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小学生的写作情况仍是不尽人意,“编造作文”的现象随处可见。产生编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习作训练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现状,文章阐述了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首先,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强烈的渴望表达的心理需求;其次,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准备好写作的生活基础;最后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并使用个性化的作文评价标准。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作文教学 编造作文
1.引言
作文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大难题。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写出的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客观事物在认识主体头脑中反映,形成观念,然后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写作训练一旦脱离了写作主体的生活实际,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脑子空空,没什么可写,要写的话,就得吹牛、编造。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避免“编造作文”,习作教学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走出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
翻开《新课程标准》,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让我铭记在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虚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表达的实际需要、个体的自主体验以及情感的自由宣泄。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作文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理念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据调查,身边的很多教师把学生作文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要求小学生凡写人物的作文一定要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凡记叙事情或活动的作文一定要表现这件事情或活动的重要意义,否则就缺乏思想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模式:不论写什么作文都要与“思想性”挂钩,写去游乐场玩耍必须联系到“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写喜欢吃的食品必须联系到“吸取了一个经验教训”。总之,非得把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绞尽脑汁地贴上某一个“意义”的标签,否则就是“立意不高”。为了作文的“思想性”,学生只好千方百计地造假,或者克隆他人的故事,或者编造情节。其实,这样的习作教学在认识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了学生表达个体真情至性的需要,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结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先去表达,别管内容是否“有意义”,先把学生想要表达的那个火苗烧起来,再来逐渐谈立意和中心的问题。学生有欲望去表达,去写了,写作教学的第一个目标也就达到了。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在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发现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表达的心理需求,好作文也就汹涌而出。
3.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差,大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贫乏,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观察是记叙文获取材料的重要方式。学生的生活圈子虽小,但在他们身边的新鲜事很多:学校有各种节日、各种活动;班级有突发事件,同学间有诸多趣事……在学生的生活中肯定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学生又为何疏于观察,没有用心去发现,用情去体会呢?恐怕与我们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未抓住有利时机提醒、指导。儿童心理学指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只有明确了解目的,才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注意指向并集中在需要观察的对象上。其实,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全新的现象”和“动人的细节”,适当地引导他们怎样“去发现”、“去认识”,学生就能拓宽他们的选材思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在写作文时就不再无话可说了。
记得上完《蒙娜丽莎之约》一文后,为了让学生也能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的写作方法,我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同学们课下认真观察男生、女生、大同学、小同学、操场上的、教室里的,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最引你注意的是谁?和其他同学相比,他在外貌和言行上有何独特之处?然后把你的发现写到日记中。”课下,孩子们纷纷去寻找、观察身边的同学。这次小练笔写出了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写得特别成功。一位学生写道:“下课了,操场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最吸引我的是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他双腿跪在水泥操场上和同学做游戏,蹦蹦跳跳的像只可爱的小兔子。你瞧,他玩得多投入啊,连鼻涕挂到上嘴唇了也顾不得擦一下。”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这位小同学的喜爱之情。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会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要求写观察日记,布置一些能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素材的作业。如:观察早晚来返校园途中景物的变化,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周末去超市看看顾客有什么不同之处。总之,每一次的观察机会我都不会放过。我感觉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学生现在写作文时已经很少有人出现“咬笔头”的现象了。
4.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习作训练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束缚学生,扼杀学生的个性。如《难忘的一个人》这篇作文写前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说:“想一想,有没有谁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过你,至今令你难忘”;《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教师的要求是“生活中让你高兴的事有很多,这件事要有一定的深度”,这些指导像是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牢牢禁锢着学生的自由思想,不利于学生讲真话。倘若没有这些事怎么办?好办,编造,这样个性就被循循善诱地扼杀了。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教师应该让他们进行一些限制少的自由文体的写作,如写日记、周记;编童话、故事;经常写一些生活随笔、读书笔记。教师应为儿童个性的发挥撑起一把“保护伞”。
同样,在作文评价标准上,要确立“个体标准”。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标准,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个体标准”是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例如,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严格一点,让他们永不满足;对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放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它能促使学生增强习作信心,让学生写自己的话,抒真实的情。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5.总结
总之,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端正写作教学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发挥创作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既丰富多彩、又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努力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尹相如主编. 写作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2] 韦志成. 作文教学论[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顾黄初,李杏保.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宗海著. 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语文[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 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0).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芦桥完全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作文教学 编造作文
1.引言
作文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大难题。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写出的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客观事物在认识主体头脑中反映,形成观念,然后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写作训练一旦脱离了写作主体的生活实际,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脑子空空,没什么可写,要写的话,就得吹牛、编造。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避免“编造作文”,习作教学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走出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
翻开《新课程标准》,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让我铭记在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虚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表达的实际需要、个体的自主体验以及情感的自由宣泄。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作文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理念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据调查,身边的很多教师把学生作文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要求小学生凡写人物的作文一定要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凡记叙事情或活动的作文一定要表现这件事情或活动的重要意义,否则就缺乏思想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模式:不论写什么作文都要与“思想性”挂钩,写去游乐场玩耍必须联系到“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写喜欢吃的食品必须联系到“吸取了一个经验教训”。总之,非得把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绞尽脑汁地贴上某一个“意义”的标签,否则就是“立意不高”。为了作文的“思想性”,学生只好千方百计地造假,或者克隆他人的故事,或者编造情节。其实,这样的习作教学在认识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了学生表达个体真情至性的需要,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结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先去表达,别管内容是否“有意义”,先把学生想要表达的那个火苗烧起来,再来逐渐谈立意和中心的问题。学生有欲望去表达,去写了,写作教学的第一个目标也就达到了。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在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发现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表达的心理需求,好作文也就汹涌而出。
3.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差,大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贫乏,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观察是记叙文获取材料的重要方式。学生的生活圈子虽小,但在他们身边的新鲜事很多:学校有各种节日、各种活动;班级有突发事件,同学间有诸多趣事……在学生的生活中肯定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学生又为何疏于观察,没有用心去发现,用情去体会呢?恐怕与我们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未抓住有利时机提醒、指导。儿童心理学指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只有明确了解目的,才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注意指向并集中在需要观察的对象上。其实,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全新的现象”和“动人的细节”,适当地引导他们怎样“去发现”、“去认识”,学生就能拓宽他们的选材思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在写作文时就不再无话可说了。
记得上完《蒙娜丽莎之约》一文后,为了让学生也能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的写作方法,我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同学们课下认真观察男生、女生、大同学、小同学、操场上的、教室里的,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最引你注意的是谁?和其他同学相比,他在外貌和言行上有何独特之处?然后把你的发现写到日记中。”课下,孩子们纷纷去寻找、观察身边的同学。这次小练笔写出了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写得特别成功。一位学生写道:“下课了,操场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最吸引我的是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他双腿跪在水泥操场上和同学做游戏,蹦蹦跳跳的像只可爱的小兔子。你瞧,他玩得多投入啊,连鼻涕挂到上嘴唇了也顾不得擦一下。”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这位小同学的喜爱之情。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会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要求写观察日记,布置一些能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素材的作业。如:观察早晚来返校园途中景物的变化,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周末去超市看看顾客有什么不同之处。总之,每一次的观察机会我都不会放过。我感觉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学生现在写作文时已经很少有人出现“咬笔头”的现象了。
4.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习作训练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束缚学生,扼杀学生的个性。如《难忘的一个人》这篇作文写前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说:“想一想,有没有谁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过你,至今令你难忘”;《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教师的要求是“生活中让你高兴的事有很多,这件事要有一定的深度”,这些指导像是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牢牢禁锢着学生的自由思想,不利于学生讲真话。倘若没有这些事怎么办?好办,编造,这样个性就被循循善诱地扼杀了。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教师应该让他们进行一些限制少的自由文体的写作,如写日记、周记;编童话、故事;经常写一些生活随笔、读书笔记。教师应为儿童个性的发挥撑起一把“保护伞”。
同样,在作文评价标准上,要确立“个体标准”。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标准,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个体标准”是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例如,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严格一点,让他们永不满足;对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放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它能促使学生增强习作信心,让学生写自己的话,抒真实的情。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5.总结
总之,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端正写作教学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发挥创作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既丰富多彩、又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努力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尹相如主编. 写作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2] 韦志成. 作文教学论[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顾黄初,李杏保.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宗海著. 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语文[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 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0).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芦桥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