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落黄沙始见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物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觀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其他文献
摘要:《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语言纯朴隽永,富含诗意,采用多种写景技法,勾勒出鲜活的春日美景,堪称写景散文的典范。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深入剖析《春》一文中的写景技法,对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春》 写景技巧  郁达夫先生曾这样总结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开纯正朴素的新鲜作风。”《春》正是这样一篇语言纯
造句是运用词语和句式的综合练习,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句子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造句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全力关注低年级的造句练习。但实际教学中,低年级造句教学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有客观上的判断迟钝及指导上的失误。效果不佳的表现或者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
内容摘要:建立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模型在新课改中被提出,所以关于语文课程的模型,从一维到三维,有了一定的转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更好的体现语文课改的三个维度,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理应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标三维度情感教育能力培养  (一)语文课程改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校也积极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如何摆脱传统课程对它的同化,让综合实践课堂为孩子所喜欢、关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关键词】学习兴趣丰
【目的意义】通过再现学生的生活实录,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所拥有和享受的一切怀有感激之情,真正理解父母那深沉的爱。  【表现形式】学生自编自导的歌舞剧,角色互换,体验生活。  【活动时间】班会活动日  【活动地点】班级教室  【演出人员】韩丽媛同学饰演母亲张美佳同学饰演女儿 任静同学饰演女儿的小姨 郎双伟同学饰演医生孔祥吉同学饰演女儿的同学旁白是邓英辉同学剧务人员若干  【班会流程
2006年以来“新材料作文”逐渐走进高考作文的视线之后,高考作文形式的演变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进而“新材料作文”。而中考作文试题,也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着巨大变化。而我们福州地区这两年的初三毕业班的市质检作文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看又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观念,情趣化将对产品风格造成影响,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设计过程中,设计出受许多人欢迎的情趣产品。设计师将简洁卡通的造型,欢快的色彩,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因此卡通可爱的造型,明快的色彩成为情趣化产品的主要特征。比如卡通造型的家居产品,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  关键词: 情趣化造型功能创意   For live but design——the interest that
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尝试以新的理念,通过挖掘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生活化等途径,结合实际,实施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话可说 口语表达 教学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诗味、品出诗味、悟出诗情,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古诗词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方法:  一、读出诗味 
摘 要: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炎黄子孙的感情依托。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诸多有关龙的文化形式,青铜器上的龙形纹饰便是这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周作为我国青铜器制造艺术的巅峰时期,其青铜器的艺术性在先秦时期尤为突出,在千变万化、种类繁多的西周青铜纹饰中龙形纹便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纹饰。本文将就西周青铜器上的龙形纹饰展开论述,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龙文化和青铜纹饰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