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直接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精神价值失落、精神环境恶化及人的“物化、机器化、商品化”等人格扭曲现象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关注个人、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就是在呼唤信仰、道德和良知,确保人的尊严与平等,真诚地关怀人类社会的未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及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质、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处境与历史任务,人的解放并没有直接走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并没有走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向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的生命解放表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表现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为一种崇高的人格价值——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因为依靠着这样一种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无条件地把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及超越历史的乌托邦精神绝对化、极端化,就难免会变成一种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权力的借口,甚至导致集权与专制,从而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挫伤了人的积极性。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人的解放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也就是如何把人从“计划”中解脱出来,把人由“螺丝钉”变成“自由分子”,赋予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历史教师在此新形势下,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历史课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为此,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民主性原则。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往往有超出教材、教参及教师的观点。这时,教学活动尤其要体现民主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扮演成学生的咨询对象、意见交换的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时代需要开放型人才,开放型人才需要开放型教育来培养。历史教师应面向未来建构开放型的教学体系,用好新课程,包括进行开卷考试,引导学生写历史调查报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等,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
3.层次性原则。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其自身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出独立、丰富的主体人格。
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世界各国的代表就谈到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对社会有责任感。这是针对高度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犯罪增加提出的一个世界性教育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历史部分)却未明确提及。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论者纷纷发表文章谈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谨强调两点心得。
1.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遵循活动性原则,探索新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历史教师在进行这类教育时,利用学科优势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但要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活动性原则,让学生投身于活动之中,去实践“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运动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并适当作出各阶层人士救国方案的调查报告,提供学生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同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评判各方案。这就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学生则在调查、分析、比较中,潜移默化地以救国为己任,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渗透。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高要求。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人文精神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以工业革命为例,关于工业革命的后果,教材主要阐述了生产力的提高、阶级结构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对世界政治经济面貌的改变等,而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明确提及,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历史教师应就此结合现实问题予以补充讲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顽疾,所以,忽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的历史教训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教师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讲述,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性的危机——急功近利、自私贪婪、竭泽而渔等。而人性的危机,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漠不关心,进而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首先在于修复残缺的人性,在于个人超越一己之眼前利益而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自觉。
一、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质、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处境与历史任务,人的解放并没有直接走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并没有走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向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的生命解放表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表现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为一种崇高的人格价值——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因为依靠着这样一种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无条件地把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及超越历史的乌托邦精神绝对化、极端化,就难免会变成一种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权力的借口,甚至导致集权与专制,从而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挫伤了人的积极性。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人的解放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也就是如何把人从“计划”中解脱出来,把人由“螺丝钉”变成“自由分子”,赋予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历史教师在此新形势下,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历史课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为此,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民主性原则。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往往有超出教材、教参及教师的观点。这时,教学活动尤其要体现民主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扮演成学生的咨询对象、意见交换的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时代需要开放型人才,开放型人才需要开放型教育来培养。历史教师应面向未来建构开放型的教学体系,用好新课程,包括进行开卷考试,引导学生写历史调查报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等,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
3.层次性原则。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其自身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出独立、丰富的主体人格。
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世界各国的代表就谈到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对社会有责任感。这是针对高度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犯罪增加提出的一个世界性教育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历史部分)却未明确提及。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论者纷纷发表文章谈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谨强调两点心得。
1.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遵循活动性原则,探索新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历史教师在进行这类教育时,利用学科优势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但要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活动性原则,让学生投身于活动之中,去实践“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运动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并适当作出各阶层人士救国方案的调查报告,提供学生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同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评判各方案。这就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学生则在调查、分析、比较中,潜移默化地以救国为己任,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渗透。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高要求。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人文精神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以工业革命为例,关于工业革命的后果,教材主要阐述了生产力的提高、阶级结构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对世界政治经济面貌的改变等,而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明确提及,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历史教师应就此结合现实问题予以补充讲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顽疾,所以,忽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的历史教训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教师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讲述,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性的危机——急功近利、自私贪婪、竭泽而渔等。而人性的危机,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漠不关心,进而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首先在于修复残缺的人性,在于个人超越一己之眼前利益而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