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没有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依托传统教学模式,又有所突破,通过一个问题的提出来引出多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给出猜想,进行推理论证,拓展延伸知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和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从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
【关键词】 矩形;面积;周长
本节课是继二次方程、方程组、不等式等知识学完之后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一个个看似简单但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节课是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课题,主要意图不在于回答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索的平台.
问题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师:我们先考察一些特殊的情形.
例如:已知矩形长和宽分别为2和1,结论会怎样呢?
生1:设新矩形的长为x,则宽为6 - x.列表得:
x(6 - x) = 4.
解得 x = ■ = 3 ± ■.
即长为 3 + ■,宽为3 - ■.
生2:设新矩形的长为x. 列表得:
x + ■ =6.
可解得长为3 + ■ ,宽为3 - ■.
生3:设新矩形的长为x,宽为y.列表得:
xy = 4,2(x + y) = 12.
可解得长为3 + ■ ,宽为3 - ■.
活动说明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本节课没有选择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都选择了用列表的方式来理解题意,这样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他们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来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构建数学问题的实际模型,从特殊问题入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3和1时呢?
生4:我猜想已知矩形长和宽为3和1,也可以找到一个矩形,使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已知矩形的2倍.验证如下:
设新矩形的长为x,则宽为8 - x.列表得:
x(8 - x) = 6.
解得长为4 + ■ ,宽为4 - ■.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4和1时呢?
生5大喊:存在,长为5 + ■,宽为5 - ■.
学生们惊讶:怎么算得这么快?
生5涨红脸:我发现新矩形的长 = 原矩形的长 + 宽 + 矩形对角线,新矩形的宽 = 原矩形的长 + 宽 - 矩形对角线.
活动说明: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先是极其的安静, 然后他们纷纷用各自的方法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是不约而同的一片掌声,同学们发出由衷地赞叹和羡慕.平时爱思考的生5得到了极度的满足和认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精神.同学们发现自己费了很多的运算寻求的答案可以这么轻易地得到,启发他们去思考.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n和1时呢?
生6:我用刚才的方法得到长为n + 1 + ■,宽为n + 1 - ■. 通过验证是正确的.
师:生5的结论只是猜想,由特殊的例子得到的,如何去说明他的结论的正确性?
生7:设矩形长和宽分别为n,m时
x[2(n + m) - x] = 2mn.
x2 - 2(n + m)x + 2mn = 0.
x = n + m±■.
长为n + m + ■,宽为n + m - ■.
所以,任意给定一个矩形,一定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活动说明 层层推进的问题中,逐步展开.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的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到验证的过程的确具有挑战性,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发展.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生1:任意给定一个矩形,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2:这里求出的矩形长与宽是带根号的数,应该是无理数.
生3:不一定,如原矩形的长与宽为3,4,则新矩形长是12,宽是2
生4:我发现这里满足关系的新矩形与原矩形中,新矩形的长比原矩形的长大,但宽却比原矩形的宽短.
易得n + m + ■ > n.
而n < ■,
∴ n - ■ < 0,
∴ m + (n - ■) < m,
即m + n - ■ < m.
生5:我发现满足关系的原矩形的长与宽为n,m,而新矩形的长n + m + ■, 宽n + m - ■. 可以画出下面的两个图形:
新矩形只是面积和周长大,并不是它的长与宽都增大了,实际上长增大,宽减小了.
生6:我知道研究问题时,可以先从一些特殊的、简单的问题入手,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再得到一般的规律.
活动说明 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自主建构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实际画图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的闪光点.给我很多的启发,体现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备课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担忧,因为问题大,内容多,牵涉到的知识范围广,应用性强,怕上不好,所以做了很多的准备.当本节课上完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出乎我的预料.
1. “问题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用“问题串”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以一些开放题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思考验证能力,形成学生缜密的思维.
2.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建立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既有大胆猜想和论证,又能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让他们初步有终身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真正为他们今后研究问题提供一个思考、探索的方法.
【关键词】 矩形;面积;周长
本节课是继二次方程、方程组、不等式等知识学完之后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一个个看似简单但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节课是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课题,主要意图不在于回答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索的平台.
问题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师:我们先考察一些特殊的情形.
例如:已知矩形长和宽分别为2和1,结论会怎样呢?
生1:设新矩形的长为x,则宽为6 - x.列表得:
x(6 - x) = 4.
解得 x = ■ = 3 ± ■.
即长为 3 + ■,宽为3 - ■.
生2:设新矩形的长为x. 列表得:
x + ■ =6.
可解得长为3 + ■ ,宽为3 - ■.
生3:设新矩形的长为x,宽为y.列表得:
xy = 4,2(x + y) = 12.
可解得长为3 + ■ ,宽为3 - ■.
活动说明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本节课没有选择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都选择了用列表的方式来理解题意,这样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他们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来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构建数学问题的实际模型,从特殊问题入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3和1时呢?
生4:我猜想已知矩形长和宽为3和1,也可以找到一个矩形,使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已知矩形的2倍.验证如下:
设新矩形的长为x,则宽为8 - x.列表得:
x(8 - x) = 6.
解得长为4 + ■ ,宽为4 - ■.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4和1时呢?
生5大喊:存在,长为5 + ■,宽为5 - ■.
学生们惊讶:怎么算得这么快?
生5涨红脸:我发现新矩形的长 = 原矩形的长 + 宽 + 矩形对角线,新矩形的宽 = 原矩形的长 + 宽 - 矩形对角线.
活动说明: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先是极其的安静, 然后他们纷纷用各自的方法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是不约而同的一片掌声,同学们发出由衷地赞叹和羡慕.平时爱思考的生5得到了极度的满足和认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精神.同学们发现自己费了很多的运算寻求的答案可以这么轻易地得到,启发他们去思考.
师:当矩形长和宽分别为n和1时呢?
生6:我用刚才的方法得到长为n + 1 + ■,宽为n + 1 - ■. 通过验证是正确的.
师:生5的结论只是猜想,由特殊的例子得到的,如何去说明他的结论的正确性?
生7:设矩形长和宽分别为n,m时
x[2(n + m) - x] = 2mn.
x2 - 2(n + m)x + 2mn = 0.
x = n + m±■.
长为n + m + ■,宽为n + m - ■.
所以,任意给定一个矩形,一定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活动说明 层层推进的问题中,逐步展开.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的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的欲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到验证的过程的确具有挑战性,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发展.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生1:任意给定一个矩形,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2:这里求出的矩形长与宽是带根号的数,应该是无理数.
生3:不一定,如原矩形的长与宽为3,4,则新矩形长是12,宽是2
生4:我发现这里满足关系的新矩形与原矩形中,新矩形的长比原矩形的长大,但宽却比原矩形的宽短.
易得n + m + ■ > n.
而n < ■,
∴ n - ■ < 0,
∴ m + (n - ■) < m,
即m + n - ■ < m.
生5:我发现满足关系的原矩形的长与宽为n,m,而新矩形的长n + m + ■, 宽n + m - ■. 可以画出下面的两个图形:
新矩形只是面积和周长大,并不是它的长与宽都增大了,实际上长增大,宽减小了.
生6:我知道研究问题时,可以先从一些特殊的、简单的问题入手,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再得到一般的规律.
活动说明 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自主建构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实际画图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的闪光点.给我很多的启发,体现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备课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担忧,因为问题大,内容多,牵涉到的知识范围广,应用性强,怕上不好,所以做了很多的准备.当本节课上完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出乎我的预料.
1. “问题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用“问题串”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以一些开放题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思考验证能力,形成学生缜密的思维.
2.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建立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气氛活跃,既有大胆猜想和论证,又能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让他们初步有终身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真正为他们今后研究问题提供一个思考、探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