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直接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精神价值失落、精神环境恶化及人的“物化、机器化、商品化”等人格扭曲现象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关注个人、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就是在呼唤信仰、道德和良知,确保人的尊严与平等,真诚地关怀人类社会的未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及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质、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培养中学生独立的人格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处境与历史任务,人的解放并没有直接走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并没有走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向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的生命解放表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表现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为一种崇高的人格价值——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因为依靠着这样一种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无条件地把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及超越历史的乌托邦精神绝对化、极端化,就难免会变成一种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权力的借口,甚至导致集权与专制,从而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挫伤了人的积极性。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人的解放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也就是如何把人从“计划”中解脱出来,把人由“螺丝钉”变成“自由分子”,赋予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历史教师在此新形势下,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历史课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为此,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民主性原则。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往往有超出教材、教参及教师的观点。这时,教学活动尤其要体现民主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扮演成学生的咨询对象、意见交换的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时代需要开放型人才,开放型人才需要开放型教育来培养。历史教师应面向未来建构开放型的教学体系,用好新课程,包括进行开卷考试,引导学生写历史调查报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等,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
  3.层次性原则。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其自身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出独立、丰富的主体人格。
  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世界各国的代表就谈到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对社会有责任感。这是针对高度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犯罪增加提出的一个世界性教育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历史部分)却未明确提及。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论者纷纷发表文章谈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谨强调两点心得。
  1.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遵循活动性原则,探索新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历史教师在进行这类教育时,利用学科优势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但要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活动性原则,让学生投身于活动之中,去实践“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运动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并适当作出各阶层人士救国方案的调查报告,提供学生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同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评判各方案。这就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学生则在调查、分析、比较中,潜移默化地以救国为己任,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渗透。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高要求。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人文精神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以工业革命为例,关于工业革命的后果,教材主要阐述了生产力的提高、阶级结构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对世界政治经济面貌的改变等,而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明确提及,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历史教师应就此结合现实问题予以补充讲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顽疾,所以,忽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的历史教训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教师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讲述,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性的危机——急功近利、自私贪婪、竭泽而渔等。而人性的危机,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漠不关心,进而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首先在于修复残缺的人性,在于个人超越一己之眼前利益而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自觉。
其他文献
摘 要: 少年期是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有利时期。为不断提升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脚步灵活性,提高他们脚步灵活性的训练质量,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专家走访﹑教学实验﹑文献资料的查阅对少年篮球运动员脚步灵活性多元训练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接受多元训练法后的少年篮球运动员要比未接受训练前脚步灵活性和速度有明显提高;多元训练法是在训练某内容同时,采用其他相关或
摘 要: 县城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是县城初中和农村初中升上来的学生,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同时,作为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在高中学校里受重视程度不够。就如何在县城高中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来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 县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改变策略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很尴尬的课程。因为不参加高考,所以在
摘 要: 对于应用型课程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随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研究和理论讨论之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设置专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 专题研究  1.引言  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才,创新是保持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按照创新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思
摘 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质量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质量评价的正确理念、有效措施及科学体系,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新时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建立科学体系,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开展教学回顾,充分彰显教学评价的反思效应,让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关键词: 初中信
摘 要: “留白”艺术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往往会取得“无物胜有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深入分析了高中政治课中“留白”艺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运用。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留白艺术  “留白”是我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人有云:“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正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留白”二字
高中政治新课标提出,政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时事政治的特色,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而时事政治的学习是中学生借以了解国内、外事件的窗口和渠道。  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两者互通有无,联系密切。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讲授高中政治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又要
随着高中政治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情境创设的恰当和贴切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根据高中政治课程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加强情境创设的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恰当贴切的情境创设,来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下面我就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应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是历史教学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常涉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地看待民族关系  中国自秦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越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