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与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8169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性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一直与感恩教育相连,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和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关键词】 感恩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感恩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一、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内涵解析
  所谓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所谓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和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活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弘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语文一直与感恩教育相连,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感恩教育内容,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机。
  二、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充满感恩意识的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通过具体的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通过语文学科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完善人格,这是作为语文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1.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语文教育负有德育功能,更进一步说,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最主要载体。教师应针对学生感恩的实际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关于感恩内容的课文、格言、楷模、典故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体会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
  2.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感恩”教育巧妙地融于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蕴涵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语文教育不光要提高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質的培养。将“感恩”教育巧妙地融于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
  4.感恩教育融会于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中这样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其道德影响力,学科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道德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她还特别以语文为例,认为语文“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写心抒真,渗透一种情感的教育。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新棵标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教育是语文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江苏教育出版社从2 0 0 1年始陆续出版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感恩意识特强的课文,比如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陈毅探母》,写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生病的母亲,为母亲洗衣服的故事。以伟人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为例,更能发挥教材本身的教育作用,提高了教育效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自然之恩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再有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呈现给读者一幅美妙绝伦、诗情画意的海南风光图、落日美景图,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的美丽画面,激发了学生对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四年级下册中的《特殊的葬礼》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发出呼吁,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共存亡。而《沙漠中的绿洲》则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改造与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2.父母兄弟、师友之恩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姥姥的剪纸》《爱如茉莉》等文章表现的就是人世间最浓最深的亲情。《第一次抱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内疚和感恩。台湾作家林清玄的《鞋匠的儿子》让我们看到了林肯对父亲深深的敬仰,儿子以鞋匠父亲为荣的情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既体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也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同时通过文章的后半部分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教育儿子“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老师,您好》《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最后的姿势》以珍贵的场面镜头向我们再现了“5. 1 2”地震中一名教师的光辉形象和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那是教师对学生的大爱。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到知恩图报。
其他文献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马克思语)。本文论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举例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教师 学生主体 小组合作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
期刊
【摘要】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激发情感 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的互动活动,同时,也是特定意义上的特殊人际交往,既在进行知识传授,又在进行情感交流。因此,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精心选择“始发点”,激发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
期刊
【摘要】 作文是一块语文教学中长期未有种好的“低产田”。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甚至谈文色变,视作文为“苦差事”,一提起笔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真是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激发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培养写作意志等方法。  【關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兴趣 写作方法 写作意志  作文是一块语文教学中长期未有种好的“低产田”。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甚至谈文色变,视作
期刊
【摘要】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
期刊
【摘要】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拓展教学还有待商榷。本文从当前阅读拓展教学存在的现状问题、有效性拓展教学遵循的原则、阅读教学中拓展的方法策略这三方面探讨语文课堂阅读拓展教学,让有效的文本拓展成就高效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 阅读 拓展 现状 原则 策略  《新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点拨 学生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燈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打造“高效课堂”是老师们的努力方向。多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理念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严重阻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教师演讲的东西全盘接受,分不清侧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的“高效课堂”重在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日常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逐渐成为现代教师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语文 突破
期刊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能力 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