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的一小节为例,谈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高中
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必修三模块的区域发展问题要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所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大部分都采用了案例的形式。必修三以区域为背景,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让各种因素在区域背景下进行碰撞、交锋,然后探知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和后果,寻找解决的对策。这是教学的一般思路。笔者按照上述环节教学,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谈谈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一、困惑
1. 本章节的思考活动是否太多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四项:一是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二是农业布局特点;三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四是农业发展方向。但要求学生思考的活动有六项,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表面看起来是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因为刚完成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中的气候条件的学习,马上就安排了教材第65页的思考活动,即“东北地区大米与气候的联系”,这样就断开了地理条件中的土壤、地形和社会经济的教学。
2. 圖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编排是否妥当
图4.2强调的是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在编排时,放在地形、土壤条件的右边,是否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可否考虑编排在气候条件的附近。
3. 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是否方便
教材中的“耕作农业区”,提到了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的具体分布,但图却在“大规模专业化”出现,这样的编排,可能突出了地区的专业化生产,但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并不方便。
4. 是否可以把阅读材料换成美国的农业分布
在后面的教學活动中把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进行比较。如果把阅读材料“农业地区专业化成长”换为“美国的农业分布”,可由学生自己归纳中国的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区别,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反思
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1. 地理教学的理念是否更新
地理新课标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有效的“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都是有效的教学。
3. 教师是否可以大胆处理教材
地理教师都感觉到难以把握课堂活动的时间。如果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时间就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地理教师可以大胆处理教材。教师不是只教教材上的知识,而是用教材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当地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规律。
4. 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驾驭好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考虑案例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地理原理;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即节省时间,又让所有的同学合作分享;教师要考虑如何激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惑,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困惑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夏礼财(1981— ),男,湖北随州人,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高中
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必修三模块的区域发展问题要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所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大部分都采用了案例的形式。必修三以区域为背景,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让各种因素在区域背景下进行碰撞、交锋,然后探知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和后果,寻找解决的对策。这是教学的一般思路。笔者按照上述环节教学,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谈谈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一、困惑
1. 本章节的思考活动是否太多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四项:一是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二是农业布局特点;三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四是农业发展方向。但要求学生思考的活动有六项,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表面看起来是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因为刚完成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中的气候条件的学习,马上就安排了教材第65页的思考活动,即“东北地区大米与气候的联系”,这样就断开了地理条件中的土壤、地形和社会经济的教学。
2. 圖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编排是否妥当
图4.2强调的是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在编排时,放在地形、土壤条件的右边,是否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可否考虑编排在气候条件的附近。
3. 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是否方便
教材中的“耕作农业区”,提到了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的具体分布,但图却在“大规模专业化”出现,这样的编排,可能突出了地区的专业化生产,但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并不方便。
4. 是否可以把阅读材料换成美国的农业分布
在后面的教學活动中把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进行比较。如果把阅读材料“农业地区专业化成长”换为“美国的农业分布”,可由学生自己归纳中国的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区别,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反思
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1. 地理教学的理念是否更新
地理新课标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有效的“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都是有效的教学。
3. 教师是否可以大胆处理教材
地理教师都感觉到难以把握课堂活动的时间。如果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时间就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地理教师可以大胆处理教材。教师不是只教教材上的知识,而是用教材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当地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规律。
4. 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驾驭好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考虑案例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地理原理;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即节省时间,又让所有的同学合作分享;教师要考虑如何激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惑,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困惑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夏礼财(1981— ),男,湖北随州人,中学地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