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和问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对学生而言,就是要不懂就问、勤学好问;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精心设问、善于提问。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生逆向思维、超常思维。激活和运转学生跳跃性思维。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以疑引思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思考的有效且常用的方法。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旨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他是否具有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挑战胜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的学习困难,让困难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辨是非。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提问要给学生足够自主创造的思维空间。
例如,学完《卖油翁》后,我问学生:“文章最后说康肃笑而遣之,他的‘笑’里包含了什么?’,全班同学思索片刻后,一学生说:“有无可奈何的笑。”另一学生说:“有歉意的笑,因为此时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话音刚落,一个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小声地说:“还应该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我追问其理由。“因为陈尧咨毕竟在当时算得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又不可能向一个卖油的老头认错,所以只好以笑去掩饰。”此时他把声音提高了些。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见解。我觉得他言之有理,趁机表扬了他。话音刚落,平时较自负的陈同学大声地说:“我认为还有嘲讽的意味。”“哪有?”王同学马上质疑。“陈尧咨此时觉得自己被一个卖油的老头比下去了,很没面子很恼火,可能想:你本事再大还不是只能卖油。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碍于身份又不便发作。”“那这样跟文章的主题就不符合了。”侯同学马上反驳他。“但他就是有可能这样想的呀!’,陈同学很不服气的嘟囔着。见此情景,我忙说:“有这可能,但我想既然陈尧咨是有身份的人。按道理心胸是不会那么狭窄的。而且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突出积极的一面,让我们读者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你们说是吗?”同学们都赞同,那位同学也不再坚持己见了。
二、抓住矛盾。深刻对话
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与已掌握的知识在理解文章中所产生不匹配的现状。这种不匹配有时表现为文本本身的前后不一致,有时表现为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所持观点的不统一。矛盾点是教师引发课堂对话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促成课堂对话行为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例如,学习《卖油翁》时,学生翻译完文本后,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根据故事的描述。文中描写陈尧咨的句子还更多,文章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呢?以《陈尧咨》为题可以吗?课堂上我抓住这个引起学生质疑的矛盾点,积极引发课堂对话。首先让学生按情节的发展,用简洁的几句话来概括小说的内容。这个不难,同学们很快就概括好了。其次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分析卖油翁为什么会对陈尧咨高超的箭术不屑一顾。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开了:有的说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太骄傲了,看不惯他的行为;有的说因为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十箭只中八、九箭;有的说卖油翁酌油的技术更高。所以会不屑一顾。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得出本文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此时我再问学生: “骄傲自满的是谁?认为熟能生巧的是谁?”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我顺势引导:“很明显作者是轻陈尧咨赞卖油翁的,因此以卖油翁为题也就合理了。”由矛盾点引发的对话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走向深刻,走向问题的本质,学生在获得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要谦虚,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成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点燃智慧的火花。
三、学思结合。质疑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尤其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永远无法超越前人的,不敢质疑是难以创新的。所以我上完课后会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纸条上。并把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课时,有同学提出: “像周敦颐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具有莲花般品格的人,还能在当今社会上立足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激烈争论。一个小组的代表率先回答:“不能,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有活力、有能力和交际能力强的人才。”另一小组的代表抑扬顿挫地说: “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更需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人,如果还是孤芳自赏、不与别人合作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做人要诚信。品德高尚才是成功之本。”第五小组的代表终于按耐不住直接站起来反驳。紧接着第二小组的一位成员追问: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又不失做人的本质?”此言一出,全班同学都结合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创设问题,以疑引思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思考的有效且常用的方法。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旨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他是否具有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挑战胜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的学习困难,让困难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辨是非。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提问要给学生足够自主创造的思维空间。
例如,学完《卖油翁》后,我问学生:“文章最后说康肃笑而遣之,他的‘笑’里包含了什么?’,全班同学思索片刻后,一学生说:“有无可奈何的笑。”另一学生说:“有歉意的笑,因为此时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话音刚落,一个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小声地说:“还应该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我追问其理由。“因为陈尧咨毕竟在当时算得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又不可能向一个卖油的老头认错,所以只好以笑去掩饰。”此时他把声音提高了些。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见解。我觉得他言之有理,趁机表扬了他。话音刚落,平时较自负的陈同学大声地说:“我认为还有嘲讽的意味。”“哪有?”王同学马上质疑。“陈尧咨此时觉得自己被一个卖油的老头比下去了,很没面子很恼火,可能想:你本事再大还不是只能卖油。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碍于身份又不便发作。”“那这样跟文章的主题就不符合了。”侯同学马上反驳他。“但他就是有可能这样想的呀!’,陈同学很不服气的嘟囔着。见此情景,我忙说:“有这可能,但我想既然陈尧咨是有身份的人。按道理心胸是不会那么狭窄的。而且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突出积极的一面,让我们读者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你们说是吗?”同学们都赞同,那位同学也不再坚持己见了。
二、抓住矛盾。深刻对话
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与已掌握的知识在理解文章中所产生不匹配的现状。这种不匹配有时表现为文本本身的前后不一致,有时表现为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所持观点的不统一。矛盾点是教师引发课堂对话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促成课堂对话行为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例如,学习《卖油翁》时,学生翻译完文本后,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根据故事的描述。文中描写陈尧咨的句子还更多,文章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呢?以《陈尧咨》为题可以吗?课堂上我抓住这个引起学生质疑的矛盾点,积极引发课堂对话。首先让学生按情节的发展,用简洁的几句话来概括小说的内容。这个不难,同学们很快就概括好了。其次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分析卖油翁为什么会对陈尧咨高超的箭术不屑一顾。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开了:有的说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太骄傲了,看不惯他的行为;有的说因为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十箭只中八、九箭;有的说卖油翁酌油的技术更高。所以会不屑一顾。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得出本文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此时我再问学生: “骄傲自满的是谁?认为熟能生巧的是谁?”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我顺势引导:“很明显作者是轻陈尧咨赞卖油翁的,因此以卖油翁为题也就合理了。”由矛盾点引发的对话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走向深刻,走向问题的本质,学生在获得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要谦虚,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成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点燃智慧的火花。
三、学思结合。质疑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尤其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永远无法超越前人的,不敢质疑是难以创新的。所以我上完课后会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纸条上。并把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课时,有同学提出: “像周敦颐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具有莲花般品格的人,还能在当今社会上立足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激烈争论。一个小组的代表率先回答:“不能,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有活力、有能力和交际能力强的人才。”另一小组的代表抑扬顿挫地说: “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更需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人,如果还是孤芳自赏、不与别人合作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做人要诚信。品德高尚才是成功之本。”第五小组的代表终于按耐不住直接站起来反驳。紧接着第二小组的一位成员追问: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又不失做人的本质?”此言一出,全班同学都结合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