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权重之大。但在现实中学生怕写作文,谈作色变,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写不出一篇能顺畅“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文章。常听一些語文老师怨声载道:“作文怎么就总写得如此糟糕,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其实,孩子作文写不了,能全然怪孩子吗?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阅读教学中时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就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优秀的语言文字,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一、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给文章润色。
  要使作文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很关键。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抒情散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中词句之优美。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方法,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朋友”,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活的生命力。如:文章的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了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亲切地打招呼,在作者的眼里,他们都是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鲜明个性的人。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极富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分析了本文的写法之后,我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法,写写《田间访友》,大多学生能学习文中拟人化的写法,田间的一切成了他们的朋友,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
  无独有偶,《匆匆》这篇文字隽永的散文也是一篇很注重修辞的经典之作。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抽象、无迹可寻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而真实。作者运用了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体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太阳有脚,轻轻悄悄地挪移着,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将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正是由于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才使得文章平淡中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富有诗情画意的韵味。学完了课文,我让学生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如:写“美丽的太阳花”,可以恰当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拟人进行这样的描写: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唯独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畏惧,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二、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人教版新课标《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第三部分笑谈“碰壁”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揭示了鲁迅先生受到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突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描写之后,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呢?1、语言要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2、表现人物的品质;3、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特点及文化修养;4、注意描述形式的灵活运用。有位学生写到:“早读课,我伫立在课桌前,呆呆地望着黑板出神。这时,同桌似乎发现了什么,伸来友谊之手,关切地问:‘怎么啦?’说吧?一个硬男子汉,丢脸!不说吧?又闷在心里.我支支吾吾地说‘没……没什么,语文书……丢了……’‘还没什么?’对方露出惊讶的神情。接着,她稍犹豫了一会儿,将书递给我: ‘书给你,以后别毛手毛脚的。’‘什……什么,给我,你可怎……怎么办?’我愣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挤出几个字。‘不要紧,我有办法。’‘那今天怎么办?’‘你就合看。’于是,我们开始早读……”如此的一段语言描写,刻画出了乐于助人的同桌形象。
  《一面》这篇记事的文章,写的是一次见面。作者重点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反映了鲁迅先生刚毅坚强的性格。我们在习作中也要经常运用这种写法。恰当地进行外貌描写,不但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在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应注意:一、抓特征;二、有视角;三、表现性格。如:爷爷虽然没有魁梧的身材、渊博的知识,更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那黑黝黝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宽厚、慈祥和愉快的微笑,让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不由得被深深感染。
  三、延续情感,整合感悟。
  有许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15《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中以凡卡的梦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在教学了这篇文章之后,问:“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梦醒之后凡卡又将面临什么样的生活呢?”接着,我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通过学生想象凡卡接下来的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使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材媒体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四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体多种多样,功能有异有同。  現代多媒体教学与老式黑板加粉笔兼教鞭的教学,其实他们所
【摘要】课改以来,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应找出症结所在,从目标、开源、导流等方面入手,具体指导小学生的“自由表达”,让学生作出真情的文章,进而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自由表达”,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  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健,在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兴趣创新  一、兴趣的必要性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感兴趣的事就愿意做,做得再多也不觉得苦和累,不感兴趣的事就不愿意做,若勉强去做,即使事情不多,也感觉是件苦差事。兴趣何以有这样奇特的作用?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兴趣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
【摘要】学生的学业负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厌学的感受,缺乏对所学内容应有的兴趣。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采用“即兴导入”方法充分营造了学生新课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导入有效性学习心理  一、案例呈现  时间:2010年12月16日,上午第4节  对象:高二(19)班  背景:2010年12月15日夜,下了大雪  课堂环境:因为下了雪,加上早上课间操时间
【摘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主动地选择和加工。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交流与合作便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发展,使他们勤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使他们善于探究。  【关键词】合作交流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