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尝试以新的理念,通过挖掘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生活化等途径,结合实际,实施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话可说 口语表达 教学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说”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与老师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效,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说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尝试以新的理念,结合实际,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使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善用教材“说”的资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人性化的理念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用好用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说”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用“活”文本资源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讨论会﹑案例研讨、主题演讲、阅读与感悟等,需要学生通过讨论、汇报与交流来完成,“心灵导航”、“国情导读”也蕴含着许多“说”的素材,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说”的资源。上《维护消费权》一课,我布置了预习任务:了解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消费者在消费时要注意什么?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维权?让学生先感知教材内容,进行生本对话,从而为堂上的发言作准备。课堂上,我把教材后面的教学内容提前,先把学生分为四组,并分发物品:风扇、面包、药品、手机,再让学生讨论:购买该商品时要注意什么?购买该商品后,发现问题应怎样处理?为什么?由于课前有所准备,课堂又面对实物,学生积极性很高,畅所欲言,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说的内容,不但比较全面、客观,而且有所拓展:有的说购买风扇、手机,可当场试用,验证质量;有的说购买手机、药品,可通过防伪码查证商品的真假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和发言的内容很充实。
2.用“好”插图资源
思想品德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些图片、图表、漫画等形象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利用好这些插图,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会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里,就是哑巴也要说话了。”九年级3.1“材料透视:世界和平与发展形势的变化”,有四幅图片和一个图表。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为学生在图文之间搭桥引路:第1、2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对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第3、4幅图片表达人们怎样的心愿?第1、2幅图片与第3、4幅图片对照,说明了什么?综观四幅图片,再对比第五个图表的数据,结合已有知识(或课本内容),说说和平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何意义。在我一步一步的导引下,学生细心观察,弄清图意,透过插图探究了更多隐含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插图。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看到图画就会有话可说,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有明显成效。若运用多媒体让插图“动”起来,效果更好。
二、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教师要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领域的情感体验与经验积淀,结合教材知识,融汇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有话可说,说得有质量。
1.拉近教材与现实的距离
对课堂上的提问,学生“一声不吭”或“三言两语”,原因往往在于提问仅从教材或教师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内心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没有真切感触,也就没有话可说了。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教师要设法让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链接,使生活融入教学,不再空洞,学生自然会有感可发,言之有物。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一课内容,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学生“说”就更难了。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本地西一村的环境状况,然后写调查报告。事实上,西一村溪流流域多处开采瓷土,水土流失,河水浑浊,河床变浅,鱼虾灭绝,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目睹耳闻,因而堂上有话要说了:有的把西一村的环境状况作了前后对比,指出了开发资源不科学的危害;有的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有的提出,我们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不矛盾吗?这样,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发展了语言,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把时政新闻引进课堂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也有其滞后性,应及时注入、置换一些新鲜“血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筛选(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时政新闻,引进课堂,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是具体的、可感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变得鲜活。
上九年级“4.3 创造美好的未来”这课时,学校附近正兴建南广铁路肇庆西江大桥,我这样引入:同学们目睹了建桥工人艰辛劳动,有关这座桥的亮点信息,大家知道多少?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配有大桥主拱照片的一则新闻:经过近三年的奋战,南广铁路肇庆西江特大桥主拱于2011年11月2日胜利合龙,大桥主跨450米,是当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创下……两项世界记录。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惊讶之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因势利导,出示问题:看到新闻,你有何感受?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大家有感而发,讨论热烈:这个说,我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国家建设需要创新科技;那个说,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有的说,从建桥工人身上体现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祖国建设和我们学习都需要这种精神……不胜枚举。适当地把时政新闻引进课堂,与课本知识有机联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创设良好的表达平台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适当引导,创设良好“说”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
1.引导表达要有梯度
“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要有梯度,让学生积极思维后“有话可说”。一方面,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初始阶段,可设置一些“介绍类”、“表演类”或“交往类” 等情景话题去训练,允许学生先“写话”,再“说话”。有一定的基础后,可根据教学内容随机设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顺利“表达”。另一方面,把握好难易的“度”。问题过易,学生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问题过难,学生说不上来,不但达不到表达的目的,还会令学生丧失表达的信心。提问应该分层次:鼓励性提问,照顾后进生;提高性提问,穿插问中层生;探究性提问,多问优秀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发言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的学习活动是与情感活动密切联系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能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紧张、严肃的课堂环境,会导致学生“启而不发”,“沉默不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向导”,还应充当学生的“伙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打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堂上,我经常以拉家常式的对话、聊天式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产生共鸣时,适当点头、微笑或鼓掌,表示同意、赞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卸去了包袱,自然敢“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把桌椅排列成“囗”型、“T”型、“方阵”型等,缩短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距离,学生倍感亲切,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了情感交流的“平台”
我坚持对学生进行“说”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堂上的“说”不再“害怕”,对分析题、探究题不再“望而生畏”。近几年,我教的思想品德科,期末检测和中考成绩,都居全市的前列。实践告诉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有效“说”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学科成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著
[3]《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余文森,洪明,张蓉编著
[4]《课堂教学新方式及其课堂处理技巧:基本方法与典型案例》孔凡哲,崔英梅编著
[5]《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编著
[6]《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贾书建编著
[7]《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指导》石磊编著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话可说 口语表达 教学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说”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与老师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效,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说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尝试以新的理念,结合实际,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使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善用教材“说”的资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思想品德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人性化的理念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用好用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说”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用“活”文本资源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讨论会﹑案例研讨、主题演讲、阅读与感悟等,需要学生通过讨论、汇报与交流来完成,“心灵导航”、“国情导读”也蕴含着许多“说”的素材,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说”的资源。上《维护消费权》一课,我布置了预习任务:了解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消费者在消费时要注意什么?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维权?让学生先感知教材内容,进行生本对话,从而为堂上的发言作准备。课堂上,我把教材后面的教学内容提前,先把学生分为四组,并分发物品:风扇、面包、药品、手机,再让学生讨论:购买该商品时要注意什么?购买该商品后,发现问题应怎样处理?为什么?由于课前有所准备,课堂又面对实物,学生积极性很高,畅所欲言,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说的内容,不但比较全面、客观,而且有所拓展:有的说购买风扇、手机,可当场试用,验证质量;有的说购买手机、药品,可通过防伪码查证商品的真假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和发言的内容很充实。
2.用“好”插图资源
思想品德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些图片、图表、漫画等形象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利用好这些插图,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会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里,就是哑巴也要说话了。”九年级3.1“材料透视:世界和平与发展形势的变化”,有四幅图片和一个图表。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为学生在图文之间搭桥引路:第1、2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对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第3、4幅图片表达人们怎样的心愿?第1、2幅图片与第3、4幅图片对照,说明了什么?综观四幅图片,再对比第五个图表的数据,结合已有知识(或课本内容),说说和平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何意义。在我一步一步的导引下,学生细心观察,弄清图意,透过插图探究了更多隐含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插图。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看到图画就会有话可说,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有明显成效。若运用多媒体让插图“动”起来,效果更好。
二、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教师要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领域的情感体验与经验积淀,结合教材知识,融汇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有话可说,说得有质量。
1.拉近教材与现实的距离
对课堂上的提问,学生“一声不吭”或“三言两语”,原因往往在于提问仅从教材或教师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内心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没有真切感触,也就没有话可说了。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教师要设法让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链接,使生活融入教学,不再空洞,学生自然会有感可发,言之有物。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一课内容,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学生“说”就更难了。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本地西一村的环境状况,然后写调查报告。事实上,西一村溪流流域多处开采瓷土,水土流失,河水浑浊,河床变浅,鱼虾灭绝,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目睹耳闻,因而堂上有话要说了:有的把西一村的环境状况作了前后对比,指出了开发资源不科学的危害;有的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有的提出,我们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不矛盾吗?这样,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发展了语言,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把时政新闻引进课堂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也有其滞后性,应及时注入、置换一些新鲜“血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筛选(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时政新闻,引进课堂,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是具体的、可感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变得鲜活。
上九年级“4.3 创造美好的未来”这课时,学校附近正兴建南广铁路肇庆西江大桥,我这样引入:同学们目睹了建桥工人艰辛劳动,有关这座桥的亮点信息,大家知道多少?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配有大桥主拱照片的一则新闻:经过近三年的奋战,南广铁路肇庆西江特大桥主拱于2011年11月2日胜利合龙,大桥主跨450米,是当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创下……两项世界记录。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惊讶之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因势利导,出示问题:看到新闻,你有何感受?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大家有感而发,讨论热烈:这个说,我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国家建设需要创新科技;那个说,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有的说,从建桥工人身上体现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祖国建设和我们学习都需要这种精神……不胜枚举。适当地把时政新闻引进课堂,与课本知识有机联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创设良好的表达平台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适当引导,创设良好“说”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
1.引导表达要有梯度
“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要有梯度,让学生积极思维后“有话可说”。一方面,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初始阶段,可设置一些“介绍类”、“表演类”或“交往类” 等情景话题去训练,允许学生先“写话”,再“说话”。有一定的基础后,可根据教学内容随机设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顺利“表达”。另一方面,把握好难易的“度”。问题过易,学生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问题过难,学生说不上来,不但达不到表达的目的,还会令学生丧失表达的信心。提问应该分层次:鼓励性提问,照顾后进生;提高性提问,穿插问中层生;探究性提问,多问优秀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发言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的学习活动是与情感活动密切联系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能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紧张、严肃的课堂环境,会导致学生“启而不发”,“沉默不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向导”,还应充当学生的“伙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打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堂上,我经常以拉家常式的对话、聊天式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产生共鸣时,适当点头、微笑或鼓掌,表示同意、赞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卸去了包袱,自然敢“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把桌椅排列成“囗”型、“T”型、“方阵”型等,缩短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距离,学生倍感亲切,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了情感交流的“平台”
我坚持对学生进行“说”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堂上的“说”不再“害怕”,对分析题、探究题不再“望而生畏”。近几年,我教的思想品德科,期末检测和中考成绩,都居全市的前列。实践告诉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有效“说”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学科成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著
[3]《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余文森,洪明,张蓉编著
[4]《课堂教学新方式及其课堂处理技巧:基本方法与典型案例》孔凡哲,崔英梅编著
[5]《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编著
[6]《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贾书建编著
[7]《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指导》石磊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