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马克思语)。本文论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举例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教师 学生主体 小组合作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学生主体是学生自身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最能体现其本质及其独特的个性,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自主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机会多,弱势群体参与的机会少。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重视机会价值、群体价值的同时重视个人价值;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责任和为群体而牺牲的精神同时,注重个性价值取向的铸造。不能在尊师重道、安分守己、严加约束的氛围中把学生培养成传统的听话与乖顺的所谓“好学生”。那样的话,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变得平庸、苍白、千人一面,从而丧失个性和独立性,妨碍个性的自由与自主的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需要出发,摈弃赫尔巴赫、凯洛夫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形成、自主自信心的提升,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观向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转机。
  二、探求适合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教学方法
  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不但应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形成合作交往的关系。笔者曾试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核心,互动交流的体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各有所获;同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比如某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的活动中,组织了三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内解决作者、读音、节奏等相关问题;独立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组内再互帮互学。课前三分钟预备时间,每个小组将集体加工整理后的知识点,在班上展示、交流,一个小组一个问题,一个小组一人发言,从而营造了课前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课堂中小组学习。我有意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他们发散性地、创造性思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将文中的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予以归纳解决,每个小组重点交流一个方面,学生兴趣浓郁,人人动手、互相合作,我只适当地予以引导。学生班上交流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指定一个小组解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表演父亲和作者的动作、表情、心理,可适当发挥,以体验境况,理解各自性格。先小组内,再在班上表演。通过活动,学生对父亲和我的心理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我再适时予以点拨。学生七嘴八舌的论开了,并很快谈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我并不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课堂上虽然不如传统课堂那样安静,但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有了体验,有了感悟,实际上效果和作用却要好得多。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准备参与合作。蒙台梭利模式提倡:给孩子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就自主教学学习来说,首要的是如何持久地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孩子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浓,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应当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苏州园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园林的资料。学生在课上作个小汇报,听取汇报后发给学生“园林观光证”,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一起学习新课。这样,既让学生唱好“第一幕”的主角,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做好准备参与。
  2、自由想象,尝试参与合作。想象是一切心理功能的“皇后”,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列宁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教师要给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时,可先播放印度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氛围美、舞姿美、神态美,在想象的空间里驰骋,充分感受那种飞动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思维,摆脱了禁锢的理性思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这是情感的情境性。根据课文题材体裁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与课文内容丝丝相扣的情景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通过课本剧表演,利用录音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骗子等角色,使学生融入课堂,体会童话中人物的个性。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参与自然而然转化为主动参与了。
  4、分组讨论,人人参与合作。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个体潜能两个方面,而通过讨论,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在讨论中,打破常規,打乱座位,让“志趣相同”的同学成为“最佳搭档”。这就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进步。
  5、参与小结,体会成功。参与与发展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旧式教学的上完课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走上讲台讲述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及如何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穿针引线作用,学生在讲述中也体会到了成功。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主体性,以人为本,以学生未来生存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是新课标的方向,可采取的方法丰富多彩,这里不一一枚举。总之,任重而道远,需我们教师不懈地上下求索。
其他文献
【摘要】懂得感恩是体现一个人高素质的具体形式,感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感恩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缺乏感恩意识,往往将长辈以及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语文学科,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感恩的意义,学会去感恩,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困难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  来西盟从教已经九年了,从乡村中学慢慢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識。然而,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与启迪。教师应该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阅读积累中,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电教媒体运用动画、声音、影像等手法,将语文课文有关内容直观形象展现在师生面前,使教師讲解得更生动易懂,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犹如一座沟通学生与课文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总有学生提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的阅读能力太弱,文章没读懂,答题全靠感觉,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提高阅读水平?这样的问题我没法回答。谁都知道语文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那么,这功夫在那里呢?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首先教师自己需要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何谓文本解读,简言之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文本所进行的细究与深读。那么,它与传统的“吃透教材”是不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