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1988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意蕴 音律美 语言美 意境美
  语文是“美育”的土壤,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为苍白的心灵注入暖意。诗歌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读者与作者双方情感共鸣的文学形式。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在“传道”,不在教给学生多少文学知识,也不在给学生道德感化,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最终铸就学生的审美素质。
  诵读——体验诗歌音律美。诗歌是贵在“歌”的。涵泳玩味,余味无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分行、押韵、平仄、节奏、韵律等,朗读正是充分展示诗歌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挖掘诗歌艺术美、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文中轻重缓急的语言变化,如果有音乐的衬托和场景的渲染,就能更准确地体会整首诗的主基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如学习《黄河颂》这篇课文时,《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以激昂的气势深深感染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通过反复诵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的激越飞腾、气势磅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学生深情的朗读总是让听者动情动容。诗歌的力量,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甚至让人热泪盈眶。
  用满腔的深情去读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力量,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审美力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种缠绵的眷恋、淡淡的愁绪,只有通过不断的诵读,方可深切体验到。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对文章要美读,朱自清也认为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范读、个读、齐读、默读、吟唱、朗读等名种各样的手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歌的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品析——体会诗歌语言美。诗歌,在凝练的词句之间流露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彰显不俗的思想个性和气魄,每一首诗也就有了自己的语言个性、语言美。于是我们可以读到孟浩然的“质朴自然”,读到李白的“豪逸奔放”,读到杜甫的“沉郁顿挫”。
  诗的语言精练优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体味。如学习诗人江河的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在于品味一个“怪”字。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来展开教学,如“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细细揣摩:怪词不怪,入情入理。星星怎么能游动呢?因为星星倒映在水面,在水波的晃动下,星光一闪一闪的,像在游动。因为萤火虫的飞动和水面的星光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造成错觉,感觉星星在游动。声音怎么会闪闪烁烁呢?声音是听觉,闪闪烁烁却是视觉感受,声音从远方飘来,隐隐约约,诗人用视觉来写听觉就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整首诗的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又如阅读《安塞腰鼓》,总给人别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勃发的生命激情,是一种昂扬的奋发精神,是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之美。如果说朦胧诗《星星变奏曲》用词突出一个“怪”字的话,那么《安塞腰鼓》的作者在选词方面匠心独运地抓住了一个“动”字。一系列动态语言的运用,表现了安塞腰鼓的活力与动感。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此句中,动词的连连使用,将“那么一股劲”宣泄在天地之间。再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句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动词的使用可谓独具匠心!独词成句,充分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迅疾和力量。也正是这些掷地有声、激越昂扬的词语,酣畅淋漓得如同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使全篇势如一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画,使人震撼!使人激越!使人亢奋!通过品析,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作品的语言美和写法上的独到之处。
  想象——感悟诗歌意境美。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在冯至的笔下,“我的寂寞像一条冰冷的蛇”,顾城可以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王宜振的《初春》里,毛毛雨滋润下的“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些鲜亮的句子,无一不是想象力飞扬的结晶。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可以说要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得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挖掘出诗句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诗歌表现的丰富人生和深刻的思想情感。
  如学习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四韵》时,学生总结出诗人是借“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这四种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乡情感。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也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可以用来表达情感的事物很多,为什么余光中先生独独用这四种意象呢?有学生认为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思念祖国大陆,当然可以用长江水作为载体来寄托他对家乡的思念;有学生认为作者营造的意境非常优美,雪花在空中自由飞舞,不受任何限制,而诗人想要乘着轻盈的雪花飞回故乡。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歌构成一幅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使我们感受到诗中充溢的那如丝如缕、绵而不绝的乡愁。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其意境,品出诗中的神韵,体验诗歌的艺术美、情感美、人性美,从而完成由感知美到追求美的人生提升,这是诗歌鉴赏的最主要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重心所在。我们引导学生要有一颗“诗心”,在诗的意境中,放飞思维,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照亮读者的心灵。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诵读,体验诗歌的音律美;如果我们能更加注重诗歌语言的概括精练,进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遣词训练;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想象,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会让读文写诗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学;清明上河图;生活;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60-02  1.浏览初识。   师:同学们,上周“美,我先知”学习单预告的是哪幅作品?   生:《清明上河图》。   师: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赏析《清明上河图》。为了便于每个同学细细品味,我为五个小组各准备了一份复制品,现在请慢慢打开画卷。 
【摘 要】课堂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课后总结,重点反思“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
【摘 要】从“让课外阅读真正进行”这一观点出发,具体阐释了关于这一观点的三个方面的思考: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起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成果展示;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70-02  【作者简介】桑苗,江苏省邳州
【摘 要】学习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当下自主、合作、亲历、经验与个性化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基于对全省中小学教学现状仔细观察的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主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还应该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即将到来的新一轮
【摘 要】在确定散文诗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初中散文诗阅读教学范式,同时借助教学实例作了具体的分析。尤其对“玩味”,从玩味语言、玩味细节两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既落实了教学要点,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诗教学 朗读 体验 玩味  一、散文诗文本价值的确定  散文诗独具一格,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以2015届初三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所选
[摘要] 目的 對比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患者中不同性别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预后的差异。 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5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期间所有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特点,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表现、对各脏器功能的损害程度、实验室差异、
【摘 要】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这两个维度来推进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施“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开展活动设计,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引导问题迁移,再现情境;分层推进教学,达成目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设计之前要分析学生和内容,设计问题要有核心和主线,推进过程要有情境和活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去体验数学,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实验探索数学,和学生一起利用现代技术玩数学,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获取数学创造与发现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
【摘 要】正方形集中了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而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叠合在一起旋转,不仅会产生叠加的结论,还能把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相似以及重叠部分面积、函数等核心知识串起来,既体现问题的基础性也彰显问题的综合性,这样的专题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正方形;旋转;核心知识;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引导下麦默通真空旋切术在乳腺钙化活检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入院的45例断层钼靶示乳腺钙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乳腺断层钼靶引导定位下,分别采取空心针(CNB)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照组)和麦默通(MMT)真空辅助旋切活检病理诊断(实验组),术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活检病理准确率分别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