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断代史与通史在教学中的关系模糊不清,这是断代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厘清的问题。本文针对秦汉隋唐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秦汉隋唐史;断代史;教学模式
目前,历史学专业在断代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相关部分关系不清晰、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秦汉隋唐史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无疑是任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课程关系不清晰
与其他断代史课程一样,秦汉隋唐史教学中存在与通史课程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在教师讲授过程,很容易将通史相关部分细化,甚至有重复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足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本课程的目的之一。但是以往断代史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对这方面不够重视。
3. 缺乏合适的教材
以往在开设断代史课程时,由于没有合适教材,往往借用通史教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存在困惑,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这也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缺乏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
如何与地方历史文化结合?这也是断代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参与助研的过程中,由于基础不同,导致直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顺利完成论文写作,接本学生则比较吃力,仅仅能做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工作。
6.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其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另外,还有学生在自学时无从下手。
二、解决思路
以上诸多问题影响了断代史教学的效果,如何克服?笔者在近三年开设秦汉隋唐史过程中进行了三次有价值的调整和探索,在此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
从有教材到无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先后采用过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樊树志《国史概要》两种教材。前者非常细致,適合古代史教学;后者添加了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如果分成几部分并分别出版,是非常好的断代史教材。正是由于诸多不便,近两年未订教材,仅给学生提供参考目录。
2. 教学
第一,将秦汉隋唐史课程分成三大部分:秦汉、魏晋、隋唐。每块在具体教学中都分成三部分:教师讲述、学生查阅资料、课堂分组讨论。采用翻转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考成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氛围很好,学生讨论热烈,积极性较高,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通过让学生参加助研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到科研中来。第三,通过学期小论文以及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第四,构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式教学理念。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较好的互动,在课外师生之间通过QQ群、邮件、微信、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第五,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方式。本门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活跃程度、学期小论文等组成。
三、效果
1. 学习氛围浓厚
现在学生通过助研以及参与课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2. 提升了协作能力
通过参与清河张氏课题、邢台地区明长城调查等研究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3. 成果
2015年4月底,在清河举行的中期研讨会上,学生提交了两篇学术小论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称赞。
2016年,杨倩同学和李学东同学都参与了《清河古风》的编写,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毕业的杨倩同学在前述学术训练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在论文答辩时其论文被评为优秀。
总而言之,这门课以课改为分水岭,学生从之前学习热情不高到目前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该课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作业采用小论文形式,学生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小论文的撰写任务,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邢台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秦汉隋唐史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Y15019)。
关键词:秦汉隋唐史;断代史;教学模式
目前,历史学专业在断代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相关部分关系不清晰、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秦汉隋唐史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却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无疑是任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课程关系不清晰
与其他断代史课程一样,秦汉隋唐史教学中存在与通史课程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在教师讲授过程,很容易将通史相关部分细化,甚至有重复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足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本课程的目的之一。但是以往断代史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对这方面不够重视。
3. 缺乏合适的教材
以往在开设断代史课程时,由于没有合适教材,往往借用通史教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存在困惑,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这也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缺乏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
如何与地方历史文化结合?这也是断代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参与助研的过程中,由于基础不同,导致直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顺利完成论文写作,接本学生则比较吃力,仅仅能做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工作。
6.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其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另外,还有学生在自学时无从下手。
二、解决思路
以上诸多问题影响了断代史教学的效果,如何克服?笔者在近三年开设秦汉隋唐史过程中进行了三次有价值的调整和探索,在此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
从有教材到无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先后采用过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樊树志《国史概要》两种教材。前者非常细致,適合古代史教学;后者添加了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如果分成几部分并分别出版,是非常好的断代史教材。正是由于诸多不便,近两年未订教材,仅给学生提供参考目录。
2. 教学
第一,将秦汉隋唐史课程分成三大部分:秦汉、魏晋、隋唐。每块在具体教学中都分成三部分:教师讲述、学生查阅资料、课堂分组讨论。采用翻转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思考成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氛围很好,学生讨论热烈,积极性较高,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通过让学生参加助研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到科研中来。第三,通过学期小论文以及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第四,构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式教学理念。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较好的互动,在课外师生之间通过QQ群、邮件、微信、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第五,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方式。本门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活跃程度、学期小论文等组成。
三、效果
1. 学习氛围浓厚
现在学生通过助研以及参与课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2. 提升了协作能力
通过参与清河张氏课题、邢台地区明长城调查等研究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3. 成果
2015年4月底,在清河举行的中期研讨会上,学生提交了两篇学术小论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称赞。
2016年,杨倩同学和李学东同学都参与了《清河古风》的编写,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毕业的杨倩同学在前述学术训练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在论文答辩时其论文被评为优秀。
总而言之,这门课以课改为分水岭,学生从之前学习热情不高到目前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该课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作业采用小论文形式,学生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小论文的撰写任务,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邢台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秦汉隋唐史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Y1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