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还蛋白过氧化物2在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对表型改变的影响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氧还蛋白过氧化物2基因在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过程中对表型改变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健康包皮获取表皮干细胞,分离培养健康成人皮肤获取汗腺细胞,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慢病毒载体介导的氧还蛋白过氧化物2基因分为过表达组、敲低表皮干细胞组及空白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3组的氧还蛋白过氧化物2表达。每组分别通过Transwell板与汗腺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前、后表皮干细胞CEA和β1整合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

表皮干细胞及汗腺细胞符合其相应特异性抗原。共培养前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高表达(98.69±0.67)%,CEA几乎不表达(6.20±3.15)%;共培养后β1整合素表达程度:敲低组(19.30±0.53)%<空白对照组(65.77±2.32)%<过表达组(92.63±10.97)%;共培养后CEA表达程度:敲低组(95.43±2.36)%>空白对照组(51.20±0.79)%>过表达组(45.91±0.93)%。以上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氧还蛋白过氧化物2基因可抑制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表型改变,并可提高保留其本身特异性抗原表达水平的能力。

其他文献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是一类起源于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GEP-NETs临床表现多样,相关分子机制也较为复杂。尽管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针对GEP-NETs的基础研究,然而其形成及转移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汇总了近期有关GEP-NETs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其新发现的肿瘤形成分子机制,涉及受体及其通路、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多个方面。
肝胆疾病的精准外科治疗一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既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又要尽可能取得根治性(R0)切除,这需要准确的术前规划。一直以来,术前规划都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尤其是术前的三维(3D)影像评估。但3D图像也有缺点,如观察角度不同就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不能在术中帮助再次定位等。3D打印模型的出现弥补了3D影像的不足。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1月由同一术者实施的13例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脾脏上皮性囊肿6例,脾脏假性囊肿4例,脾脏血管瘤3例。病灶直径5.1~12.4 cm,平均(7.2±2.3)cm。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其中脾脏上极切除4例,脾脏下极切除5例,脾脏中上极及中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以氧合指数和腹压为指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液体治疗策略。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ICU医生以氧合指数及腹压为主要研究终点制定治疗液体治疗计划并予以实施。根据患者液体平衡情况分为液体正平衡组与负平衡组,比较两组治疗72 h后的效果及预后。结果纳入的40例患者中,液体正平衡组24例患者。治疗72 h后,平均液体平衡量为
目的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局部吻合口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胆碱能抗炎通路药物(山莨菪碱25 mg/kg联合新斯的明50 μg/kg)腹腔注射,连续7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大鼠不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脾功能亢进为肝胆外科常见临床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仍以血小板数目为最主要判定指标,并结合病史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目的主要为改善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和降低出血危险性。但是,在临床诊治方面仍未形成共识,如"保脾"还是"切脾",在中西学者中仍存在争议。究其原因,是对脾功能亢进及其治疗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临床意义认识不足。本文对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