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龙岩市是基于何种考虑以红色文化作为育人途径?红色文化是如何被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的?又如何与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带着这些疑问,2017年4月,我们走进龙岩市教育局,采访了主管德育的林小洪副局长。
中国德育:近年来,龙岩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德育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好奇的是,龙岩市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途径?
林小洪:我经常说:文化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发展人、成就人。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龙岩地处闽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闽西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此召开过影响深远的“古田会议”,具有天然的红色文化优势。2014年10月31日,习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上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问题倒逼出路,革新解决难题。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途径,源于我们龙岩地区的德育困境。龙岩地区的德育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长、老师欠缺理论,缺少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做得不深不透,没有主线,不成系统。所以我们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龙岩故事”,将红色文化作为整个龙岩地区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通过学习红色文化理论,解决教育者理论匮乏的问题;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这根主线,将德育的课程、教材、活动等串联起来。
中国德育:红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龙岩不可能覆盖全部内容,那么,龙岩红色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核心内涵?
林小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国近现代历虫的变迁,真实再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我们龙岩要怎么挖掘、怎么运用?其实想一想,自家山头都是宝,龙岩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像“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为核心的古田会议精神、“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老区革命精神、“干革命走前头、搞建设争上游”的苏区创业精神和“依靠群众,求真务实”的才溪调查精神。这些红色精神资源典型具体、感染力强,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动力。
中国德育:内容确定后,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请问龙岩市是如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的?
林小洪:教育理想即使再丰满,如果不脚踏实地去推进,那现实肯定很骨感。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步步落实。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场所,课程是重要的载体,我们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如编写《风展红旗如画》《红土地》《红土书香科教乐园》等地方教材,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正能量,使红土更红、老区精神薪火相传。上杭一中、长汀一中等不少中小学校自编了《上杭苏区永流芳》《客家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以全新视角诠释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揭示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之處,实现了红色资源、教材资源到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
中国德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血脉中,不仅要立足于“教室小课堂”,更要向“社会大课堂”延伸,请您谈谈龙岩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
林小洪:红色文化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融入。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过程中,我们开展“圆梦蒲公英”“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有太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以古田会议会址、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依托,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做红色小导游等活动,在校外“社会大课堂”活动体验中启迪着学生为人处世的智慧。
为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闽西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我们还坚持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了走进博物馆“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小学新生到博物馆参加“红色视频PPT”“与馆长面对面”,以此开展入学教育、团队活动等。
我们还利用清明、“六一” “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三爱”教育,如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加祭扫、敬献花篮,缅怀英烈。
中国德育:当前社会相对浮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红色文化育人又是一项见效相对较慢的工程,针对这种情况,在评价机制方面,龙岩市有怎样的思路?
林小洪:我一直强调,要真正使红色文化教育取得实效,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唯分数论的状况。我们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各种德育熏陶。因此,我们长期开展入团入队、成人礼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中国德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拥有一支立场坚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您谈谈龙岩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林小洪:每个老师都是孩子的成长榜样。推广红色文化,我们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这个方面,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奖励优秀教师,二是惩治无德老师。
在奖励方面,我们定期评选龙岩“杰出人民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选出一批师德模范。在惩治方面,我们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教师工作松弛,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教学平庸、散漫、懒惰、拖拉,等等问题。
我们尤其看重班主任的重要职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龙岩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龙岩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实施办法》。
我们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建立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鼓励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 中国德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达到一致性,才能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红色文化环境,真正实现育人目标,龙岩市如何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林小洪:龙岩市一直致力于通过“家长开放日”“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育人。
比如,我们在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的“红色主题教育”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中,通过“红色视频观赏”“馆长与家庭面对面”“成长没烦恼——博物馆与家庭座谈会”“互动体验”等活动板块,让博物馆与学校、家庭共同探讨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方式。我們让学生和家长了解闽西历史,使崇文尚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心中的信仰和目标,从而增进学校、家庭、博物馆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达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中国德育:龙岩的红色文化教育与本土的客家文化建立了紧密的结合,请您谈谈这个方面的开展情况。
林小洪:龙岩又称闽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客家人“敢为天下先”,非常了不起!客家人身上有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的客家精神。当年十万闽西儿女勇参军,在中央主力红军八万六千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两万六千多闽西儿女。可以说,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崇先报本,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勤俭济世”“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精神高度契合。
所以,我们注重“红” “土”结合。红即红色文化,土指客家本土,我们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糅合在一起,倡導“红土地”精神,开展“红土书香”系列教育活动。
如长汀县河田二中发扬长汀老区的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开展生态教育实践,践行生态理念。上杭县才溪中学开展“传承苏区精神,情系红土书香”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长汀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努力建设融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特色,也很有成效。
中国德育:龙岩市教育部门如何创新德育模式,突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在糅合客家文化后,开拓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
林小洪:我们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持续坚持“红土育人铸魂”的德育模式,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活动。如在2015年,我们龙岩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了《客家祖地》和《美丽家园》两个展览,为我市学生开展爱国、爱党、爱乡提供了新的“外层的物质形态文化”教育平台。我们结合思品课程和团队活动,纷纷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学校还建设了“名人名言墙”“校园文化长廊”等各具客家特色、艺术品位的雕塑作品,将客家精神有形化、景观化,在校园中形成师生喜闻乐见的客家文化熏陶艺术传播场。
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客家土楼群开展夏令营活动,探究土楼的楹联文化(包括家训、对联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土楼楼名探究(楼名及寓意)、土楼人物春秋(包括创建者及名人轶事、传奇人物故事)等,学生通过全面、直观了解客家土楼文化及风土人情,感悟客家建筑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客家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等精神,学生在感受客家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中国德育: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在红色文化基础上的自信,能达到居高望远、功在千秋的境界。龙岩在推进红色文化方面,未来有哪些规划?
林小洪:我一直认为,让孩子学会做人是教育的第一要旨。因为一个孩子只有品德优良,才能真正成才,而红色文化无疑对于锻造孩子的优良品质,提升他们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落脚点,我们肯定会常抓不懈,并在吸收各种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之以恒,坚持“红土育人铸魂”的宗旨,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特别是在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方面,我们要结合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学旅行的经验,把我市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客家文化作为开拓、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秀载体,创新德育模式,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突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我相信,红色文化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继续挖掘红色资源,探索育人策略;传承红色基因,拓展铸魂之路,努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血脉。
责任编辑︱郭文佳
中国德育:近年来,龙岩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德育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好奇的是,龙岩市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途径?
林小洪:我经常说:文化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发展人、成就人。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龙岩地处闽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闽西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此召开过影响深远的“古田会议”,具有天然的红色文化优势。2014年10月31日,习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上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问题倒逼出路,革新解决难题。选择将红色文化作为育人途径,源于我们龙岩地区的德育困境。龙岩地区的德育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长、老师欠缺理论,缺少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做得不深不透,没有主线,不成系统。所以我们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龙岩故事”,将红色文化作为整个龙岩地区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通过学习红色文化理论,解决教育者理论匮乏的问题;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这根主线,将德育的课程、教材、活动等串联起来。
中国德育:红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龙岩不可能覆盖全部内容,那么,龙岩红色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核心内涵?
林小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国近现代历虫的变迁,真实再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我们龙岩要怎么挖掘、怎么运用?其实想一想,自家山头都是宝,龙岩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像“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为核心的古田会议精神、“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老区革命精神、“干革命走前头、搞建设争上游”的苏区创业精神和“依靠群众,求真务实”的才溪调查精神。这些红色精神资源典型具体、感染力强,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动力。
中国德育:内容确定后,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请问龙岩市是如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的?
林小洪:教育理想即使再丰满,如果不脚踏实地去推进,那现实肯定很骨感。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步步落实。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场所,课程是重要的载体,我们将红色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如编写《风展红旗如画》《红土地》《红土书香科教乐园》等地方教材,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正能量,使红土更红、老区精神薪火相传。上杭一中、长汀一中等不少中小学校自编了《上杭苏区永流芳》《客家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以全新视角诠释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揭示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之處,实现了红色资源、教材资源到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
中国德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血脉中,不仅要立足于“教室小课堂”,更要向“社会大课堂”延伸,请您谈谈龙岩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
林小洪:红色文化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融入。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过程中,我们开展“圆梦蒲公英”“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有太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以古田会议会址、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依托,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做红色小导游等活动,在校外“社会大课堂”活动体验中启迪着学生为人处世的智慧。
为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闽西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我们还坚持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了走进博物馆“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小学新生到博物馆参加“红色视频PPT”“与馆长面对面”,以此开展入学教育、团队活动等。
我们还利用清明、“六一” “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三爱”教育,如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加祭扫、敬献花篮,缅怀英烈。
中国德育:当前社会相对浮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红色文化育人又是一项见效相对较慢的工程,针对这种情况,在评价机制方面,龙岩市有怎样的思路?
林小洪:我一直强调,要真正使红色文化教育取得实效,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唯分数论的状况。我们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各种德育熏陶。因此,我们长期开展入团入队、成人礼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中国德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拥有一支立场坚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您谈谈龙岩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林小洪:每个老师都是孩子的成长榜样。推广红色文化,我们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这个方面,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奖励优秀教师,二是惩治无德老师。
在奖励方面,我们定期评选龙岩“杰出人民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选出一批师德模范。在惩治方面,我们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教师工作松弛,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教学平庸、散漫、懒惰、拖拉,等等问题。
我们尤其看重班主任的重要职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龙岩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龙岩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实施办法》。
我们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建立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鼓励学校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 中国德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达到一致性,才能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红色文化环境,真正实现育人目标,龙岩市如何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林小洪:龙岩市一直致力于通过“家长开放日”“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育人。
比如,我们在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的“红色主题教育”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中,通过“红色视频观赏”“馆长与家庭面对面”“成长没烦恼——博物馆与家庭座谈会”“互动体验”等活动板块,让博物馆与学校、家庭共同探讨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益方式。我們让学生和家长了解闽西历史,使崇文尚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心中的信仰和目标,从而增进学校、家庭、博物馆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达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中国德育:龙岩的红色文化教育与本土的客家文化建立了紧密的结合,请您谈谈这个方面的开展情况。
林小洪:龙岩又称闽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客家人“敢为天下先”,非常了不起!客家人身上有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的客家精神。当年十万闽西儿女勇参军,在中央主力红军八万六千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两万六千多闽西儿女。可以说,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崇先报本,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勤俭济世”“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精神高度契合。
所以,我们注重“红” “土”结合。红即红色文化,土指客家本土,我们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糅合在一起,倡導“红土地”精神,开展“红土书香”系列教育活动。
如长汀县河田二中发扬长汀老区的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开展生态教育实践,践行生态理念。上杭县才溪中学开展“传承苏区精神,情系红土书香”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长汀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努力建设融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特色,也很有成效。
中国德育:龙岩市教育部门如何创新德育模式,突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在糅合客家文化后,开拓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
林小洪:我们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持续坚持“红土育人铸魂”的德育模式,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活动。如在2015年,我们龙岩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了《客家祖地》和《美丽家园》两个展览,为我市学生开展爱国、爱党、爱乡提供了新的“外层的物质形态文化”教育平台。我们结合思品课程和团队活动,纷纷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学校还建设了“名人名言墙”“校园文化长廊”等各具客家特色、艺术品位的雕塑作品,将客家精神有形化、景观化,在校园中形成师生喜闻乐见的客家文化熏陶艺术传播场。
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客家土楼群开展夏令营活动,探究土楼的楹联文化(包括家训、对联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土楼楼名探究(楼名及寓意)、土楼人物春秋(包括创建者及名人轶事、传奇人物故事)等,学生通过全面、直观了解客家土楼文化及风土人情,感悟客家建筑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客家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等精神,学生在感受客家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中国德育: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在红色文化基础上的自信,能达到居高望远、功在千秋的境界。龙岩在推进红色文化方面,未来有哪些规划?
林小洪:我一直认为,让孩子学会做人是教育的第一要旨。因为一个孩子只有品德优良,才能真正成才,而红色文化无疑对于锻造孩子的优良品质,提升他们的精神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落脚点,我们肯定会常抓不懈,并在吸收各种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之以恒,坚持“红土育人铸魂”的宗旨,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特别是在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方面,我们要结合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学旅行的经验,把我市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客家文化作为开拓、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秀载体,创新德育模式,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突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我相信,红色文化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继续挖掘红色资源,探索育人策略;传承红色基因,拓展铸魂之路,努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血脉。
责任编辑︱郭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