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在呼吸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产生、发展、变化、更新的过程的。当然,我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并且在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学习过程 学习方法 学习结果 学习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1-01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五十年。”“不对。”“四十年。”“三十年?”“不对,不对!”“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每次读到《禅说》中的这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下,思考一个问题: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
  很久以前有一个例子: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所任教的优秀学生在高考1年后,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这位老师突发奇想,把高考的化学试卷重新拿出来,让他的学生们重新做一遍。结果出来了,这些学生,1年前平均分是90多分,而1年后平均分只有15分左右(大学化学专业的例外),而这15分基本上就是只跟思想方法有关的内容。
  这个事情不是偶然,相反,太有代表性了!
  如果我们在另外的地方,换作另外的学科,同样来做一个实验,很可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虽然很让人震惊,但是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预料到的。
  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的内容、学生现在花大量时间反复操练的题目、反复背诵的知识点,对学生的长远来说,可能毫无用处。如此低效率的教学,只是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首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首先要通过高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现代的孩子在面对“米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体验过插秧、锄草、施肥、收割、脱粒等一整套工序过程,不知道这些工序的前因后果,他当然不会无师自通,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当我们总是只把知识的成果拿给学生,而不让学生看到知识产生的过程的所以然,我们的学生就很有可能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上来的。这不是笑话,是悲剧。
  知识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产生、发展、变化、更新的过程的。当然,我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并且在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
  一名教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即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第二个境界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三个境界,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的例子来具体地说明教学的三境界。
  第一个境界的教师,会给出公式,再出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然后进一步进行一些变式训练,诸如告诉你面积、上底和下底,求梯形的高等等。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应试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考试时碰到有关梯形面积的题目,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一些常见的变化老师都训练过了。这是第一种教知识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的教师则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梯形的面积公式是s=(a+b)h/2,他会通过种种办法暗示学生通过图形的剪切,把梯形变成等面积的三角形,或者把两个同样的梯形颠倒一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自己把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的境界无疑就高明多了。
  第三种境界的教师,他可能就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然后请同学就这个梯形发表想象,畅所欲言,适当的拨正一些离谱的想法。然后启发大家思考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通过尝试,再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师就把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得出结果的整个过程本色呈现。当然,如果有学生推导出不一样的梯形面积公式,尽管可能很麻烦或者不正确,但是这就是一种探索精神,不但需要肯定,也是教师竭力要培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打开,而不是囿于书本、囿于教师,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意识就会逐渐得到增强。
  我们讲到第三种境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在上述例子当中,学生提出问题可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解答更加可喜。问为什么的过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为什么,多解决为什么。
  凡事总要问为什么,不习以为常,不人云亦云,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求的是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感悟自然,感悟真实!
  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让我去犯错吧,不要给我忠告!
  前面提到,《禅说》中有云,人生只在呼吸间。
  所以,呼吸间,很短,也很长。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毫无疑问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学生也会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之下逐步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提升提供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期刊
【摘要】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探索精神。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共享,音乐这门艺术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这就决定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娱乐都能为音乐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主题来源,它将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 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8-02  教育是一门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能激励受教育者,它能唤醒他们的智慧。“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导致赏识,而是尝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这是“赏识爸爸”周弘老师在《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中的一句肺腑之言,他真诚地告诉家长、教师应该怎样好好地对待可爱的孩子。对于我
期刊
【摘要】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张扬的磁场,要做好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之后的充分预设;要做好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把握;要充分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也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恰当的引导;要舍得在关键地方“浪费”时间。  【关键词】思维张扬 充分预设 有效把握 相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40-02 
期刊
【关键词】自主活动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9-02  正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集体意识,领导能力,团结向上,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情商,锻炼意志,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顾我们的课题研究专门设计此项活动,预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现将活动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活动时间:每个星期五下午第
期刊
【摘要】新课改以来,各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呈现出图文并茂的现象,植入了很多历史图片。总的来说,教科书中插入的历史图片可分为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这四种。每个版本插入的图片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插图进行对比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9-02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进,高效课堂越来越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复习课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以题破点的探究课是我们提高政治复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尝试,笔者以自己的一堂市级公开课——《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复习课为例和大家一起探讨。
期刊
【摘要】临习碑帖是习字学书的必由之路,历代书家在学书的道路上莫不如此。通过对经典书法作品临读,加深对古人书法作品的研习,从而提高我们的书写技巧和作品精神内涵。《勤礼碑》是唐代书家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其雄伟的气势、严谨的结字、内敛的用笔成为现代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本文结合多年临池实际,就《颜勤礼碑》书法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学书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仅供学习《勤礼碑》的同道们商榷。  【关键词】 颜真卿
期刊
中国部分矿井采用每区段布置一条回风和轨道石门并沿石门两翼布置采煤工作面的开采布局,石门位于开采煤层的底板岩层中。为了保护石门,工作面沿石门两翼布置,两翼工作面长度较短,造成工作面搬家次数较多;同时为了防止底板石门受采动应力的影响,需在两翼工作面预留保护煤柱,造成煤炭资源损失严重。本文以龙湖煤矿左一片44工作面跨采底板石门为背景,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等方法对薄煤层跨采底板石门围岩应力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成功的在现场进行了应用。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现场取芯制备力学试验试
一、彰显评价的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过:“使一个人发展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别人的鼓励和赞美。因此,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具有激励性,应当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充满人文关怀。如:本人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特别的作业》这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表现春天美景的内容”时;学生朗读后,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在你们自由读和齐读的时间里,教室里充满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老师知道你们已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