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neng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巧妙、合理地结合教科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众多的相关知识点中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题材,并采用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方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材七(上)第9页的阅读“商品的条形码”,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不合格的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材七(上)第52页讲到科学计数法时,可以结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在雷雨天气如何防雷击,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教材七(下)第93页例2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教材七(上)第171页议一议两行人过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在教材八(下)第20页练习第2题导火线的长度问题以及轮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还有“噪声的污染”“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心电图”“心率的调查”等都与生命教育相关,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切入点。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生命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情感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学科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三、学习我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现代医学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来在十大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心理性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在活泼的课堂中绽放思维的火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县卢集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画物体受力图,就是将物体所受力全部画出来。一种是主动力;一种是约束反力。  关键词:受力图;主动力;约束反力  畫物体受力图,就是将物体所受的力画出来。物体所受的力有两种:一种是主动作用于物体之上,使物体朝某个方向运动或有运动的趋势,这种力称为主动力,工程上叫做荷载;一种是限制或阻碍物体朝某个方向运动或有运动趋势,这种力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所以也可以说,有了主动力才有了约束反力。约束反
摘 要:围绕几个事例阐述了对“分享理论”的认识,以“分享是爱”为题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发人深省。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生活;学会分享  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写作方面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避免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
万事开头难,作为中职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做好语文课程的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用简短的几句话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氛围呢?就此例谈几种导入的方法。
摘 要: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巩固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技能的发展;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思维的深度;挖掘知识的情感性,渗透思想教育,让每个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关键词:练习设计;课堂教学;思考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结合本人的
摘 要: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故事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故事的背诵以及默写,对学生的理解却没有特别的关注,这就很难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古诗有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重视古诗作者、背景的相
感之于心,发乎于情。作文教学要凸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学生的真切体验,彰显学生的个性认识,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走个性化发展的习作之路,让习作成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舞台
摘 要:好的朗读能走进人的心田,触动人的心灵。朗读如同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获得思想熏陶,情感升华。  关键词:朗读;声情并茂;个性吟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旋律,“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在如今的课堂中,尽管我们听到不少琅琅读书声,但“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疑点等往往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兴致陡增的投入之点,也是教学很好的切入之处。语文教学可以从发觉“美点”、寻找“趣点”、体会“情点”、探究“疑点”这几点做起。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点;趣点;情点;疑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平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实践证明,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疑点等往往是文本的重点、难点,也是让学生兴致陡增的
摘 要:围绕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从以下几方面论证: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发挥其实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情境的创设、师生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应给予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加强小组内部成员的独立思考与训练,增强合作探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论证。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会信马由缰,随意性强,何谈什么教学效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泛化”性,目标设置似是而非,可操作性不强,目标不能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精华内容等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性  区培民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