票否决。根据战后有关条约精神和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仅不能拥有军队,也不能对外发动战争。因此,仅仅从技术角度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中日战争的前景。
再一个就是,日本想要发动战争,会获得多少民意支持?从甲午海战到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其前奏无不都是从日本政客、军方制造事端开始的。日本废除和平宪法、重新恢复军备,同样需要一个让日本国内群情激愤的理由。日本与中国、韩国以及俄罗斯目前的领土争端或许是日本政客们故伎重演最好的题材。但是政客们忽略了,现在很多的日本人并不关心政治,他们对“左派”和“右翼”都持漠然态度,激进分子只是少数人。日本也有共产党,在中国“文革”的时候,还出现了日本红卫兵。有时在日本的某国际机场,可以看到日本警方通缉的“赤军”(暴力共产分子)的头像贴在进出口,却几乎没人注意。
日本人不仅对“左派”分子态度如此,对“右翼”分子也是这般。靖国神社里,常聚集一伙人,在那里高声播放“二战”军歌,穿着“二战”军装走正步,看不到有其他日本人正视或搭理他们。日本记者曾经抱怨说,日本“右翼”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中国的报道却把他们放大了很多倍。比如,“右翼”团体编纂的历史教科书,真正使用的学校,不到全国学校的3%,可中国人以为,日本学生都在使用这本书。如此大的信息误差,自然容易造成中国人的误解和怨恨。
中国同样陷在纠结中。虽然从历史和法理的角度,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但一直无人居住。日本从1895年开始声称对其拥有主权,并实际上对其行政管辖,直到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将其归还中国,但实质上它从未脱离美国的“托管”。1972年,美国放弃托管权,在将琉球群岛主权归还日本的同时,也将钓鱼岛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交付日本,日本多年来实际控制钓鱼岛。当然,这些都是未经中国同意,却又予以默认了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时间里对主权和领土的态度并非足够清晰,在官方声明中往往很严厉而且明确,却在实际的战略和政策中显得暧昧不明。除了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多次举行“保钓运动”外,官方基本置身事外。在钓鱼岛海域发现庞大能源储备后,日本对其热情大涨,而大陆方面正是提出“韬光养晦”战略以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的时候,由是使问题进一步延宕。这段历史中,中国大陆专注于国内发展问题,对领土的声索并非强烈,而是采取一种务实的低调应付的政策,因此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至今的周边领土争议频发埋下了伏笔。
中国政府在2010年钓鱼岛冲突之后,立场才趋于明朗化,明确宣示对其拥有主权,派遣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层层加码的举措,展现了出人意料的强硬姿态,也令钓鱼岛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此次东海军演,甚至出动了新型的登陆舰、护卫舰、驱逐舰,还有海上“无影杀手”之称的022型隐身导弹快艇,爱国青年为之欢呼雀跃。国内外媒体也纷纷火上浇油,将紧张气氛烘托到了极点,仿佛战争一触即发。
但冷静的军事专家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军事专家赵楚认为,东海未来的麻烦虽然是不会停止的,但中日冲突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无论日方作为筹码,还是中方作为战略防御需要的逐步力量伸展,钓鱼岛争议的存在,对于双方都是可能无伤大局又可以显示力量的棋局,而一旦枪响,则其作为筹码的价值就尽失,很可能成为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似的战略无底洞,这是双方都绝对不会愿意看到的。
钓鱼岛纠纷中日本熊猫宝宝蹊跷死亡
7月5日,中国租借给日本的大熊猫“仙女”(日本名“真真”)顺利产下一熊猫宝宝,这是上野动物园时隔24年再次迎来熊猫诞生,而且是大熊猫在该园的第一次自然分娩,这让日本社会欢喜不已。当日即成为日本的特大新闻,NHK、日本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等基本上放在了第二条报道(头条为国会调查报告认定福岛核电事故为“人祸”)。上野动物园一度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周围各商店纷纷推出关于熊猫的商品。
但一个星期不到,日本时间7月11日上午8点30分,熊猫宝宝确认夭折,死因为肺炎。就在上午6点45分,24小时监护的工作人员还曾听到熊猫宝宝的叫声,7点30分也确认熊猫宝宝仰面朝天躺在母亲“真真”的怀中休息。
突如其来的熊猫宝宝夭折的消息让日本社会十分震惊,日本媒体纷纷报道,日本最大的门户网——日文雅虎更是将此消息一直放在头条,直到下午5点多才更换为小泽一郎成立新党。
上野动物园陆续聚集了大批携带鲜花前去吊唁的人,从川崎市专程赶来的家庭主妇藤田理惠说,“就在今早的电视新闻中,它还活灵活现呢,太突然了”。从千叶县赶来的71岁的三浦章子悲伤地说,“只能说很伤心”。
62岁的上野动物园园长土居利光也在记者会上忍不住失声痛哭。日本熊猫保护协会公布哀悼信,事务局长齐鸣称,“只能用震惊来形容目前的心情”。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社会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熊猫情结”,背后根源或与日本的“卡哇伊”文化有关。可以说,日本国民对熊猫的喜爱和珍惜,达到近乎不可思议的程度。
熊猫也被视为是“中日关系的润滑剂”,甚至有评价称,“要问谁是对日中国外交的‘一号’大使?答案或许不是王毅,而是大熊猫。就连日本报刊的头版常常关注的也不是首相,而是大熊猫”。针对此次熊猫宝宝夭折,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松冈久平遗憾地说,“在日中两国出现复杂问题的状况下,熊猫宝宝的诞生本来是能给人内心带来光明的消息的”。
熊猫宝宝夭折后,将如何处理呢?石原慎太郎6月28日在记者会上曾回答熊猫怀孕一事时说,“我对此没兴趣。大熊猫生了熊猫宝宝以后,不是还要还给中国吗?我觉得熊猫宝宝出生后,如果给它们起名为‘尖尖’和‘阁阁’,再还给中国倒是不错的”。
结局的确没让石原失望,熊猫宝宝的生命虽是短暂的,存活了不到一个星期,但让日本社会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只是不管是活着还是夭折,熊猫宝宝最终都将“回家”。
因为,根据中方规定的熊猫租借协议,“中国若送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熊猫出国,可以留在所在国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中方可轮流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进行共同研究。租借方付给中方每年100万美元,10年共计1000万美元。在此期间繁殖的后代所有权归中方,倘若发生意外死亡,尸体也归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