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即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案例描述:
  这是我自己执教的一堂课,内容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我按照的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道理;难点是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在自主探究时,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但在交流看法和自己的体会时却都无话可说,无论我怎样启发都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反映冷淡。偶尔举起的几只手告诉我,我精心设计的这节课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引起共鸣。学生也因为反复的受挫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我预设的教案已根本无法全部完成,学生学习也远没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知道要让四年级的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确很难,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告诉我们,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体会,究其原因,我想是同学们没有把课文读透,“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正是症结之所在。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的价值
  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生成,这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其他文献
在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以来,我一直都在不断的摸索和不断的学习中教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听课质量不高,怎样展开有效教学,不搞题海战术,使教学工作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为了寻找答案,我学习了有关建构主义的理论用其中的知识解决了自己一直疑惑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
【摘 要】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精心挑选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有代表性的成语,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其次,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写作能力和描述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成语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一、精心选材,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  精选成语,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翻阅了很多相关成语的书籍:如《成语故事》《成语词典》《幼儿成语大全》等,在网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