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越来越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不光大人,孩子也成了玩手机的群体之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拥有手机的占比高达64.2%。
不只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相当长。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部手机,不是家长在玩,就是孩子在玩。还有的家长随身带两部手机,家长和孩子一人一机一起玩。这种场景想必在公共场合,大家都见过吧?
不知不觉间,手机成了哄孩子不哭不闹不给父母添乱的哄娃神器。
没有天生爱玩手机的孩子
周日,我送女儿去上舞蹈班。一堂课一个半小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在外面等候。
我身旁的长椅上,坐着一对母子,小家伙3岁左右。刚开始,那位妈妈在看手机,小男孩在吃饼干。母子俩相安无事。
饼干一吃完,小男孩就开始找事了:“妈妈,你陪我玩嘛。”
妈妈边看手机边敷衍:“玩什么啊?”
“咱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吧。你来抓我,我先跑了啊。”他说着兴奋地跑开了。可是妈妈并没有去抓,说自己累了,不想跑。
小男孩怏怏地回到妈妈身边,见妈妈不陪他玩游戏,就有点闹情绪,拉着妈妈的手,喊着要回家。
可是妈妈说不能走,等姐姐跳完舞才能走。小男孩一听就哭闹了起来。
我以为小男孩的妈妈会带着他四处走着玩玩,院子里有很多供小孩子玩的游乐设施。
没想到,那位妈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哄娃神器。她从包里掏出另一部手机:“来,给你玩手机吧。”
妈妈轻车熟路地调出一个动画片,小男孩立马不哭闹了,抢过手机,低着头,专注地看起来。看到兴奋处,还咯咯地笑。
妈妈的世界瞬间安静下来,她又继续拿着自己的手机刷屏。母子俩一人一手机,一人一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欢乐里。
中途,妈妈除了让小男孩喝了次水,其他时间他们都在各自看各自的手机。个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小男孩就那样盯着手机屏幕,直到姐姐下课。
没有天生就知道玩手机的孩子,每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最初都是父母亲自“送机上门”的。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公交车上,孩子闹人了,家长掏出手机让孩子玩;大人有事在忙,孩子纠缠着让陪他玩,给他一部手机,打发了;孩子不好好吃饭,给他一部手机,边看边喂,从头喂到尾,孩子乖乖地饭来张嘴……
就这样,手机成了家长的哄娃神器,一机止哭,一机止闹,一机止调皮。只要给孩子一部手机,瞬间岁月静好,父母子女和谐相处。
家长却忽略了,玩手机是会上瘾的,而且是很容易上瘾的。一旦孩子玩上了瘾,有一天你再想限制孩子玩手机,再想把手机从孩子手中夺回来,其难度,可不会像你当初把手机送给孩子那么容易。
孩子和家长的手机之战
有一天,我帶女儿妙妙去邻居家玩。我们去的时候,邻居的女儿小荷正在玩手机游戏。见我们来了,小荷妈妈对小荷说:“宝贝,看,你的好朋友来找你玩了。快别看手机了,跟妙妙一起玩吧。”
明显我和女儿没有手机的魅力大,小荷匆匆说了句:“等我玩完这局。”
过了一会儿,小荷妈妈再次要求小荷放下手机,小荷正玩在兴头上:“我再玩一局。你不是说我一次可以闯两关吗?”
“那是你没人玩的时候。现在妙妙来找你玩了,你还玩什么手机啊?快点和妙妙一起玩吧!”
没想到小荷语出惊人:“那我不跟妙妙玩了,你让她走吧,我要玩两局游戏。”
小荷的妈妈觉得很尴尬,赶紧向我致歉。其实我并不介意,小孩子的话嘛,怎能计较。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荷妈妈会强硬地夺过小荷的手机:“今天你都玩多长时间了?天天抱着手机,眼睛近视了怎么办?不准再看了!”
见妈妈来硬的,小荷便来哭的,立马眼睛一闭,嘴巴一张,哇哇大哭起来,气得小荷妈妈险些要动粗了。我赶紧拦住,去哄小荷。正好女儿带了两根棒棒糖,她给了小荷一根,小荷才不再歇斯底里。
想着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小荷见妈妈去洗水果,她快速跑去拿过手机,再次想玩手机。小荷妈妈见了,又夺下手机,严厉批评了她两句。这下,小荷故伎重演,又大哭起来。
后来,还是小荷的爸爸说陪小荷和妙妙在屋里玩藏猫猫,小荷才肯放下手机。
我和小荷妈妈聊天。她向我抱怨:“这孩子,没有一天不玩手机的,管都管不住。你不让她玩,她就又哭又闹。唉!弄得我头大……真后悔当初让她早早接触手机。”
小荷妈妈如今一肚子苦水,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每天都是小荷、手机、小荷妈妈,三者之间的“人机大战”。
像手机这种电子产品,里面的东西新奇、有趣、动态、富有互动性。孩子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玩,像玩简单的闯关游戏。所以,对孩子的吸引力特别大。
刚开始,家长只是偶尔给孩子玩一下手机,没想到孩子会上瘾。而孩子一旦尝到了手机好玩的甜头,就控制不住自己。特别是有些家长不能好好地陪伴孩子,孩子觉得无聊时,对玩手机的渴望就更甚。
有些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气,不给手机就哭闹,一哭闹父母就给了。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手机就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经常引爆“人机大战”。
甚至还有家长,面对玩手机上瘾的孩子,只是一个劲地批评,根本没有反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当时自己图省事,用手机来哄孩子种下的苦果。如今,再想从孩子那里要回手机,不是那么容易的。
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多多
昨天,我发现孩子眼睛有点红,就带她去儿童医院看眼睛。
眼科有很多等待看眼的孩子,而且以学龄前的孩子居多,有的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候诊期间,见到一对就诊完的年轻夫妇,他们当场吵了起来。爸爸抱着女儿,指责妻子:“现在女儿眼睛近视了吧?都是你这个当妈的责任!”
那位妈妈委屈又气愤地回敬:“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没有责任吗?你没让孩子玩过手机吗?每次你下班回来,孩子让你陪她玩,嫌烦的时候,你不也是让她玩手机吗?”
不只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相当长。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部手机,不是家长在玩,就是孩子在玩。还有的家长随身带两部手机,家长和孩子一人一机一起玩。这种场景想必在公共场合,大家都见过吧?
不知不觉间,手机成了哄孩子不哭不闹不给父母添乱的哄娃神器。
没有天生爱玩手机的孩子
周日,我送女儿去上舞蹈班。一堂课一个半小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在外面等候。
我身旁的长椅上,坐着一对母子,小家伙3岁左右。刚开始,那位妈妈在看手机,小男孩在吃饼干。母子俩相安无事。
饼干一吃完,小男孩就开始找事了:“妈妈,你陪我玩嘛。”
妈妈边看手机边敷衍:“玩什么啊?”
“咱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吧。你来抓我,我先跑了啊。”他说着兴奋地跑开了。可是妈妈并没有去抓,说自己累了,不想跑。
小男孩怏怏地回到妈妈身边,见妈妈不陪他玩游戏,就有点闹情绪,拉着妈妈的手,喊着要回家。
可是妈妈说不能走,等姐姐跳完舞才能走。小男孩一听就哭闹了起来。
我以为小男孩的妈妈会带着他四处走着玩玩,院子里有很多供小孩子玩的游乐设施。
没想到,那位妈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哄娃神器。她从包里掏出另一部手机:“来,给你玩手机吧。”
妈妈轻车熟路地调出一个动画片,小男孩立马不哭闹了,抢过手机,低着头,专注地看起来。看到兴奋处,还咯咯地笑。
妈妈的世界瞬间安静下来,她又继续拿着自己的手机刷屏。母子俩一人一手机,一人一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欢乐里。
中途,妈妈除了让小男孩喝了次水,其他时间他们都在各自看各自的手机。个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小男孩就那样盯着手机屏幕,直到姐姐下课。
没有天生就知道玩手机的孩子,每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最初都是父母亲自“送机上门”的。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公交车上,孩子闹人了,家长掏出手机让孩子玩;大人有事在忙,孩子纠缠着让陪他玩,给他一部手机,打发了;孩子不好好吃饭,给他一部手机,边看边喂,从头喂到尾,孩子乖乖地饭来张嘴……
就这样,手机成了家长的哄娃神器,一机止哭,一机止闹,一机止调皮。只要给孩子一部手机,瞬间岁月静好,父母子女和谐相处。
家长却忽略了,玩手机是会上瘾的,而且是很容易上瘾的。一旦孩子玩上了瘾,有一天你再想限制孩子玩手机,再想把手机从孩子手中夺回来,其难度,可不会像你当初把手机送给孩子那么容易。
孩子和家长的手机之战
有一天,我帶女儿妙妙去邻居家玩。我们去的时候,邻居的女儿小荷正在玩手机游戏。见我们来了,小荷妈妈对小荷说:“宝贝,看,你的好朋友来找你玩了。快别看手机了,跟妙妙一起玩吧。”
明显我和女儿没有手机的魅力大,小荷匆匆说了句:“等我玩完这局。”
过了一会儿,小荷妈妈再次要求小荷放下手机,小荷正玩在兴头上:“我再玩一局。你不是说我一次可以闯两关吗?”
“那是你没人玩的时候。现在妙妙来找你玩了,你还玩什么手机啊?快点和妙妙一起玩吧!”
没想到小荷语出惊人:“那我不跟妙妙玩了,你让她走吧,我要玩两局游戏。”
小荷的妈妈觉得很尴尬,赶紧向我致歉。其实我并不介意,小孩子的话嘛,怎能计较。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荷妈妈会强硬地夺过小荷的手机:“今天你都玩多长时间了?天天抱着手机,眼睛近视了怎么办?不准再看了!”
见妈妈来硬的,小荷便来哭的,立马眼睛一闭,嘴巴一张,哇哇大哭起来,气得小荷妈妈险些要动粗了。我赶紧拦住,去哄小荷。正好女儿带了两根棒棒糖,她给了小荷一根,小荷才不再歇斯底里。
想着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小荷见妈妈去洗水果,她快速跑去拿过手机,再次想玩手机。小荷妈妈见了,又夺下手机,严厉批评了她两句。这下,小荷故伎重演,又大哭起来。
后来,还是小荷的爸爸说陪小荷和妙妙在屋里玩藏猫猫,小荷才肯放下手机。
我和小荷妈妈聊天。她向我抱怨:“这孩子,没有一天不玩手机的,管都管不住。你不让她玩,她就又哭又闹。唉!弄得我头大……真后悔当初让她早早接触手机。”
小荷妈妈如今一肚子苦水,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每天都是小荷、手机、小荷妈妈,三者之间的“人机大战”。
像手机这种电子产品,里面的东西新奇、有趣、动态、富有互动性。孩子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玩,像玩简单的闯关游戏。所以,对孩子的吸引力特别大。
刚开始,家长只是偶尔给孩子玩一下手机,没想到孩子会上瘾。而孩子一旦尝到了手机好玩的甜头,就控制不住自己。特别是有些家长不能好好地陪伴孩子,孩子觉得无聊时,对玩手机的渴望就更甚。
有些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气,不给手机就哭闹,一哭闹父母就给了。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手机就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经常引爆“人机大战”。
甚至还有家长,面对玩手机上瘾的孩子,只是一个劲地批评,根本没有反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当时自己图省事,用手机来哄孩子种下的苦果。如今,再想从孩子那里要回手机,不是那么容易的。
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多多
昨天,我发现孩子眼睛有点红,就带她去儿童医院看眼睛。
眼科有很多等待看眼的孩子,而且以学龄前的孩子居多,有的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候诊期间,见到一对就诊完的年轻夫妇,他们当场吵了起来。爸爸抱着女儿,指责妻子:“现在女儿眼睛近视了吧?都是你这个当妈的责任!”
那位妈妈委屈又气愤地回敬:“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你没有责任吗?你没让孩子玩过手机吗?每次你下班回来,孩子让你陪她玩,嫌烦的时候,你不也是让她玩手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