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反馈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有序反馈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方法①相比较其他三种方法,其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更易被学生理解。如果教师随机地让学生进行反馈,一旦学生先说后面几种方法,而这些方法恰恰是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那这个过程将成为少数优生之间的对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变味。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反馈的时候应遵循“先低后高(思维层次)、先重后轻(对达到目标的作用)”的原则,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层次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随着课堂教学的层层深入而得到发展。
  二、及时判断,果断处理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对于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尊重,总习惯于对学生说“很好”“有自己的思想”“你再想想好吗”……长此以往,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教师不敢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告诉学生,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模棱两可的评价可能会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模糊理解。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淘气不小心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去了,笑笑急着做作业,如果你是淘气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过来拿。
  师:嗯,方法挺好。
  生2:我会和笑笑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然后再送给她。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我会让我爸爸开车送回去。
  ……
  我们暂时不去评价这个情境本身有没有问题,单从教师的反馈评价语上来看,实质上一直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你们的想法都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另外的想法?学生的答案也就在教师的不断肯定中变得五花八门。其实,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直接把问题指向“怎样比较快”,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快慢,而不应该是这样毫无目的的“漫谈”。因此,对一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判断,这也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三、把握时机,适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课前所无法预知的。但在这些无法预知的想法中,可能蕴含着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丰富资源。如何及时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例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在初步认识各种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吸管拼一拼自己认识的图形,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操作后发现,拼长方形、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拼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这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有没有同学用小棒拼成了圆形?”绝大部分学生都摇摇头。正当教师准备追问为什么时,一个男生举起手中的圆,原来他把吸管进行弯曲,卷成了一个圆!这是教师事先没预想到的,但这位教师很有智慧,马上问:“你是怎么做的?”“我把它弯过来就行了。”“那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为什么不用弯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是直的,而圆形的边是弯的。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一个“意外”和教师的智慧中解决了,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教师在对某些问题的反馈过程中,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具体、个别的认识提高到一般性的规律认识上,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为思维而教”。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因为害怕,不愿当着老师的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疑问、建议等。那么。教师用什么办法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之门呢?写数学日记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日记,是指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或者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
[摘 要]分数的意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逐步触摸分数概念的数学本质,离不开教师有清醒的教学意识和独立的教学判断。实践中,整体构建教学的“任务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分数的“多元表征”,在不断地比较与反思中,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分数意义 数学本质 概念意象 多元表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小学数学随堂本是每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人人准备的一本练习本。但目前在教学中,随堂本在使用上缺乏规范性。笔者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寻求策略,力图使随堂本使用达到优化。把区分与草稿本的不同、统一格式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挖掘随堂本的尝试、练习、预习、检查和错题积累等多种功能,在互动中提升学生对随堂本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随堂本 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在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公顷的。教学例1时,我出示一篇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如下),让学生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使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公顷的兴趣。  数学日记: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补充完整下面的叙述吗?  早晨6∶50,明明离开了面积是120()的家来到学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认为数学练习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设计的方式要注重以下五个特性。  一、以实效性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新课程理念赋予了数学新
[摘 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从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准确性、生活化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索、认识、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6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
[摘 要]通过对“7的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教师教学前应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  师:请小朋友们从文具盒里拿出准备好的一根棉线,把它随意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看看把它拉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引导):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使师生伤透了脑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明白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骨肉相连”的关系。下面,笔者对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之外的一般性应用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生活知识补充一般性应用题  应用题的“源头活水”不在数学,而在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把应用题理解为生活题更为恰当些。单从数学的角度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的分析与探究,教师应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变革 发展 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