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费德恩“伞形说”的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搞好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要求。搞好核心概念教学又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费德恩的“伞形说”出发,结合对具体课例的实践反思,通过分析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思考。
  【关键词】 伞形说;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53-03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而生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独特、复杂、多样的生物学知识,对于生物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费德恩的“伞形说”认为,如果把一把雨伞比作概念教学,那么伞把代表的是事实,伞柄是主题,而张开的涵盖了所有信息的伞面则代表核心概念。概念教学应该以事实为支撑,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和核心概念。这就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科学概念的清晰阐释。然而纵观现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教师的核心概念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只是习惯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或自然科学的概念,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其他两个要素的建构;对核心概念的教学认识不透,只是粗糙地将概念进行简要阐述,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对核心概念的教学延伸不够,轻视概念的应用与深化环节,使得核心概念教学的延伸度和实效性不够。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认真研读教材,厘清核心概念深刻内涵
  根据费德恩的“伞形说”,核心概念教学是帮助学生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和建构核心概念。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呈现作为铺垫的具体事实之前,首先要厘清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但选择和定位核心概念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以事实和主题为依据加以选择。在实际核心概念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使用课本提供的事实和学习者学习的主题作为选择核心概念的关键。“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节的核心概念的选择用费德恩的“伞形说”表示。(如下图)
  二、依据认知特点,提供核心概念事实信息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越直观具体的事实,学生越容易理解,但不易记住。而抽象概念的建立虽然比较困难,但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更加深远。结合费德恩的“伞形说”——分析事实、结合主题、抽取核心概念,我们的核心概念教学可以由具体事实入手,最终衍生到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获取和处理各种有助于建立和理解核心概念的事实信息。信息可以是学生先前已有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新获取和建立的新的信息。
  三、选择恰当教法,优化核心概念教学手段
  1.问题导入,确定主题。
  有效的问题导入可以使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知识与经验被重新唤醒,尤其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生物学资源,产生生物学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也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唤醒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提高核心概念教学建构的效果。所以本节课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自然足迹小路》,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这条小路在我们家乡的什么地方?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当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解决问题后,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自然就呈现给了学生:小路展示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历程。
  2.科学质疑,厘清建构核心概念所必需的事实信息。
  从费德恩的“伞形说”可以得知:核心概念需要学生加工与之相关的事实信息,从中建构出核心概念。但是学生的大脑中原本就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再加上教师提供的以及在课堂上新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量不但大,而且有些信息还会干扰核心概念的建构,那么如何厘清哪些才是建构核心概念所必需的事实信息呢?费德恩在《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中提出了运用一些可视化工具的范例,如思维导图(如下图)。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为学生清晰地呈现“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主题需要哪些事实信息,还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思路,建构初步的知识框架。
  3.加工事实信息,初步建构次位概念。
  费德恩指出:“将新获取的信息和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记住并理解信息和概念,并帮助学习者适当地将其付诸实践”,即将大脑中的事实信息在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关联,将有助于核心概念的建构。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核心概念,需要先引导学生建构和理解核心概念的次位概念。教师再通过梳理次位概念,建构完善的核心概念。例如本节课笔者帮助学生建立“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这一核心概念就遵循了这个原则。
  建构次位概念1: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学生分小组根据活动任务单上的提示(如上表)观察始祖鸟化石模型和复原模型,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特征,分析其出现的顺序。
  通过化石分析,学生获得了关于动物进化历程中一个片段——古代爬行类进化为古代鸟类这一事实信息,为后面进一步建构“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这一次位概念提供事实信息和科学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从感性上获知“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这一次位概念,为建构“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这一核心概念建立事实信息。
  建构次位概念2: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在学生建构了次位概念1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一个问题串:始祖鸟化石只是众多化石研究中提取的一个片段,那能不能就此概括出整体的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呢,我们可以怎么进行继续的研究呢?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建构更多的概念信息,就需要获取更多的进化历程片段,需要找更多的化石来进行研究。此时,笔者适时地播放中国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将刚刚获取的关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信息,与教师提供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信息进行关联,构建一个新的事实信息——动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初步建构“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的次位概念。   建构次位概念2: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在学生建构了次位概念1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一个问题串:始祖鸟化石只是众多化石研究中提取的一个片段,那能不能就此概括出整体的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呢,我们可以怎么进行继续的研究呢?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建构更多的概念信息,就需要获取更多的进化历程片段,需要找更多的化石来进行研究。此时,笔者适时地播放中国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将刚刚获取的关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信息,与教师提供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信息进行关联,构建一个新的事实信息——动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初步建构“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的次位概念。
  建构次位概念3: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组织学生联系已有的事实信息: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新获取的事实信息: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五类植物贴在不同地层序号上,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排序方案,并说出自己排序的理由及研究的方法,其他学生给予点评、纠正。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加工信息,将信息间的关系进行联系,建构次位概念3“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梳理次位概念,初步建构知识框架。
  在帮助学生厘清事实,建构了次位概念后,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大脑中获取的各种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信息,为核心概念的形成做铺垫。所以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搭建生物进化树”和“解读生物进化树”。通过“搭建生物进化树”,帮助学生提炼已经获取的事实和次位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建构“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这一知识框架。再通过“解读生物进化树”组织学生解读自己搭建好的生物进化树,引导学生将对核心概念的感性认识建构为理性思维,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知识框架。
  5.厘清框架的内涵和外延,建构核心概念。
  随着本节课学生接触到的事实和概念越来越多,加上很多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容易使学生造成概念间的混淆。所以笔者又一次利用了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它让事实和概念的呈现更为清晰直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事实、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建构完整的核心概念。
  四、修正相异概念,巩固核心概念教学成果
  当学生走进生物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非空空如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思维定势会形成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使得学生难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遵循科学的思维去想问题。学生形成相异概念的原因主要有:1.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2.日常生活中某些说法误导;3.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相异概念都会影响学生建构科学的核心概念,所以教师在核心概念教学中还必须要帮助学生修正头脑中的相异概念。例如对另一个核心概念“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学生就存在着一个相异概念——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为了帮助学生修正这一相异概念,教者除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胚胎学上的证据这一事实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其他的一些进化证据,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这些事实信息,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除了化石以外,还有胚胎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从而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建构这一核心概念。
  总之,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世界,那种只要求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的课堂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中,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普莱斯顿·D.费德恩等.教学方法——应用认知学,促进学生学习[M].王锦,曹军,徐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钱力.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3]邹伟忠.相异构想在物理学习中的原因分析及转变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03).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课后总结,重点反思“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
【摘 要】从“让课外阅读真正进行”这一观点出发,具体阐释了关于这一观点的三个方面的思考: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起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成果展示;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70-02  【作者简介】桑苗,江苏省邳州
【摘 要】学习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当下自主、合作、亲历、经验与个性化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基于对全省中小学教学现状仔细观察的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主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还应该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即将到来的新一轮
【摘 要】在确定散文诗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初中散文诗阅读教学范式,同时借助教学实例作了具体的分析。尤其对“玩味”,从玩味语言、玩味细节两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既落实了教学要点,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诗教学 朗读 体验 玩味  一、散文诗文本价值的确定  散文诗独具一格,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以2015届初三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所选
[摘要] 目的 對比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患者中不同性别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预后的差异。 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5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期间所有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特点,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表现、对各脏器功能的损害程度、实验室差异、
【摘 要】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这两个维度来推进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施“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开展活动设计,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引导问题迁移,再现情境;分层推进教学,达成目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设计之前要分析学生和内容,设计问题要有核心和主线,推进过程要有情境和活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去体验数学,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实验探索数学,和学生一起利用现代技术玩数学,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获取数学创造与发现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
【摘 要】正方形集中了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而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叠合在一起旋转,不仅会产生叠加的结论,还能把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相似以及重叠部分面积、函数等核心知识串起来,既体现问题的基础性也彰显问题的综合性,这样的专题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正方形;旋转;核心知识;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引导下麦默通真空旋切术在乳腺钙化活检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入院的45例断层钼靶示乳腺钙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乳腺断层钼靶引导定位下,分别采取空心针(CNB)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照组)和麦默通(MMT)真空辅助旋切活检病理诊断(实验组),术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活检病理准确率分别为1
【摘 要】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意蕴 音律美 语言美 意境美  语文是“美育”的土壤,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为苍白的心灵注入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