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有序反馈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方法①相比较其他三种方法,其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更易被学生理解。如果教师随机地让学生进行反馈,一旦学生先说后面几种方法,而这些方法恰恰是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那这个过程将成为少数优生之间的对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变味。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反馈的时候应遵循“先低后高(思维层次)、先重后轻(对达到目标的作用)”的原则,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层次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随着课堂教学的层层深入而得到发展。
二、及时判断,果断处理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对于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尊重,总习惯于对学生说“很好”“有自己的思想”“你再想想好吗”……长此以往,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教师不敢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告诉学生,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模棱两可的评价可能会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模糊理解。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淘气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去了,笑笑急着做作业,如果你是淘气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过来拿。
师:嗯,方法挺好。
生2:我会和笑笑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然后再送给她。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我会让我爸爸开车送回去。
……
我们暂时不去评价这个情境本身有没有问题,单从教师的反馈评价语上来看,实质上一直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你们的想法都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另外的想法?学生的答案也就在教师的不断肯定中变得五花八门。其实,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直接把问题指向“怎样比较快”,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快慢,而不应该是这样毫无目的的“漫谈”。因此,对一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判断,这也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三、把握时机,适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课前所无法预知的。但在这些无法预知的想法中,可能蕴含着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丰富资源。如何及时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例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在初步认识各种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吸管拼一拼自己认识的图形,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操作后发现,拼长方形、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拼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这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有没有同学用小棒拼成了圆形?”绝大部分学生都摇摇头。正当教师准备追问为什么时,一个男生举起手中的圆,原来他把吸管进行弯曲,卷成了一个圆!这是教师事先没预想到的,但这位教师很有智慧,马上问:“你是怎么做的?”“我把它弯过来就行了。”“那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为什么不用弯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是直的,而圆形的边是弯的。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一个“意外”和教师的智慧中解决了,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教师在对某些问题的反馈过程中,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具体、个别的认识提高到一般性的规律认识上,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为思维而教”。
(责编蓝天)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有序反馈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方法①相比较其他三种方法,其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更易被学生理解。如果教师随机地让学生进行反馈,一旦学生先说后面几种方法,而这些方法恰恰是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那这个过程将成为少数优生之间的对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变味。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反馈的时候应遵循“先低后高(思维层次)、先重后轻(对达到目标的作用)”的原则,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层次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随着课堂教学的层层深入而得到发展。
二、及时判断,果断处理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对于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尊重,总习惯于对学生说“很好”“有自己的思想”“你再想想好吗”……长此以往,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教师不敢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告诉学生,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模棱两可的评价可能会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模糊理解。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淘气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去了,笑笑急着做作业,如果你是淘气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过来拿。
师:嗯,方法挺好。
生2:我会和笑笑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然后再送给她。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我会让我爸爸开车送回去。
……
我们暂时不去评价这个情境本身有没有问题,单从教师的反馈评价语上来看,实质上一直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你们的想法都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另外的想法?学生的答案也就在教师的不断肯定中变得五花八门。其实,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直接把问题指向“怎样比较快”,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快慢,而不应该是这样毫无目的的“漫谈”。因此,对一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判断,这也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三、把握时机,适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课前所无法预知的。但在这些无法预知的想法中,可能蕴含着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丰富资源。如何及时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例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在初步认识各种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吸管拼一拼自己认识的图形,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操作后发现,拼长方形、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拼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这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有没有同学用小棒拼成了圆形?”绝大部分学生都摇摇头。正当教师准备追问为什么时,一个男生举起手中的圆,原来他把吸管进行弯曲,卷成了一个圆!这是教师事先没预想到的,但这位教师很有智慧,马上问:“你是怎么做的?”“我把它弯过来就行了。”“那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为什么不用弯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是直的,而圆形的边是弯的。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一个“意外”和教师的智慧中解决了,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教师在对某些问题的反馈过程中,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具体、个别的认识提高到一般性的规律认识上,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为思维而教”。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