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q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自己左眼脸颊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
  
  伦琴的射线把夫人吓了一跳
  
  1895年11月8日晚上,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静悄悄的气氛中,大家都回家度周末了。
  伦琴在忙碌着,他正在操作阴极放电管。房间漆黑一片,放电管也用黑纸包着,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地发现在约1米远的荧光屏上发出闪光。他非常惊奇。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发现。伦琴认真地重复了刚才的实验,把荧光屏一步步移远,直到2米以外仍能见到闪光。
  除了空气外它能不能穿透其他物质呢?伦琴抽出一张扑克牌,挡住射线,荧光屏上照样出现亮光。他又换了一本书,荧光屏虽不像刚才那样亮,但照样发光。伦琴兴奋极了,不停地更换着遮挡物,他几乎试验完了手边能摸到的所有东西。现在可以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可是它到底有什么用呢?又该叫它什么名字呢?真是个未知数,那么就把它设为X吧,暂时叫它“X射线”。
  伦琴又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深入研究这种新的射线。他发现X射线能够穿透2─3毫米厚的铅板,X射线还可以穿透肌肉,显示出骨骼的轮廓。一次他的夫人到实验室看他,他便请夫人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变色底片上,用X射线照射15分钟。当看清丈夫冲洗出来的底片后,夫人“啊”的一声,吓得倒退几步。丈夫把一只活生生的人的手掌变成了一块骷髅,手指骨骼和结婚戒指在底片上清晰可见,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它一直被保存到今天,成为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3个月印刷5次论文,伦琴获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维尔茨堡物理医学学会递交了一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他宣布发现了X射线,阐述这种射线具有直线传播、穿透力强、不随磁场偏转等性质,他给出的照片便是妻子手的照片。这个报告轰动了整个新闻界。
  1896年1月5日,维也纳《新闻报》在头版以《耸人听闻的发现》为题,在全世界第一次发表了这条独家新闻。伦敦《每日记事》驻维也纳记者又立即将《新闻报》的消息发回总社。
  1896年1月6日,伦敦便向全世界发出这样一条新闻:“据宣布,维尔茨堡大学教授伦琴发现了一种射线。用在摄影方面,它可以穿透木头、肌肉、布以及大部分有机物质。这位教授拍成一张装在密闭木匣中的砝码的照片,还拍了一张只有骨骼、不见肌肉的人手的照片。”
  这些宣传,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论文“初步报告”在3个月之内就印刷了5次,立即被译成英、法、意、俄等国文字。1月中旬,伦琴应召到柏林皇宫,当着威廉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的面做了演示。
  X射线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研究热情,仅1896年一年,世界各国发表的相关论文就有1000多篇,有关的小册子达50种。X射线在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的时候,物理学奖授予了伦琴。
  拍X光曾经是时尚
  X光一时间得到许多显贵绅士的青睐,并很快流行为一种新娱乐工具。绅士们穿名贵的礼服,借X光来展示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甚至还能看见皮夹子里的硬币。不过,后来知道X光对人体细胞有杀伤作用后,就再也没有人通过X光去观赏自己的骨骼系统了。
  21世纪,美国《时代》杂志介绍了2000多年来对世界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17位关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伦琴。
  
  李鸿章如何成为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慈禧念他过去的功劳,决定让他出访欧美。于是,李鸿章在晚年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李鸿章这次出访,1896年3月28日离开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期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进行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德国方面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德国政府建议李鸿章到医院拍X光照片检查身体。因为在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参加中日两国谈判之际,被日本刺客小山丰太郎暗枪击中左颊,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李鸿章的伤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这颗子弹对李鸿章眼睛的正常工作无害,会诊的医生担心如果贸然开刀,会危及已经七十几岁的李鸿章的性命,所以未施手术取出弹头。
  经旁人的劝告,李鸿章接受了X光机对他受伤的头部照相,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李鸿章对新检查术感到十分稀奇,称之为“照骨术”。李鸿章在X光被发现后仅7个月就体验了此种新技术,成为拍X光片的第一个中国人。
  
  (摘自2005年11月7日《法制晚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聚焦超越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从开发设计、组织实施、多元评价和拓展延伸等课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多视角展现统整项目课程的全过程;从实践操作层面,全景式呈现统整项目课程如何将集体大课、分组教学、分科教学等相互融合,从而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旨在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浸润式、体验式课程学习生态。  【关键词】统整项目课程;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43
【摘 要】随着“互联网 教育”普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方式,课程社区则是对传统教研方式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它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参与活动的广泛性,是传统教研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课程社区;网络教研;管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而“互联网 教育”建设与应用则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
当前虚拟仿真资源多以学习者视觉为主要反馈感官,受VR系统设计界面上的局限,输入主要以凝视、手势、交互手柄等为主,缺乏高维度上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感受[1]。针对当前教学资源中交互过程不自然、视觉易疲劳、沉浸感不强等问题。本文利用zSpace设备所独有的触觉反馈和双目立体显示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触觉反馈的虚拟仿真资源方案,包括沉浸式仿真环境构建、场景舒适区设计、虚拟场
【摘 要】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学校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成果巩固、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积累,以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9-087-03  作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这一性质集中体现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上。确定教学
本刊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前沿研讨会暨InterPARES3中国项目组启动会议”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副校长(IP3中国项目组特别顾问)到会祝贺并讲话,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副局长马素萍应邀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国际知名合作项目Inter-PARES(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er-manent Authentic
上完一堂课,该怎样小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好的课堂小结应该像佳肴后的一碟小菜,虽用时不多,却让学生回味无穷。实践表明,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梳理授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两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进一步探索新知,全面提高信息技术
【摘 要】基于区块链在征信方面的运用,尝试以学校为单位的节点成立联盟链为起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学校中信息收集与利用、监督机制等较为完善,更加适用于作为节点。但是联盟链下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与成本问题也需要政府与相关人员的介入并不断完善。成熟的联盟链将为教育与征信模式提供新的活力。  【关键词】区块链;教育;联盟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教学研究和应用中,教师应在观念上,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上,体验人工智能应用。由此,要正视学生的基础现状和接受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能力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扩展延伸人工智能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
【摘 要】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究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教学实例,以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人工智能;中小学课程;人脸识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9-065-03  从国家政策和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已成为必然。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没有统一的课
中国档案行政职能分析及改革探讨    高永青张仕君在2005年第4期《档案》上分析了现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档案的保管利用职能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现行档案部门的业务管辖权割裂了档案与文件的有机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归档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关口,归档前为文件,归档后为档案,“文件向档案室归档恰恰是档案工作的开始”于是,文件和档案工作被分割为“两条”,档案系统只管档案  二现行档案部门公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