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并找出其中隐含的特点与规律。其本质特征是: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强调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一些他们未知的东西,既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又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更好地挖掘其内在潜质,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及自身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能真正的学会游泳过河,而不是站在岸上等着老师背着过河。
一、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
1,创设情境,引起探究
探究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物理学家周培源说过,“如果把牛顿力学看成是至善至美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会出现”。确实,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就是从探究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人手,才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某一问题,多方面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例如在上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七节《电路的连接方法》时,考虑到这一节是整个电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而这节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即技能目标是:要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会根据实物图将实物连接成电路,会把实物图转化成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键控制电路。假如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把“用电器的串联”与“用电器的并联”两个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虽能完成认知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状态,与培养学生技能目标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为此,我将这两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分组实验,即四个人一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在手电筒等实物(电源、电键、用电器即小灯泡、导线)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具体教学实施过程略。
2,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问题探究的突破口。如教材中,学生在设计热机时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让热机工作要求后,学生提出:如何让热机能吸气和排气互不影响?如何控制阀门?活塞如何连续工作?如何带动曲轴工作?教师可从一开始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有时即使有问题也因害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或担心提错了问题而被别人笑话,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3,适时点拨,自主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好的问题与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收集有关信息,扎扎实实地进行问题探究活动。否则,非常有价值的想法若不经过实践的锤炼,也只能沦为即逝的肥皂泡。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构建起“灵动”的物理课堂,不轻易放过某个看似荒涎、离奇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并积极行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防止急功近利主义的影响。在进行《电学》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天安门城楼重大节日的夜景缘何如此美丽,缘何有如此千百万化、多姿多彩的灯景?为了使学生探究它们的基本连接方式,可从《电路图》这一节着手,提出问题:在手电筒等实物(电源、电键、用电器即小灯泡、导线)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这样学生们便根据老师提问及桌上实验仪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如在讲授“电流热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电的电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问题。
2,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愿意探索,乐于创造,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和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教室一辆自行车,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它的结构,研究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铃为什么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等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
1,创设情境,引起探究
探究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物理学家周培源说过,“如果把牛顿力学看成是至善至美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会出现”。确实,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就是从探究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人手,才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某一问题,多方面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例如在上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七节《电路的连接方法》时,考虑到这一节是整个电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而这节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即技能目标是:要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会根据实物图将实物连接成电路,会把实物图转化成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键控制电路。假如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把“用电器的串联”与“用电器的并联”两个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虽能完成认知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状态,与培养学生技能目标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为此,我将这两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分组实验,即四个人一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在手电筒等实物(电源、电键、用电器即小灯泡、导线)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具体教学实施过程略。
2,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问题探究的突破口。如教材中,学生在设计热机时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让热机工作要求后,学生提出:如何让热机能吸气和排气互不影响?如何控制阀门?活塞如何连续工作?如何带动曲轴工作?教师可从一开始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有时即使有问题也因害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或担心提错了问题而被别人笑话,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3,适时点拨,自主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好的问题与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收集有关信息,扎扎实实地进行问题探究活动。否则,非常有价值的想法若不经过实践的锤炼,也只能沦为即逝的肥皂泡。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构建起“灵动”的物理课堂,不轻易放过某个看似荒涎、离奇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并积极行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防止急功近利主义的影响。在进行《电学》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天安门城楼重大节日的夜景缘何如此美丽,缘何有如此千百万化、多姿多彩的灯景?为了使学生探究它们的基本连接方式,可从《电路图》这一节着手,提出问题:在手电筒等实物(电源、电键、用电器即小灯泡、导线)图中,再增加一个灯泡,要求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同时熄灭,应怎样设计才能满足要求?这样学生们便根据老师提问及桌上实验仪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如在讲授“电流热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电的电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问题。
2,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愿意探索,乐于创造,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和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教室一辆自行车,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它的结构,研究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铃为什么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等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