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精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dov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画图是许多教师面临的头疼问题,教师常跟学生说画图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能主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很少,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种画图的解题策略理解不够,认为画图会增加理解的难度,特别是不理解题意的学生,画图就难上加难。所以画图的策略需要从小培养,通过画图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画图策略;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需要大量动手操作和图示作业,教师如果过早或过高要求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或许大部分学生会在数学学习中过早“夭折”。因此,在低年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花时间、找途径让学生与图打交道,促进形象思维的生成,依靠教师的“以学导教”,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先学后教”奠定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我有很多假设的想法,于是在任教低年段的我便计划实施方案和采取行动,让假设的想法变成真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在不断试验中提高研究水平。
  纵观小学阶段与画图有关的教学,经历画圆片图→画色条图→画线段图三个阶段的过程,为理解文字题目而画图,其中画圆片图是低年段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比较吃力,图文结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从低年级的角度谈谈画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建立画图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到20各数的认识》P79例题6。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画图的解决问题,在例题中虽然有图和文字配对,看似降低难度,凭借学生的学习经验,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得到结果,但教材面对的是广大学生,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准确数出答案和理解“之间”的含义,教材最终落实用画图策略解决。
  【片段一】
  师: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之间”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从哪里数起?
  生1:意思就是不包括小丽和小宇,要从小丽后面开始数。
  生2:不数10和15这两个数字。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你们用数数或者画一画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片刻进行汇报。
  生3:我用手指表示这些人,不数第10个人,从数11、12、13、14。
  师:谁听明白他的数数方法,为什么不数到15?
  生4:因为不包括小宇,不能数15。
  师:数数这方法真不错,但数完后没有记录,老师一下子忘记了。有同学选择用画图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第10个起连续数到第15个,以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数之间数”的类似问题。
  在“做一做”中的“东东排第8,玲玲排第4,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这道练习很灵活,无论是顺着数还是倒着数,以圆片图为基础,先画图再数数,建立数学模型,依靠直观思维解决抽象文字问题。
  二、活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二年级下学期,有个别学生对求“原来有多少”这种问题还不明确用什么方法解决,追根溯源就是在一年级时,建立这种数学模型时画图太少导致形象思维没有建立好。在解决问题中学生惯用顺向思维解决问题,教材在编排教学时也是采取了先学习顺向思維模型的解决问题或计算题,再在某些部分升华为逆向思维解决。在生活中也有用逆向思维解决的问题,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98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例6。
  在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后,确实需要画图表示两部分的数量关系,表示领走的7个和领走后剩下的5个,图画出来后,“原来”的意思就是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通过图把原本读起来有困难的题目转化成显而易见的示意图,类似的问题还有“原来有12个气球,还剩4个,卖出多少个”这类型题目在教材修改后已不多见。逆向思维看似不常见,从短期来看,它是帮助我们检查结果的最直接方法;从长远来看,它是高年段设方程和解方程的基础。
  三、精用画图策略,增强学生的对比能力
  认真翻看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随处可见丰富的插图配文字题目,顺应低年级孩子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过程,确实需要如此丰富多样的图文结合题目,因此,在低年段实施画图策略真的有必要。
  尽管题目与题目之间需要对比,也少不了图与图之间的对比。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P23例3,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我在教学中作了少许改动,将课本中的配图删掉,设计如下:
  让学生通过读题→思考→画图→列式→对比,经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如图
  经历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学生自然对画图有深刻理解,两图一比,用除法计算,对比后得到的区别:第(1)题是将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只?第(2)题求15只里面有几个5只?通过画图加深对比除法含义的认识。然而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P63例7中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图:
  为了区分“4个5相加”和“4与5相加”的道理,需要用到图形表征。区分类似的解决问题,画图有着相对优势,既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也给教师教学带来方便。
  四、巧用画图策略,梳理问题的数理关系
  在小学解题过程中,有些隐含的信息需要通过观察和注意才会被揭示出来,否则它只能是个普遍存在的数字,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究出事物背后隐藏的含义。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7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教材在“怎样解答”的环节并没有画图表示题目的含义,解答的过程只是写算式和列竖式,经历两个步骤。教参“教学建议”给的三条表示建议“用图表示”“用符号表示”“用竖式表示”,并没有规定必须用画图来解决坐船问题。   在任教的两个班级,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A班根据书中安排,采取与书本一致的教学模式:收集信息→列式→列竖式→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意思→理解为何加1条船→检查→口答;
  B班增加了画图策略:收集信息→ →列式→列竖式→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意思→理解为何加1条船→检查→口答;
  在没有画图的那个班级,学生只能凭想象说出竖式含义,说4×5的积20时,有学生说不出来,还有人认为只要5条船就够,因为小学生缺乏相对的生活常识,对具体事物就需要用图形代替,文字和算式的揭示显得苍白无力;在运用画图策略的那个班级,学生清楚说出竖式的含义,利用图片一边指图一边结合竖式说出图中意思,对4×5的积20借助示意图圈一圈并说明白,为何加1条船时,借助示意图中余下的2个圆片更直观明了,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再次,证明低年段解题中画图的重要性,它符合低年段孩子学习的需要,揭示算式中数字隐藏的含义。
  五、善用画图策略,夯实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低年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画图方法的强大作用,它不仅可以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用画图来揭示语言无法说明的道理,做机智的教师,善于发挥示意图的强大功能。
  比如,一、二年级每个阶段都有计算运算的学习,我们不是靠小棒图说清楚计算过程,弄明白算理吗?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2“用小棒摆正方形”,我将它改为填空与动手操作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填写学习单:(1)在一边摆一边填写的过程中,感受除数与余数之间“变与不变”的道理;(2)通过讨论“以什么规律怎样变”揭示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3)如果剩下4根呢?立即在黑板上画出4根,让学生感受这4根又能再摆一個正方形的道理……通过活动:读一读→填一填→(学生)摆一摆→议一议→(老师)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很快明白:余数<除数,在解决做一做“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时,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明白道理的同学一下子说出答案,而稍微慢的同学思考后也能得到完整结果。
  比如,学习乘法时,学生经常混淆3个2相加和2个3相加之类的问题,但只要一画示意图,3个2: ,2个3: 争论便罢休,因为这样的示意图只能表示独立的乘法含义。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例10教学近似数时,课本借助数轴直观明理明法,借助这个数轴直观模型,让学生直接看到并找出9985“较为准确”的近似数,使学生从距离切实看到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不需要过早抽象出“四舍五入”法。如图所示:
  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活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稳重,不失机智。画图的强大作用毋庸置疑,比如四年级的烙饼问题,五年级的植树问题,不采取画图方法就开始解决问题,估计会难倒一大片学生。用“画图”的策略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滥用,用得其所才能发挥画图的价值,画出神奇,画出精彩!
  参考文献:
  卢江,杨刚.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容乐观,学生一味地与数学公式和题海奋战,忽视了身边存在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当做一门枯燥的学问,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学习。以人教版为例,就小学数学课堂联系生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文本,将阅读与写作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读中指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关注;积累;仿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更要关注到学生倾吐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部分是通过作文能力来体现的,但是,大多数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写作文时,学生常常冥思苦想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纵观我们小班的游戏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比较喜欢搭积木,喜欢玩橡皮泥,喜欢穿珠子,很少有幼儿会选择去看书。即使有三三两两的幼儿进了阅读区,也只是
摘 要:简笔画因其具有简单、形象、幽默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简笔画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简笔画能够使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练、活泼。先对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释,然后浅析了落实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应当遵循的原则,希望对提升教学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简笔画;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韩愈的《师说》曰:
摘 要:现行的品德教材以图为主,实践中教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搜寻相关资料,拼凑教学内容,课堂出现很多华而不实的泡沫现象。因此,简单而充实的品德课堂成了泡沫之后的真需求。从三方面来谈小学品德“简单”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其一是一脉相承,杂而不乱;其二是借力教材,化繁从简;其三是物有所用,华而实在。创设“简单”课堂,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实践;思考 
摘 要: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就是西安市一家小学给部分孩子配发“绿领巾”,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学习、品德方面稍微有些差异,为了激励这部分同学早日戴上红领巾,所以就有了放学的队伍中一部分孩子带着鲜艳的红领巾,而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谴责这种无形暴力对孩子们的摧残。暂且不论这种动机的好坏,单从结果来看,这无疑是对那部分“绿领巾”同学的伤害,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
摘 要:顺应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拥有一双发现才能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顺应教育;真谛;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认知程度;差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从最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为小学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作为有其独有特点的特殊群体,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当课堂比较枯燥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便不会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为了保证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吸引学
摘 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是各个学科都要关注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要关注提问的艺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恰当的提问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