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宣武已成历史?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撤销原宣武区、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成立新的西城区:东城区则与崇文区合并,为新的东城区。崇文宣武突然走入历史,从独具韵味的地名成为了充满记忆的符号。
  消息一经发布,老北京们纷纷发声。有人质问,一个没有“文”、“武”的北京,何以“德胜”天下?也有人分析,“四区变两区”为古都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不必刻意强调行政上的名称。联系到不久前相继出现的崇文门菜市场搬迁、北京游乐园停业等消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调整,竟引起了人们对“老北京”的捍卫、对文化古迹的保护以及对北京城墙的怀念与叹息。
  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灵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延续历史发扬文化也应该是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崇文宣武不在,古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不能消失。
  
  “四区变两区”更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
  
  崇文、宣武所在的南城是北京文化肇始之地,“崇文区”、“宣武区”的称谓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崇文、宣武的历史要比这两个行政名称长远得多。实事求是地说,此次“四区变两区”只涉及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并没有打破北京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更与破坏历史文化扯不上关系。某些人武断地将行政区划名称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意义简单等同起来,片面地将调整行政区划与保护历史文化对立起来,要么是不懂或者不了解北京的行政区域演变和历史文化演进过程,要么就是故意以一些偏颇的言辞来哗众取宠。
  实际上,在首都功能核心區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的前提下,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往往受制于各区自身制定的发展规划,行政区之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各异、力度不同、政策也不统一,甚至有重复建设、业态雷同等现象,在当前发展形势下,这种区划分割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
  可以说,经过此次区划调整,虽然“崇文区”、“宣武区”的行政建制撤销了,但“崇文”、“宣武”不会成为历史,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并没有消失,新的东城区、西城区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反而更加重大了。通过使行政区划与城市区域功能进一步协调,完全可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核心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对旧城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改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核心区真正走上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崇文”“宣武”较“东城”“西城”更妒更有文化韵味
  
  北京城市格局的四大特点:辨方正位、中心中轴线、左右对称、讲究风水在城南都有体现。前门大街是政府明令划定的文化保护街区,保持着城市原有的格局,而且对风貌又进行了保护,使中轴线更加完整,硬件条件突出。可以说,城南是北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清稗类钞》里有一则“城门名谶”,就提到了宣武门、崇文门。消失了的宣武区、崇文区,分别因城门而得名。有人发现,老北京正东的西三门一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之命名,恰恰预示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灭亡时间和要因,元亡于至正年间,含正阳门之“正”;明亡于崇祯年间,含崇文门之“崇”;清亡于宣统年间,含宣武门之“宣”。此种谶纬故事大可聊博一笑,不用当真,但“宣武”、“崇文”较之“西城”、“东城”显然韵味十足。据说,宣武门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意;崇文门是才子赶考必经之门,因而被称为“幸运之门”。宣武、崇文是两个充满了遗闻轶事的名字。
  其次,城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所有国家保护的节日它都有反映,是北京市的节庆民俗文化的展示之地,比如春节厂甸庙会是由清朝延续到现在的国家级的保护项目;红楼庙会是北京的品牌;龙潭庙会是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历时最长的庙会。我们需将“城南”包含的文化遗产进行一个梳理,让“物质”和“非物质”有机结合,并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有力保护。当然,也包括这些富有韵味的地名。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信息工作的手段和模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因特网向传统的信息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站,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的出
[摘要]法兰西学院社会学终身权授布迪厄,在社会理论多个学科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着著,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传播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主张与主客观决裂,采取“关系性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资本) 场域=实践”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但要将其移植到我国的学术界应批判地的汲收。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理论;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
引言:“十二五”是我国迎接城市时代的重要准备时期。而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并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的“大突破”时期。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轨迹来看,一般都经历了从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直至一体化的5个阶段。2009年,中国第二三产业总和占GDP的比重超过90%,已经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已经超过46%。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
引言:圣严法师是“400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士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童年多灾多难,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10年军人,30岁再度出家,山中闭关六年,以小学学历留学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弘法,怀抱大悲愿倡建法鼓山道场……圣严法师称自己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简朴的归宿  数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在巴黎乡愁涟涟地想念方块字。彼时,台北的兄长寄来一册有关圣严法师的传记
[摘要]文章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分析了校本课程在提高学生课堂成绩与科学素养中的桥梁作用,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展对提高现代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创新 校本课程 生态园 科学素养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