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或唤醒思维刺激的材料因素,问题情景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中创设情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课尾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一、情景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数学的世界,数学无处不在,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数学,通过数学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案例1、内容:人教七年级上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从上海到广州有三种到达方式:一是坐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二是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三是坐飞机,里程约1200公里。请阅读三句话并联系实际,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读和包含的数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二、情景创设要有趣味性
  “思”源于“疑”,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提出,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现状,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内容:人教七年级上册“求代数式的值”。
  学生没人拿出一副扑克(课前准备好),教师蒙住眼睛发布命令让学生操作:
   (1)每人把一部分扑克分成数目相等的三堆。
   (2)从左边的一堆取出6张放入中间的一堆。
   (3)从右边的一堆取出3张放入中间的一堆。
   (4)从中间一堆取出与左边一堆剩余张数相同的扑克放入左边的一堆。
  当操作完成时,教师立即指出每人中间的一堆都是15张,这时学生感到奇怪,都想知道老师的思维过程,于是老师抓住时机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设每堆为x张)再按操作步骤列出式子得出结论,学生恍然大悟。
   三、创设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感知水平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挖掘生活素材,用学生熟悉的资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3、内容:人教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1)老师指定一位同学的坐标为(0,0),并规定了坐标方向,要求其他每一位同学都写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学生被吸引住了,一时间有站起来数的、有互相询问的、有互相验证的,气氛非常活跃。
  (2)(师)你们在此基础上能提出问题吗?通过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展示才能。(生1)若我的位置是(3,1),则原点位置是哪位同学;(生2)若我的位置是(0,2),则刘东(化名)位置的坐标是多少?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点与坐标和坐标与点的关系掌握得非常好,并认识到自己就在坐标平面内而高兴。
  四、情景创设要具有操作性
  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一般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而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思维方式,可促进其他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设计、发现、探讨、归纳、总结规律。
  案例4、内容:人教八年级下册“梯形”。
  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要剪几刀?
   (1) 实验器材:梯形纸片若干张、小剪刀(课前准备)。
   (2) 提示问题:拼接时考虑线段相等。
  通过操作、探讨,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以后在证题过程中作辅助线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情景创设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不完备或答案不确定性、有层次性、解决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成功机会的同时在成功的基础上又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案例5、内容:人教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
   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法:
   (1) 画出图形。
   (2) 说明测量原理。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获得了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1: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
  方法2:用标杆测量。
  方法3:用镜子反射测量。
  在总结时,学生们纷纷发言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图形和设计原理),又享受到了其他方法的乐趣。
  六、情景创设要有文化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通用语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数学的文化作用及整体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才使数学养成当今国民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总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新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数学问题情景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经呈现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我们必须知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情景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的挑战,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在欣赏和思考中享受欢乐与满足,这对人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遵义县平正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从古代束缚人心的八股文发展演变到今天的格局不一、体式多样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照理说,学生应该如脱疆的野马,驰骋疆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可我们面临的情况却是这样:他们提起笔来,总感到无话可说,心中一片茫然,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久而久之,他们一碰到作文就“望而却步”,感觉“作文”两字是那样“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学生一日生活,大多数学生生
摘要:在Flash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如果没有这一设计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教学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因此,在中职Flash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材与实际的联系,以优化问题设计为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  关键词:Flash教学;问题设计;探索    在Flash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的巧妙,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摘要〕人的能动性决定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动性,也决定了组织精准高效课堂的难度。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主题、设计、目标、内容四个方面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达到精准教学的方法,以期增强辅导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助人自助”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精准教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2-0023-04  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
整个中职阶段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即接受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这既是高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职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高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乡愁》是必选课文的其中一篇,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为培养研究性阅读作好铺垫。   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乡愁成了余光中诗作中的重要内容。《乡愁》是他的代表作,诗歌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从小时候
新大纲强调,当今美术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中美术授课结构模式,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多层次、全方位教材体系、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教材。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它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偏离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下面笔者就美术欣赏教学中潜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揭示,从理性上进行剖析,同时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对应策略,与同行
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高中美术又不是高考科目,势必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那么教师要怎么去掌控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呢?首先要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应以人为本,注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这才是
摘要:题海战术及应试技巧的练习实际上是加重了广大师生的负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家长和社会过高的期望已使部分学生的情绪处于过分焦虑状态。新世纪要求人们“学会学习”,指的是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具备一种良好的心态,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消灭厌学情绪,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动机的激发,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学会自我调节。  
〔摘要〕本调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初中学生生活感受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山市各级各类初中学校16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50.34%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男生,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惧倾向等因子上的心理健康表现都不如七八年级;幸福感与MHT所有因子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者,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