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向思维是分析问题时,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寻求解题方法的一种思维模式.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用常规方法解题比较麻烦,若能打破常规,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往往会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用逆向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逆向思维大致分为几种:数学定义的逆用;数学公式的逆用;分析法-执果索因;反证法.这里我主要讨论一下分析法的应用.
一、分析法的定义
分析法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寻求其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证明方法,即先假定所求的结果成立,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条件,把证明这个命题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命题成立,在教学方法中特指由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执果索因”方法.
要证明命题“若A成立,则D成立”思考是可以由结论D出发向条件A回溯,先假定结论D成立,寻求D成立的原因,然后就各个原因分别研究,找出它们成立的条件逐步进行下去,最后达到条件A,从而证明了命题.
图1
例1如图1,在等腰三角形ABC的两腰AB及AC上分别取两点D和E,使AD=AE,F为BE与CD的交点,证明:FB=FC.
分析:本题要证结论成立FB=FC
只需∠FBC=∠FCB,因为有∠ABC=∠ACB,
所以只需证∠ABE=∠ACD,因此只要证△ABE≌△ACD,
而在△ABE和△ACD中,有AB=AC,AD=AE,∠A为
公共角,于是命题得证.
二、分析法的种类
在我们用分析法证明不同的题目时,可以用不同类型来证明,其中这些类型有:追溯型,构造型,可逆型,混合型等.
1.追溯型分析法
追溯型分析法是将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假设它存在或成立的前提下,将它分解成几部分在研究各个部分成立的原因或条件,从而得出整体事物存在的原因或原命题成立的条件.
例2设x,y,z为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
x+yz+y+zx+z+xy>6.
分析:先将要证明的不等式
x+yz+y+zx+
z+xy>6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假设它成立,然后通过变形,将它分解成一些适当的部分
xz
+yz
+yx
+zx
+zy+xy>6
.再通过适当的组合,将不等式左端的各个部分进行结合而组成新的部分
(xz+zx)+
(yx+xy)+
(yz+zy)>6
再分析新的部分
(xz+zx),
(yx+xy),
(yz+zy),
由于
xz+zx=
x2+z2xz
>2,yx
+xy=y2+x2xy>2,
yz+zy
=y2+z2yz>2,
因而根据题设条件,这三部分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追溯型分析法的关键是如何将整体分析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并找出新等式中成立的条件,即部分条件,从部分成立,可以推出整体成立,即“以点代面”.
2.构造型分析法
如果在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在寻找新的充分条件进行转化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在构造时要找相关的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或公理,从而追溯到原命题的已知条件(或稍作变形处理).
图2
例3(2013年苏州市初二期末试题)如图2,在Rt△ABC中,∠ABC=90°,∠BAC=30°,点D是斜边AC上的中点,过点D作斜边AC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将DE绕点D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线段DF,连结AF、EF.
(1)求∠CED的度数;
(2)证明:四边形ABEF是矩形.
分析:(1)易得∠CED=30°.
(2)要证明四边形ABEF是矩形,很容易得∠ABC =90°, ∠BEF=∠CED+∠DEF=30°+60°=90°,所以AB∥EF.
因此只要证明AB=EF,就可以证得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再有∠BEF=90°,从而可得四边形ABEF是矩形.但要证明AB=EF难度很大,先要看到△DEF是等边三角形,有EF=DE,再证DE=AB就要构造△ABC和△EDC全等,而在△ABC和△EDC中,∠BAC=∠CED=30°, ∠ABC=∠CDE=90°,CD=BC=
12AC,所以命题成立.
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它是创造能力较高的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用构造法解题需要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系、灵活的构思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类比相关知识,通过构造相关数学教学模型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3.可逆型分析法
在结论到已知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分析方法叫做可逆型分析法.它在证明的过程中常用的符号“”,最后指出上述每步可逆,故命题成立.
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m-2)x+12m-3=0.
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分析:这个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的△>0,而这个方程的Δ=b2-4ac=(m-2)2-4×1×(
12m-3)=m2-6m+10=(m-3)2+1>0.所以原命题成立.
4.混合型分析法
混合型分析法是从命题的充分性出发,从整体事物中成立的某一部分出发,寻找其他部分成立的条件导致中间的结果,再从命题的必要性出发,用追溯型分析法追溯至同一中间结果,进而获得全过程的思维方法.
例5如图3,已知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其中O为坐标原点),点A坐标为(4,0),BC所在直线l经过点D(0,1),E是OA
图3
边的中点,连结CE并延长,交线段BA的延长线于点F.
(1)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
(2)若CF⊥BF,求点B的坐标.(2013年苏州市初二期末试题)
分析:(1)易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等于3.
(2)要求点B的坐标,
必求点C的坐标,要求点C的坐标
只要求得CD的长度就可以,由四边形
OABC是平行四边形可得OC∥FB,
所以∠OCF=∠BFC=90°,再作CG⊥OE,
这样求CD,只要设CD=x,在Rt△OCE中,
由勾股定理得OC2+CE2=OE2为等量关系,构造方程解得.
在Rt△OCG中,OC2=12+x2,在Rt△CGE中, CE2=12+(2-x)2.
所以1+x2+1+(2-x)2=22,解得x=1,所以点B的坐标为(5,1)
分析法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对事物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从分析过程中得出规律,从而得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分析法对于每个人在探求数学解题过程中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它还在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分析法重在探索和发现.在中学数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分析法在解题中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养成辩证、严密思考的好习惯,并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215300)]
逆向思维大致分为几种:数学定义的逆用;数学公式的逆用;分析法-执果索因;反证法.这里我主要讨论一下分析法的应用.
一、分析法的定义
分析法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寻求其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证明方法,即先假定所求的结果成立,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条件,把证明这个命题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命题成立,在教学方法中特指由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执果索因”方法.
要证明命题“若A成立,则D成立”思考是可以由结论D出发向条件A回溯,先假定结论D成立,寻求D成立的原因,然后就各个原因分别研究,找出它们成立的条件逐步进行下去,最后达到条件A,从而证明了命题.
图1
例1如图1,在等腰三角形ABC的两腰AB及AC上分别取两点D和E,使AD=AE,F为BE与CD的交点,证明:FB=FC.
分析:本题要证结论成立FB=FC
只需∠FBC=∠FCB,因为有∠ABC=∠ACB,
所以只需证∠ABE=∠ACD,因此只要证△ABE≌△ACD,
而在△ABE和△ACD中,有AB=AC,AD=AE,∠A为
公共角,于是命题得证.
二、分析法的种类
在我们用分析法证明不同的题目时,可以用不同类型来证明,其中这些类型有:追溯型,构造型,可逆型,混合型等.
1.追溯型分析法
追溯型分析法是将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假设它存在或成立的前提下,将它分解成几部分在研究各个部分成立的原因或条件,从而得出整体事物存在的原因或原命题成立的条件.
例2设x,y,z为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
x+yz+y+zx+z+xy>6.
分析:先将要证明的不等式
x+yz+y+zx+
z+xy>6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假设它成立,然后通过变形,将它分解成一些适当的部分
xz
+yz
+yx
+zx
+zy+xy>6
.再通过适当的组合,将不等式左端的各个部分进行结合而组成新的部分
(xz+zx)+
(yx+xy)+
(yz+zy)>6
再分析新的部分
(xz+zx),
(yx+xy),
(yz+zy),
由于
xz+zx=
x2+z2xz
>2,yx
+xy=y2+x2xy>2,
yz+zy
=y2+z2yz>2,
因而根据题设条件,这三部分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追溯型分析法的关键是如何将整体分析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并找出新等式中成立的条件,即部分条件,从部分成立,可以推出整体成立,即“以点代面”.
2.构造型分析法
如果在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在寻找新的充分条件进行转化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在构造时要找相关的已知条件和相应的定理或公理,从而追溯到原命题的已知条件(或稍作变形处理).
图2
例3(2013年苏州市初二期末试题)如图2,在Rt△ABC中,∠ABC=90°,∠BAC=30°,点D是斜边AC上的中点,过点D作斜边AC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将DE绕点D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线段DF,连结AF、EF.
(1)求∠CED的度数;
(2)证明:四边形ABEF是矩形.
分析:(1)易得∠CED=30°.
(2)要证明四边形ABEF是矩形,很容易得∠ABC =90°, ∠BEF=∠CED+∠DEF=30°+60°=90°,所以AB∥EF.
因此只要证明AB=EF,就可以证得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再有∠BEF=90°,从而可得四边形ABEF是矩形.但要证明AB=EF难度很大,先要看到△DEF是等边三角形,有EF=DE,再证DE=AB就要构造△ABC和△EDC全等,而在△ABC和△EDC中,∠BAC=∠CED=30°, ∠ABC=∠CDE=90°,CD=BC=
12AC,所以命题成立.
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它是创造能力较高的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用构造法解题需要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系、灵活的构思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类比相关知识,通过构造相关数学教学模型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3.可逆型分析法
在结论到已知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分析方法叫做可逆型分析法.它在证明的过程中常用的符号“”,最后指出上述每步可逆,故命题成立.
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m-2)x+12m-3=0.
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分析:这个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的△>0,而这个方程的Δ=b2-4ac=(m-2)2-4×1×(
12m-3)=m2-6m+10=(m-3)2+1>0.所以原命题成立.
4.混合型分析法
混合型分析法是从命题的充分性出发,从整体事物中成立的某一部分出发,寻找其他部分成立的条件导致中间的结果,再从命题的必要性出发,用追溯型分析法追溯至同一中间结果,进而获得全过程的思维方法.
例5如图3,已知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其中O为坐标原点),点A坐标为(4,0),BC所在直线l经过点D(0,1),E是OA
图3
边的中点,连结CE并延长,交线段BA的延长线于点F.
(1)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
(2)若CF⊥BF,求点B的坐标.(2013年苏州市初二期末试题)
分析:(1)易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等于3.
(2)要求点B的坐标,
必求点C的坐标,要求点C的坐标
只要求得CD的长度就可以,由四边形
OABC是平行四边形可得OC∥FB,
所以∠OCF=∠BFC=90°,再作CG⊥OE,
这样求CD,只要设CD=x,在Rt△OCE中,
由勾股定理得OC2+CE2=OE2为等量关系,构造方程解得.
在Rt△OCG中,OC2=12+x2,在Rt△CGE中, CE2=12+(2-x)2.
所以1+x2+1+(2-x)2=22,解得x=1,所以点B的坐标为(5,1)
分析法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对事物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从分析过程中得出规律,从而得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分析法对于每个人在探求数学解题过程中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它还在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分析法重在探索和发现.在中学数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分析法在解题中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养成辩证、严密思考的好习惯,并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