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是哄娃神器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越来越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不光大人,孩子也成了玩手机的群体之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拥有手机的占比高达64.2%。
  不只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相当长。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部手机,不是家长在玩,就是孩子在玩。还有的家长随身带两部手机,家长和孩子一人一机一起玩。这种场景想必在公共场合,大家都见过吧?
  不知不觉间,手机成了哄孩子不哭不闹不给父母添乱的哄娃神器。
  没有天生爱玩手机的孩子
  周日,我送女儿去上舞蹈班。一堂课一个半小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在外面等候。
  我身旁的长椅上,坐着一对母子,小家伙3岁左右。刚开始,那位妈妈在看手机,小男孩在吃饼干。母子俩相安无事。
  饼干一吃完,小男孩就开始找事了:“妈妈,你陪我玩嘛。”
  妈妈边看手机边敷衍:“玩什么啊?”
  “咱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吧。你来抓我,我先跑了啊。”他说着兴奋地跑开了。可是妈妈并没有去抓,说自己累了,不想跑。
  小男孩怏怏地回到妈妈身边,见妈妈不陪他玩游戏,就有点闹情绪,拉着妈妈的手,喊着要回家。
  可是妈妈说不能走,等姐姐跳完舞才能走。小男孩一听就哭闹了起来。
  我以为小男孩的妈妈会带着他四处走着玩玩,院子里有很多供小孩子玩的游乐设施。
  没想到,那位妈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哄娃神器。她从包里掏出另一部手机:“来,给你玩手机吧。”
  妈妈轻车熟路地调出一个动画片,小男孩立马不哭闹了,抢过手机,低着头,专注地看起来。看到兴奋处,还咯咯地笑。
  妈妈的世界瞬间安静下来,她又继续拿着自己的手机刷屏。母子俩一人一手机,一人一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欢乐里。
  中途,妈妈除了让小男孩喝了次水,其他时间他们都在各自看各自的手机。个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小男孩就那样盯着手机屏幕,直到姐姐下课。
  没有天生就知道玩手机的孩子,每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最初都是父母亲自“送机上门”的。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公交车上,孩子闹人了,家长掏出手机让孩子玩;大人有事在忙,孩子纠缠着让陪他玩,给他一部手机,打发了;孩子不好好吃饭,给他一部手机,边看边喂,从头喂到尾,孩子乖乖地饭来张嘴……
  就这样,手机成了家长的哄娃神器,一机止哭,一机止闹,一机止调皮。只要给孩子一部手机,瞬间岁月静好,父母子女和谐相处。
  家长却忽略了,玩手机是会上瘾的,而且是很容易上瘾的。一旦孩子玩上了瘾,有一天你再想限制孩子玩手机,再想把手机从孩子手中夺回来,其难度,可不会像你当初把手机送给孩子那么容易。
  孩子和家长的手机之战
  有一天,我帶女儿妙妙去邻居家玩。我们去的时候,邻居的女儿小荷正在玩手机游戏。见我们来了,小荷妈妈对小荷说:“宝贝,看,你的好朋友来找你玩了。快别看手机了,跟妙妙一起玩吧。”
  明显我和女儿没有手机的魅力大,小荷匆匆说了句:“等我玩完这局。”
  过了一会儿,小荷妈妈再次要求小荷放下手机,小荷正玩在兴头上:“我再玩一局。你不是说我一次可以闯两关吗?”
  “那是你没人玩的时候。现在妙妙来找你玩了,你还玩什么手机啊?快点和妙妙一起玩吧!”
  没想到小荷语出惊人:“那我不跟妙妙玩了,你让她走吧,我要玩两局游戏。”
  小荷的妈妈觉得很尴尬,赶紧向我致歉。其实我并不介意,小孩子的话嘛,怎能计较。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荷妈妈会强硬地夺过小荷的手机:“今天你都玩多长时间了?天天抱着手机,眼睛近视了怎么办?不准再看了!”
  见妈妈来硬的,小荷便来哭的,立马眼睛一闭,嘴巴一张,哇哇大哭起来,气得小荷妈妈险些要动粗了。我赶紧拦住,去哄小荷。正好女儿带了两根棒棒糖,她给了小荷一根,小荷才不再歇斯底里。
  想着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小荷见妈妈去洗水果,她快速跑去拿过手机,再次想玩手机。小荷妈妈见了,又夺下手机,严厉批评了她两句。这下,小荷故伎重演,又大哭起来。
  后来,还是小荷的爸爸说陪小荷和妙妙在屋里玩藏猫猫,小荷才肯放下手机。
  我和小荷妈妈聊天。她向我抱怨:“这孩子,没有一天不玩手机的,管都管不住。你不让她玩,她就又哭又闹。唉!弄得我头大……真后悔当初让她早早接触手机。”
  小荷妈妈如今一肚子苦水,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每天都是小荷、手机、小荷妈妈,三者之间的“人机大战”。
  像手机这种电子产品,里面的东西新奇、有趣、动态、富有互动性。孩子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玩,像玩简单的闯关游戏。所以,对孩子的吸引力特别大。
  刚开始,家长只是偶尔给孩子玩一下手机,没想到孩子会上瘾。而孩子一旦尝到了手机好玩的甜头,就控制不住自己。特别是有些家长不能好好地陪伴孩子,孩子觉得无聊时,对玩手机的渴望就更甚。
  有些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气,不给手机就哭闹,一哭闹父母就给了。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手机就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经常引爆“人机大战”。
  甚至还有家长,面对玩手机上瘾的孩子,只是一个劲地批评,根本没有反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当时自己图省事,用手机来哄孩子种下的苦果。如今,再想从孩子那里要回手机,不是那么容易的。
  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多多
  昨天,我发现孩子眼睛有点红,就带她去儿童医院看眼睛。
  眼科有很多等待看眼的孩子,而且以学龄前的孩子居多,有的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候诊期间,见到一对就诊完的年轻夫妇,他们当场吵了起来。爸爸抱着女儿,指责妻子:“现在女儿眼睛近视了吧?都是你这个当妈的责任!”
  那位妈妈委屈又气愤地回敬:“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没有责任吗?你没让孩子玩过手机吗?每次你下班回来,孩子让你陪她玩,嫌烦的时候,你不也是让她玩手机吗?”
其他文献
今年在全国千万高考学子中,有一个叫马小婷的特殊考生,她5岁患上痉挛性截瘫,丧失行走能力。为了改变她的命运,十余年来,母亲侯汝彩背着她走过上万里求学路,并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引导她走向自立自强。2019年7月下旬,马小婷以525分的优异成绩被贵州民族大学录取。如今,侯汝彩又把女儿背进大学,陪着女儿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农妇背着截瘫女儿求学  侯汝彩今年45岁,是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马鞍山村村民。她与丈
在全社会推广快乐教育的进程中,总能听到质疑的声音,什么“快乐教育是一个骗局”,“给孩子快乐童年,等于给孩子悲催的成年”,等等,不仅暴露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而且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读。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让我们说一说新西兰华裔妈妈李军和女儿嘉琳的故事。  1998年,厌倦了国内激烈的竞争,李军带着5岁的嘉琳从深圳移民新西兰。当地居民生活不算富裕,但精神上异常满足,脸上整天挂着幸福的笑容。李军为之震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小溪越来越焦急,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上英语课时眼前一黑,居然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溪今年9岁,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在教室听写英语单词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不禁吓得大叫起来。  老师马上联系小溪的父母,他们来校后将儿子送进医院。经医生检查,小溪的视力极不稳定,眼睛近视度数高值达900度,低值达200度,最终医生诊断小溪患有癔症性眼病,并给他配了一副平光镜。 
每个孩子都当过“破烂王”  带孩子下楼玩,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儿。  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和妈妈,走在我们前头。走着走着,小男孩突然停下脚步,蹲下身捡起了一个塑料酸奶瓶。  男孩妈妈见了,皱了皱眉头,如临大敌似的拍了下男孩的手:“快扔掉!一个破瓶子你也捡?这种破烂有什么好玩的?每次见了都当宝贝捡起来。”  男孩的手一抖,瓶子掉到地上,骨碌远了。没想到,小男孩又跑着去追。妈妈一个箭步上前,用脚把瓶子踢进了
问:我的父亲1996年去世,奶奶和爷爷分别于2006年、2014年去世。爷爷、奶奶共生育了5个子女,除了我爸爸外,还有我的两个叔叔、两个姑姑。爷爷和奶奶生前在村里留下了房屋一处,现在该房屋拆迁,拆迁款全部由我的大叔一人获得。现在,我想代位继承属于我父亲的拆迁所得份额。相关的拆迁补偿款都在我大叔手里,另外一个叔叔和两个姑姑都口头声明放弃了继承这部分遗产。请问,我起诉时,是否可以单独起诉获得了这笔拆迁
说到家庭教育,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实,学习课本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环节,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家长的主要责任。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我们来看看智慧老爸武哥在疫情期间带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不开学,孩子们都宅在家里,颇难管理。小辰的爸爸武哥自告奋勇,愿意照顾小辰等5个八九岁大的“神兽”。家长们都为武哥捏了一把汗,可是武
一位宝妈说,她一岁的宝宝特别喜欢扯袜子——前一秒给他穿上,后一秒就被他拽下来,不是拿在手里玩,就是放在嘴里咬。宝妈好气又好笑,又怕宝宝着凉,于是急忙再给他穿上,结果又被宝宝扯下来。  因为要不断给孩子穿袜子,宝妈耗去了不少精力。她苦恼地问:宝宝为啥爱扯袜子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事。  一、扯袜子是宝宝能力的一种发展  穿、脱袜子,是自我照顾能力的体现,而自我照顾能力是兒童个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
问:学校开家长会,我本来要去的,但是因为谈业务没去成。女儿不依不饶,说我不是好家长。我辛苦工作也是为了这个家啊!难道因为这,我就不是好家长了吗?  林中静  答: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家庭教育类文章,其中提出家长层次论。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很舍得花钱,除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外,基本是孩子“指啥买啥”。家长的初衷是望子成龙,想通过外在条件辅助孩子更好地學习,但金钱上的付出,
母亲的困惑:  接到女儿“宣战书”  那天,我刚到咨询室坐下,一位中年女士便敲门走进来,她衣饰得体,言语得当,脸上却掩饰不住焦急的神情。我笑着让她坐下,并给她倒了杯水。没等我问她想咨询些什么,她便急不可待地说:“路老师,您可得帮帮我,我那个丫头太让我头疼了,这段时间她对我不理不睬,无论我怎样放低姿态,她在我面前都是一副冷傲的神情!”  随后的谈话中,我得知来访的女士姓王,45岁,在政府机关工作。两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小学生家长竟然一口气交了7年的英语培训费,有的孩子甚至在近两个月的暑假里仅有5天没有上培训班。如此培训力度可谓疯狂。  疯狂培训往往适得其反,有时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而且很可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得不偿失的尴尬局面。家长切莫忽视自身的教育责任,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里,不如静下心来精心育子,脚踏实地扎实做好教育孩子的几项工作。  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