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氧合指数和腹压为指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液体治疗策略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f0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氧合指数和腹压为指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液体治疗策略。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SA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ICU医生以氧合指数及腹压为主要研究终点制定治疗液体治疗计划并予以实施。根据患者液体平衡情况分为液体正平衡组与负平衡组,比较两组治疗72 h后的效果及预后。

结果

纳入的40例患者中,液体正平衡组24例患者。治疗72 h后,平均液体平衡量为(5 191.8±1 596.5)ml,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296.5±60.0)比(220.3±59.0),P<0.01]。腹内压亦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2)比(10.6±2.2),P>0.05]。负平衡组16例,治疗72 h后,液体平衡量为(-3 762.2±3 550.6) ml。治疗后,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309.4±42.7)比(198.5±47.6),P<0.01],腹内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1.2±1.6)比(14.5±2.2),P<0.01]。72.9%的患者达到液体治疗目标,其中液体正平衡组19例,液体负平衡组1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2,P>0.05)。

结论

以氧合指数及腹压为治疗终点可有效指导SAP的液体治疗。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死亡猪的肝脏和胆道的修复、保护作用。方法巴马小型猪8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脏停搏,给予标准心肺复苏30 min后宣布死亡。经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插管,连接ECMO进行自体血循环4 h。实验过程中持续监测肝动脉血流量。记录每小时胆汁生成量并收集胆汁,检测胆汁中乳酸脱氢酶(LDH)、直接胆红素(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含量。采血检测转氨酶、肿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临床治疗SAP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30只,SAP组(S组)30只,IL-10干预组(I组)30只。S组和I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制作SAP模型,N组开腹后翻动胰腺即关腹。I组分别在术后第1、3、5 h
目的探讨旋转式细胞组织培养系统(RCCS)模拟微重力对小鼠肝Kupffer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RCCS建立模拟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将小鼠肝原代Kupffer细胞随机分为模拟微重力组(SMG)和正常重力组(NG)。分别于培养第3、5、7天收获细胞。采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PCNA、Ki-67、ERK、CDK2以及CyclinB基因表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35(IL-3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组化对42例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及IL-35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人比较,分析Treg细胞及IL-35在胆管癌患者中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5.6±1.
期刊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是一类起源于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GEP-NETs临床表现多样,相关分子机制也较为复杂。尽管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针对GEP-NETs的基础研究,然而其形成及转移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汇总了近期有关GEP-NETs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其新发现的肿瘤形成分子机制,涉及受体及其通路、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多个方面。
肝胆疾病的精准外科治疗一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既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又要尽可能取得根治性(R0)切除,这需要准确的术前规划。一直以来,术前规划都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尤其是术前的三维(3D)影像评估。但3D图像也有缺点,如观察角度不同就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不能在术中帮助再次定位等。3D打印模型的出现弥补了3D影像的不足。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1月由同一术者实施的13例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脾脏上皮性囊肿6例,脾脏假性囊肿4例,脾脏血管瘤3例。病灶直径5.1~12.4 cm,平均(7.2±2.3)cm。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其中脾脏上极切除4例,脾脏下极切除5例,脾脏中上极及中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