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更显示学生内在的精神 和独特的个性、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真挚;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2-0082-02
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它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思想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强调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体现为:“在保留中华民族以民为本、仁爱诚信、平衡和谐、修身养性、谦让礼仪等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在注入人格独立、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观念和意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其应用性,坚持“以文为本”, 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导致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应该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阅读我们的学生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文中远离了“人”,脱离了“人”,人文精神和意识消失殆尽。在这里,我们很难发现作为一个头脑思想极为活跃,生活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的中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没有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也极为狭窄,而且休闲气过重,多为月光、音乐、身边的的亲属和动物、风景名胜揽怀等等,缺乏激情和生命力,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有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由“小喜小怒,小哀小怨”包装的温柔感,还有“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浪漫感,让我们感到的是学生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为人斫损了,人文精神的火花完全熄灭,在这样一个呼唤拯救失落人文精神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该高张人文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
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首先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课外练笔或日记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除了语文教材外,语文老师还可以编辑校本教材,选择那些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着生活芬芳,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文美文供学生阅读欣赏。学生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师生共同拥有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园,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可以举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风景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开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導学生去走近“人文”,多体验、多磨砺,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人文精神,真正落实到写作中。
参考文献:
[1] 梁晓风人文教育中语文教师之我见[J]2007年9月.
[2] 杨邦俊 语文教学与研究[J]; 2006年16期.
[3] 胡现锋 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8期;
[4] 江鸿杰 激活作文的源头活水[J];中学语文;2005年05期学与研究.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真挚;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2-0082-02
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它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思想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强调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体现为:“在保留中华民族以民为本、仁爱诚信、平衡和谐、修身养性、谦让礼仪等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在注入人格独立、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观念和意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其应用性,坚持“以文为本”, 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导致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应该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阅读我们的学生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文中远离了“人”,脱离了“人”,人文精神和意识消失殆尽。在这里,我们很难发现作为一个头脑思想极为活跃,生活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的中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没有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也极为狭窄,而且休闲气过重,多为月光、音乐、身边的的亲属和动物、风景名胜揽怀等等,缺乏激情和生命力,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有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由“小喜小怒,小哀小怨”包装的温柔感,还有“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浪漫感,让我们感到的是学生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为人斫损了,人文精神的火花完全熄灭,在这样一个呼唤拯救失落人文精神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该高张人文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
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首先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课外练笔或日记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除了语文教材外,语文老师还可以编辑校本教材,选择那些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着生活芬芳,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文美文供学生阅读欣赏。学生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师生共同拥有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园,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可以举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风景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开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導学生去走近“人文”,多体验、多磨砺,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人文精神,真正落实到写作中。
参考文献:
[1] 梁晓风人文教育中语文教师之我见[J]2007年9月.
[2] 杨邦俊 语文教学与研究[J]; 2006年16期.
[3] 胡现锋 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8期;
[4] 江鸿杰 激活作文的源头活水[J];中学语文;2005年05期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