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压力太大,9岁男孩居然失明了?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小溪越来越焦急,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上英语课时眼前一黑,居然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溪今年9岁,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在教室听写英语单词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不禁吓得大叫起来。
  老师马上联系小溪的父母,他们来校后将儿子送进医院。经医生检查,小溪的视力极不稳定,眼睛近视度数高值达900度,低值达200度,最终医生诊断小溪患有癔症性眼病,并给他配了一副平光镜。
  戴上平光镜后,小溪的视力很快从0.01恢复到了1.0。小溪的父母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深感蹊跷:一是儿子为什么会突然失明,二是一副平光镜居然能让儿子的视力大幅提高,这两件事都不太符合常理。
  医生对此做出解释——小溪患的儿童癔症性眼病,是一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就是说,小溪的眼病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是因某种精神障碍造成的,只要精神障碍扫除了,其视力自然就恢复了。
  经询问,小溪在班里学习不算好,可父母对他要求严格,不断督促他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并花了不少钱为他报辅导班。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小溪越来越焦急,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上英语课时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溪的妈妈听后表示怀疑:一个9岁的孩子,压力能有多大,小溪会不会因为不想学习而撒谎?另外,她听说过因为压力大掉头发的、睡不着觉的,就是没听说过因为压力大而双目失明的。但医生表示小溪没有撒谎,这种情况真的存在。
  癔症,医学上规范的名称叫分离障碍。
  普通人的身份、记忆、意识、知觉是和谐的,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一个人罹患分离障碍时,这几块开始处于分离状态,比如这个时刻我认为我是张某某,下个时刻我就可能认为我是李某某。
  临床的主要表现是知觉和运动发生障碍。人通过感官可以听到、看到、闻到或者通过触摸感觉到,而患有分离障碍的人可能在任一感觉层面出问题,如眼睛明明没有问题,但他就是看不见;经检查,耳朵没有异常,但他就是听不见;一个人没出车祸或摔倒,突然下肢不能动了,但各项医学检查都表明他没有问题。
  分离障碍可以出现在全身任何一处,主要表现是,某部分在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了障碍,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医生建议小溪的妈妈带小溪去咨询心理专家,查找小溪内心的压力从何而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小溪缓解压力。
  父母的期盼和自身的期许,压力叠加,加上课业紧张,还要上课外辅导班,劳累加重,孩子终于撑不住了
  回去后,小溪的妈妈在小溪班主任的介绍下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小溪。
  在了解了小溪的家庭教育情况后,我又结合学校教育,认为小溪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幼小衔接没做好,孩子不太适应学校生活。虽然小溪已上三年级,但并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前两年,小溪的爷爷奶奶和他们一起住,对小溪非常疼爱。因为有老人照顾,所以爸爸妈妈不太管孩子。那时,小溪每天一放学就疯玩,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今年,因为疫情,爷爷奶奶在乡下,爸爸妈妈终于有机会管束小溪,希望一举纠正儿子的懒散习性,给他报了课外辅导班,并制订了很多规则和惩罚措施,小溪一做不到就严惩。小溪在高压下有所收敛,但被迫做和养成习惯主动做,终究不一样。
  2.期末学习压力大,劳累加重心理紧张。期末考试快到了,父母期待孩子考出好成绩。而孩子也期望考出高分数,一是不让父母失望,二是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假期。父母的期盼和自身的期许,压力叠加,加上课业紧张,还要上课外辅导班,劳累加重,孩子终于撑不住了。
  3.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问题。现在的家长也不轻松,白天上一天班,晚上回到家又得做饭、做家务,所以教育孩子时也多倾向于短、平、快地解决问题,结果只解决了眼睛看到的问题,而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想法、烦恼,也缺乏耐心与孩子沟通,时间长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难以得到排解。
  4.孩子太小,不会自己排解压力。成年人有压力会自己排解,但孩子受年龄、经验、认知等的限制,管理情绪的能力有限,有时他压力很大、心里很难受,却不知怎么表达,就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发泄。家长看孩子这样,只会抱怨孩子无理取闹,没有正确解读并及时回应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倾诉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就必须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即便孩子说的话很幼稚也不要嘲笑他
  听了我的分析后,小溪的妈妈懊悔地说:“我们想让孩子快点变好,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没想到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依您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缓解压力呢?”
  我给她提了以下幾点建议:
  1.节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必须看看他的内心,听听他的倾诉。倾诉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就必须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即便孩子说的话很幼稚也不要嘲笑他。虽说家长忙,但一周也最好能抽出一段时间专门和孩子聊天。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增加和孩子交流的机会,释放孩子的天性和压力。
  2.告诉孩子,困难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考试考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等挫折。这时,孩子会感到压抑、恐惧、不知所措。父母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及时开导,让他明白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的事情好有的事情坏,但无论好坏都要坦然接受,并培养出应对挫折的能力。
  3.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龄孩子相处,这也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去学。重要考试之前,可以让孩子适当做点他喜欢的事情,以缓解内心压力。
  4.考试前,家长要先放轻松。如果把考试看作学习知识的必要总结,那考试就能唤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激发其积极性,更容易考出好成绩。如果把考试看作一项重要任务,只能赢不能输,势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他患得患失,难以在考场上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重要考试之前,家长要先放轻松,让家庭气氛轻松愉快起来,这样孩子才不会如临大敌、压力重重。
  小溪的妈妈表示,以后她一定按照建议改进教育方法,毕竟她再也不想让儿子陷入黑暗。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家 长和老师从来都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是教育孩子战线上的同盟军。双方更多地尊重和理解彼此,劲往一处使,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老师不认识小草,于是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你的父亲是著名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稱。他还说,老师您一
不能承受的震撼  小迪今年15岁,是上海市松江区某中学的高一女生。事实上,她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一学生,因为她没进过高中校门,没上过一天课,在入学前军训时她就被诊断出癔症,不得不中断军训,甚至有休学的可能。  坐大巴车进入军营时,小迪对为期两周的军训充满期待。新同学、新老师、集体食宿、没作业、不考试……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是两个字:痛快!  军训第一天是练习站军姿,小迪很兴奋,表现很突出,被教官
联词:门窗,万一,后悔,灭火器,糊弄,警觉,所谓,害人害己  近几年,由门窗质量引起的火灾事故明显增多。为此,我国《消防法》中对门窗的阻燃功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可是此项工作并没有引起有些人的警觉,部分厂家生产的所谓“安全门窗”其实是没有经过严格阻燃处理的产品,他们还在糊弄消费者。现在很多家庭都还没有配備灭火器,万一发生火灾,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到时候后悔就晚了,但愿这种害人害己的事情早日杜
问:我儿子7个月大,非常可爱。最近,我发现开朗爱笑的他不知为何认生起来。一到陌生环境就不安,如果再有陌生人接近,他必定哇哇大哭。为此,我咨询了某早教中心,并给儿子报了早教班。上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此,我很着急。  请问,我该怎么解决宝宝认生问题呢?  柳小冉   答:我们先了解一下宝宝为什么会认生。  宝宝在6个月前,视力、智力都在空白阶段,根本分不出这张脸和那张脸有什么区别
利弊参半,最难取舍  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如何?河南省郑州市某中学初二班主任刘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根据我平时的观察,班上至少90%的学生有手机,清一色的智能手机,有的比我用的手机还高级。沒有手机的,估计只是没有带到学校来,因为他们谈起手机游戏来同样眉飞色舞。我发现,虽然手机可以用来搜索学习资料、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等,但这些只是幌子,几乎没有学生将手机用来学习,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玩
人物名片   秦春华: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2年获得北大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历任北大团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办公室兼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务部副部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考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近年来,作为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专注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招生录取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日
13岁那年,父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他成了孤儿,肇事司机夫妻收养了他。此后,他把仇恨记在了这对夫妻头上,泡网吧、抽烟、离家出走……并且随时准备像狼一样,露出锋利的牙齿进行报复。  去年4月,他拿到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心中所有的恨都化为感恩,他跪在养母面前,将世界名校的通知书拿给她看。他想告诉她,是她给了他一个家,没有她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辛苦的付出,他就不会有前进的方向……  父
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是家长惯用的方法。期末考试考得不错,奖!进了奥数小组,奖!绘画有了进步,奖!为让孩子更高更快更强,家长愿意出钱出力。但是,这种奖励真的有效吗?  心理学家德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喧哗。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對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来嬉闹。老人再出来
今年在全国千万高考学子中,有一个叫马小婷的特殊考生,她5岁患上痉挛性截瘫,丧失行走能力。为了改变她的命运,十余年来,母亲侯汝彩背着她走过上万里求学路,并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引导她走向自立自强。2019年7月下旬,马小婷以525分的优异成绩被贵州民族大学录取。如今,侯汝彩又把女儿背进大学,陪着女儿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农妇背着截瘫女儿求学  侯汝彩今年45岁,是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马鞍山村村民。她与丈
在全社会推广快乐教育的进程中,总能听到质疑的声音,什么“快乐教育是一个骗局”,“给孩子快乐童年,等于给孩子悲催的成年”,等等,不仅暴露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而且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读。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让我们说一说新西兰华裔妈妈李军和女儿嘉琳的故事。  1998年,厌倦了国内激烈的竞争,李军带着5岁的嘉琳从深圳移民新西兰。当地居民生活不算富裕,但精神上异常满足,脸上整天挂着幸福的笑容。李军为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