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离居 两处相思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手法,表现怀人思归这一主题的诗歌,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历久弥新,历代诗人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表现手法;怀人思归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游子思乡之作,诗人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巧妙地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营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诗歌一开始写留在“旧乡”的女子“涉江采芙蓉”,想把采摘的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可是,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写的不是还望“旧乡”的实境,“视点”仍在江南,是采莲女子想象远方的丈夫也在思念家乡、思念自己,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这首诗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运用“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同心离居,两处相思”的忧伤之情。
  像《涉江采芙蓉》这样表现怀人思归主题的诗作,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我们追溯它的源头,会发现《诗经·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卷耳》这首诗是写采摘卷耳的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思念离人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这是以思念征夫的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女子想念远行的丈夫,相思中仿佛看到丈夫急切思归的情形,通过男子上山过冈、马疲成疾、人疲生病及饮酒自宽种种困顿情景的描写,把思家怀乡的忧伤之情写得非常具体。这首诗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构思巧妙,是“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手法的先河,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运用“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手法,表现怀人思归这一主题的诗歌,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历久弥新,历代诗人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杜甫的《月夜》本是自己想念家人,却设想妻子儿女在鄜州对月思念自己。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的写法,使两地相思之情真挚动人。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元好问《客意》等也都采用这种表现手法,从游子和思妇、儿女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以优美的想象创设了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这一主题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也屡有出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2004年浙江卷的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第一小题,“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第二小题是一个较为开放的考题,可以回答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也可以回答是思妇盼归人:前四句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不管表达的是哪种内容,写法都是“从对面曲揣彼意”,词作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传达了“同心离居,两处相思”的情思。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手法的诗歌,诗中的境界都不是空间的转换和主人公的隐去,而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把画面进行分隔和同时显现。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转而深切,简直是奇思妙想了,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其他文献
Ethnomusicology这个词从最初在欧洲出现至今已有50多年,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也已近30年的时间,但学术界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概念和中文译名一直未能统一,这给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弄清各学科名称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从Ethnomusicology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入手,对这些学科的学术概念、学科内涵、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我走在凄清的路上,天空正飘着濛濛细雨,在这寂寞黯淡的暮色里,想起我们相别在雨中,不禁悲从心中生……”  此为台湾原著民作曲家李泰祥先生所创作的歌曲《走在雨中》的歌词。现如今这位走在凄清路上的孤独行者默然地驻足在古稀孔子的生命驿站,与我等相别在红尘了。而他的歌迷却注定在这寂寞、暗淡的暮色里悲从心中生。在此送上一个曾醉沁泰祥其声于情,却不曾挂怀泰祥其人于心的流行音乐食客的哀思吧!  庄子妻亡击缶而舞以
11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来自海内外的63所院校、音乐类核心刊物编辑部及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60余篇,论题涉及音乐教育哲学、传统音乐教育和其他研究论域。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
民族音乐学家对城市音乐的关注与研究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移民音乐的研究,通过都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来研究那些从乡村及国外迁入的移民音乐文化。学者们关于城市音乐的研究,是通过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实践活动的研究来实现的,不同的社区音乐建构了整个城市音乐体系。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斯洛宾(Slobin)从对西方社会中的移民音乐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亚文化、主文化与跨文化”三层文化理论。
摘要: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    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如何写好事理说明文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事理的说明对象  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
在中国交响乐团音乐季“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作品音乐会”上,听到了作曲家金湘教授创作的《冥——笛子与交响乐队》,随后看了这部作品的总谱,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金湘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作曲家,对20世纪作曲新技法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歌剧和交响乐领域中勤奋耕耘,连年来新作不断。《冥》创作于1994年,由日本广岛交响乐团委约,在亚洲艺术节上首演,这次演出是国内的首演。  《冥》选用了中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内容,而时政教育恰似一潭“活水”为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本文试从加强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时政教育存在的几个误区及提高时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三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思想品德 时政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兼具思
2019年5月10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全国“音乐课堂变革与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北京市等17省区市音乐教研员、部分高校教师和出版社代表,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师近三百名与会者參会。会议以“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音乐”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教科院艺术与国防教育研究室主任许洪帅主持10年的“顺序性音乐教学”科研成果《让每个
和21世纪之交的严肃音乐界,好像出现了一股东亚作曲家的潮流,又仿佛涌现出一批女作曲家的群体。而生于澳大利亚、祖籍福建的女作曲家林瑞玲(Liza Lim,1966—),正是这两者的汇流。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之交的严肃音乐界,诞生了以费尼豪(Brian Ferneyhough,1943—)等为代表的新复杂主义,与之相对的则有以帕特(Arvo P?覿rt,1935—)等为代表的简约主义。以格里塞(Gérar
2017年12月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的“格桑花开新时代——美丽西藏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在北京中国剧院举办。演唱会首演了17首新鲜出炉的原创歌曲,像是一束采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献给伟大的新时代。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李前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以及汤恒等中宣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主办方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