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地理教师感觉地理越来越难教,一方面教学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内容却越来越多。因此探究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探讨。
一、吃透教材,增删拓延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那么教材又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版本呈现的内容、图表、知识结构加以整合,做到内容更充实,方法更灵活,效果更显著。
一增。以鲁教版为例,课本内容简略,文字描述也越来越少,看上去寥寥数言,实际上加深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地理成因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地理分布和地理规律,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其他版本,网络、书刊杂志等上面的材料,加强说服力,增强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删。另外必修一教材第39页“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框架中,课本提供三幅图片,但是这三副图片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因为视觉效果让学生认为风向是从下向上的。笔者就舍弃了这几幅图片,让学生分成几组,围桌而坐,在桌面上划出每条等压线,让学生俯视观察,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风的形成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再用物理上的教具演示“力的合成”模拟高空风向的变化,近地面风向的变化。
三拓。对于知识的学习,方法比内容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中可以引用历史材料,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美国人口迁移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二、师生互动,防乱杜散
所谓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进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边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课堂教学注意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然而我们时常目睹这样的场面:老师分配了任务,小组内成员仍各自行动,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旦老师要求发表意见,却推三阻四,没有人主动作答,还有的课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犹如闹市,效果当然不佳。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静而不死,活而不乱?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真正适于学生发展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话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一味表扬,无论对错都大加赞赏,也不能要求苛刻,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点评时应具有赞赏性、启发性、纠正性、指导性,注重深度、广度,不能浮于表面。
三、课后反馈,成败关键
我们习惯于上完课,布置了作业就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更为关键的部分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课后反馈,检查反馈,我们才能知道课堂效率,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
1.在作业中总结得失
学生的作业交上来并不是让我们简单写上“阅”字,批上日期就草草了事,检查学生作业质量,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突破的程度。
2.在调查中完善自我
有心的教师注意学生对自己课堂的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或访问调查等方式,在学生那里了解自己哪些方法运用巧妙,哪些技巧恰到好处,而哪些教学方式不乐于让学生接受等,这样我们会逐渐修炼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老师自然热爱这门学科,进而乐于学习该学科。
3.在评课中提升自我
青年老师应参加各种公开课,评优课,热情邀请老教师听课、指导、摒弃课堂上存在的毛病,积极调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让自己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教学反思,查缺补漏
教学反思是每堂课后对该课的课堂情况、问题反馈等作的记录,目前存在教学反思简单不深刻的现象,那么如何写好反思,促进课堂教学呢?
1.记录成功的做法
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需要实验演示的内容,但有的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如“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一规律,很多情况下教师是利用flash动画演示的,但学生还是被“转”晕了,笔者当时借助铁丝绑成一个“十”字形支架,固定在相应的高度,在其外围,四根铁丝分别指向四个小地球仪,铁丝代表太阳光线,四个小地球仪地轴的倾向相同,学生就不难看出,在二分日指向赤道,在二至日分别指向南北回归线,这样在四季的变化中,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了。
2.反思失误之处
对课堂上不成功的做法,或有瑕疵的地方加以改正,对以后的教学有警醒作用。我曾听同行一堂公开课,用一段视频展示“大气运动”的模拟实验,由于用的是冷水和热水,在屏幕上热力环流的现象并不明显,当然效果不佳,若换成点燃的香和冰块效果就非常好了。
3.抓住瞬间灵感
很多情况下,在讲课过程中,突如其来的一种想法可能会巧妙地解决一些难题,我们应及时记录这些灵感写下教学反思,以完善以后的教学。不要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种行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好的我们应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教学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今后教师的成长的发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一样,只要我们台下好好下一番“苦功”,课堂就会更精彩更有效,地理课程就会彰显学科特色和生命力。
一、吃透教材,增删拓延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那么教材又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版本呈现的内容、图表、知识结构加以整合,做到内容更充实,方法更灵活,效果更显著。
一增。以鲁教版为例,课本内容简略,文字描述也越来越少,看上去寥寥数言,实际上加深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地理成因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地理分布和地理规律,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其他版本,网络、书刊杂志等上面的材料,加强说服力,增强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删。另外必修一教材第39页“大气水平运动——风”这一框架中,课本提供三幅图片,但是这三副图片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因为视觉效果让学生认为风向是从下向上的。笔者就舍弃了这几幅图片,让学生分成几组,围桌而坐,在桌面上划出每条等压线,让学生俯视观察,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风的形成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再用物理上的教具演示“力的合成”模拟高空风向的变化,近地面风向的变化。
三拓。对于知识的学习,方法比内容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中可以引用历史材料,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美国人口迁移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二、师生互动,防乱杜散
所谓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进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边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课堂教学注意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然而我们时常目睹这样的场面:老师分配了任务,小组内成员仍各自行动,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旦老师要求发表意见,却推三阻四,没有人主动作答,还有的课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犹如闹市,效果当然不佳。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静而不死,活而不乱?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真正适于学生发展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话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一味表扬,无论对错都大加赞赏,也不能要求苛刻,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点评时应具有赞赏性、启发性、纠正性、指导性,注重深度、广度,不能浮于表面。
三、课后反馈,成败关键
我们习惯于上完课,布置了作业就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更为关键的部分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课后反馈,检查反馈,我们才能知道课堂效率,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
1.在作业中总结得失
学生的作业交上来并不是让我们简单写上“阅”字,批上日期就草草了事,检查学生作业质量,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突破的程度。
2.在调查中完善自我
有心的教师注意学生对自己课堂的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或访问调查等方式,在学生那里了解自己哪些方法运用巧妙,哪些技巧恰到好处,而哪些教学方式不乐于让学生接受等,这样我们会逐渐修炼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老师自然热爱这门学科,进而乐于学习该学科。
3.在评课中提升自我
青年老师应参加各种公开课,评优课,热情邀请老教师听课、指导、摒弃课堂上存在的毛病,积极调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让自己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教学反思,查缺补漏
教学反思是每堂课后对该课的课堂情况、问题反馈等作的记录,目前存在教学反思简单不深刻的现象,那么如何写好反思,促进课堂教学呢?
1.记录成功的做法
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需要实验演示的内容,但有的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如“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一规律,很多情况下教师是利用flash动画演示的,但学生还是被“转”晕了,笔者当时借助铁丝绑成一个“十”字形支架,固定在相应的高度,在其外围,四根铁丝分别指向四个小地球仪,铁丝代表太阳光线,四个小地球仪地轴的倾向相同,学生就不难看出,在二分日指向赤道,在二至日分别指向南北回归线,这样在四季的变化中,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了。
2.反思失误之处
对课堂上不成功的做法,或有瑕疵的地方加以改正,对以后的教学有警醒作用。我曾听同行一堂公开课,用一段视频展示“大气运动”的模拟实验,由于用的是冷水和热水,在屏幕上热力环流的现象并不明显,当然效果不佳,若换成点燃的香和冰块效果就非常好了。
3.抓住瞬间灵感
很多情况下,在讲课过程中,突如其来的一种想法可能会巧妙地解决一些难题,我们应及时记录这些灵感写下教学反思,以完善以后的教学。不要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种行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好的我们应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教学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今后教师的成长的发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一样,只要我们台下好好下一番“苦功”,课堂就会更精彩更有效,地理课程就会彰显学科特色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