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优素养的跑道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致自第八次课改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这个概念的理解日渐加深、课程意识日益增强,学校和教师终于逐步走出言必称教材、教学大纲、教参、教辅的阶段,开始重视课程的价值、领会课程的精神,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不乏课程建设具有较高水平、较有特色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品质往往也较高。
   课程是教育的本质、素养的跑道。课程对于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来说,无疑是教书育人的主要依凭。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没有穷尽教书育人的内容和要求,甚而预留了空间,由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相应课程。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校本课程,既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补充性课程,也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但是,学校无论开发哪种课程,主要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有差异的,据此开发的校本课程一般会烙上校本特色。可见,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客观上就是学校个性化的课程建设实践。
   建设校本课程既是对每所学校的要求,也是目前学校的普遍做法,但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从区域看,由于课程意识、开发能力等的差异,校际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水平很不平衡。从单个学校看,一是简单化,如简单理解和建设课程,把某一类资料加以汇编即视为课程;二是缺特色,如林林总总的校本教材、目不暇接的“课程超市”;三是游离态,如校本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特色追求“不同频”“不合辙”。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国家课程是普适性的,很难考虑到区域、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但是,区域、校际的差异明显存在,尤其是学生受其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因素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选择、培养目标、发展期待等方面需求不同。多样化的需求要有多样化的课程加以满足,国家课程校本化、丰富校本课程是必然要求。因此,建设校本课程并不断提高水平是每一所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就区域而言,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建立有力有效机制,促使每所学校都重视课程建设,既不折不扣地实施国家课程,又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实施相应课程。就学校而言,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现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重构——既鼓励、支持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途径,对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又基于本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使得引领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与学校文化發展同轨合辙,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引擎,催生具有校本特色课程的形成。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无论你是卖电脑还是出售牙刷、水果,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营销工具就是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在全世界前100个知名品牌中,美国占70%,中国
课堂,承载了人一生许多的美好回忆,也寄托了人们更多的美好期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他用这句话指出课堂的本质,道明了课堂美之所在。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场所,是学习发生、学生认知真正产生的场所。课堂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而构建的一个空间。它本身就蕴涵着一种追求,它追求一种自然和谐、自由灵动、情理交融的状态。这种追求需要师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内驱力.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系统工程.身为教师,应当从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