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修课学分认定相关问题的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修课学分认定的依据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委员会评价组组长钱万军老师在《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与模块测试的若干思考》报告中指出:“学分=学习时间 过程表现 学习效果。”即学分认定由三部分组成:学习时间、过程表现和学习效果。“学习时间”是学生修习选修课的课时数,“过程表现”是学生修习选修课时的具体表现和态度,“学习效果”是学生修习选修课后参加的模块考试或考查成绩。这三部分的考核结果是选修课学分认定的依据,缺一不可。
  
  1、学习时间考核
  选修课每个模块的修习时间一般是36课时左右,学生修习的课时数应不少于规定学时的2/3才能合格。学习时间考核主要采取的办法是:由值日班干部或者课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如实地、及时地做好学生的出勤记录,下课后汇总给任课老师;也可以由任课老师自己登记,采取负分值记录,例如,每迟到、早退1次扣0.5分,每旷课1学时扣1分。选修课学习结束,任课老师汇总,给定学生这一部分的成绩,并转化为相应的考核等级。
  如:我校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时间考核”规定:每迟到、早退1次扣0.5分,每旷课1学时扣1分,本模块教学时间为36个学时,本项赋分为10分,学生必须参加本课程学习28个课时以上并且必须取得8分以上(含8分)才合格。此项考核由任课老师登记。学习结束汇总,教师统计学生此项得分,9分~10分为A等(优良),8分为B等(合格),低于8分为C等(不合格)。
  
  2、过程表现考核
  “学习过程考核”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习态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程度、互相帮助的精神等,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上课发言的主动性与正确性、行为规范、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是指学习方法、习惯、质疑、反思、动手、创新、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平时的作业、测验、实验的表现等。各个方面要求制订出具体的、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学生的自评、互评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按各项目标准打出自评成绩,并对小组中其他同学打出互评成绩,最后由小组长进行统计,以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定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小组互评成绩。课代表负责监督各小组的评定情况。小组评定结束,由课代表收集评定结果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情况,结合自己的评价,最后给定该学生过程表现的成绩。过程表现考核一周开展一次,选修课学习结束,由任课老师汇总,统计每个学生的平均得分,并将结果转化为相应的考核等级。我校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过程表现考核如表1所示(本项赋分30分,18分及以上为合格)。
  
  说明:
  过程性评价40分,其中修习课时本项赋分为10分,必须修习30课时以上(含30课时)并取得8分以上(含8分)才合格,学习过程本项赋分30分,必须取得18分为合格,模块考试赋分60分,必须取得36分为合格,但模块考试不及格在下学期初可以补考一次。
  表中每一项都要达到合格分值后才能获得2学分,任何一项不合格都不予认定学分,要求重修本选修模块。
  
  2、选修课学分认定登记表
  选修课学分认定登记表一般设置“班级”“学号”“姓名”“学习时间”“过程表现”“模块考试”“所得学分”等项。“学习时间”“过程表现”“模块考试”项以A、B、C等级表示,“所得学分”以2或“重修”表示。表3为我校《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学生学分认定登记表。
  
  
  三、目前选修课学分认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过程评价标准制订要具体、细化,要有可操作性
  当前,在选修课学分的认定过程中,出现了以终端的考试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考核,即考核方式存在“重终端轻过程”的问题。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所以,必须要制订具体、细致、可操作的过程评价标准。
  
  2、要勤记录,使学分认定有依据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没有认真记录,考核时只能凭对学生的印象或按终端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缺乏公平性。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时要勤于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记录学生课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为学分的认定提供详尽的资料。
  
  3、过程表现评价要实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三结合的方式
  过程表现评价标准的制订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也是当前选修课学分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在过程表现评价中必须注意要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自评和互评可以使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切忌采用教师单一评定的方式。
其他文献
翻开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一种叫果蝇的小昆虫不时跃人眼帘,这种可爱的小昆虫学名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它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宠物。果蝇在新课标生物教材中频繁出现,是新教材尊重生物科学发展历史的体现。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一、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理论的实验证据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引写十法”和“三阶十六步”等论述,很受震动,深感洪氏“引写”之法对中学写作教学具有归真返本、务实提效的实践导引价值。要深入感受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洪氏“引写”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引写”  文无定法,成熟的写作高手或大家常这么讲。但是,中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对于他们而言,还是需要老实一些,即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扎扎实实坚持入格、循序的训练。那么,在这个训
同学们知道吗?自然界中的植物有各自不同的味道,它们会利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味道来生存、繁衍。本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些自然界中“臭名昭著”的怪味植物吧!粪便味的红色“铅笔”——红鬼笔  如果同学们在树林中发现了一个长得像铅笔的漂亮蘑菇——红鬼笔,可千万不要去碰它,否则你的手上将会沾染上浓浓的粪便味,而且可能会引发中毒或者过敏反应。  其实,红鬼笔在成熟之前是没有臭味的。因为幼年时期的它们,顶端不会长出带着
我工作如此努力,  可你就是不信。  我累了!  这么多事情要做,  可时间那么紧。  我累了!  我一直静静躺在这里,  将小草复归原位,  尝尝苹果是不是很甜,  让绿叶贴着我的脸,  再数数蜈蚣有几只脚尖。  我默默地记住那块云朵的形状,  提醒知更鸟不要吵吵嚷嚷。  “嘘”的一声为番茄赶走蝴蝶,  还得注意洪水暴雨是否会从天而降。  我在给蚂蚁们当监工,  还得想着修剪哈密瓜藤。  我要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念说明,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和主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思想、方法、能力,获得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文通过“有理数复习”探究性活动课教学,领悟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衢州市柯城区实行了城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学校的管理模式。2008年,柯城区的“名校托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并向初中学校、幼儿园、特殊学校延伸。在衢州市柯城区实行“一校两区,均衡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作为柯城区重点学校的兴华中学于2008年8月正式接管了相距15公里的农村薄弱学校——华墅初中。为此,我们对一校两区管理模式下的特色校本研训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我们的思考 
1  妈妈跟我说,你可以一个人睡了。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她无数次说过这样的话,每次我都用撒娇的方法搪塞过去。  这次,妈妈把我喊到书房,递给我一只巴掌大的牛皮信封。信封封着口,封面上空无一字。  “在你打开信封之前,必须答应我一件事。”妈妈一脸严肃地望着我,“从明天开始一个人睡,才可以打开。”  我把信还给妈妈,头摇得嘚嘚响:“我不同意。我跟你睡,说明我喜欢你、在乎你。再说,家里就咱俩,还不抱在一起
我曾参加过一次猜谜比赛,题目是:刘  邦为之喜,刘备为之悲,打一字。  我自言自语:“刘邦喜的是项羽之死,刘备悲的是关羽之死……肯定跟羽字有关。”负责比赛工作的老师一脸惊讶:“哎呀,你真厉害,这么快就想出一半了。”我接着往下猜:“‘羽死’是什么字呢?”然而,我的思维之水却像遇到了闸门,阻塞不前。就这样过了十多分钟,我投降了。老师遗憾地说出答案:“翠。”我恍然大悟,怎么就没想到把“死”字替换成“卒”
一、实验包辅助教学的背景    1 实验教学改革是新课程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明确提出:“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所必须的使用基本工具和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激励、监控、诊断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多元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果性评价),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它的不可预设性,必然注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