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吟咏情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id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辩》围绕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提出学诗应“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通过熟读前人佳作培养诗歌鉴赏力。同时希望学诗者在对历代佳作的认真参读中,把握古人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思路,从而建立起以“兴趣”为最高目标的诗歌理想,创作出不着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优秀诗作。“识”(前提)、“妙悟”(方法)、“兴趣”(理想)三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诗方略,严羽希望以此来扭转江西诗派的不良诗风。
  关键词:识;妙悟;兴趣;沧浪诗话;诗辩;严羽
  作者简介:张晟源(1994-),女,甘肃兰州人,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的学诗“以识为主”、“诗道亦在妙悟”和“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说法,是理解严羽诗学观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辨》文本的细读,剖析“识”、“妙悟”和“兴趣”,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实现对严羽诗学观的再认识。
  一、“识”的内涵探析
  “以识论诗”在古代典籍中是有踪可循的。孔子要求弟子在学《诗》过程中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钱穆认为这里“识”的内涵有两层:第一指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第二指涵养性情:“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1]325换言之,“识”指的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感受事物,为的是拓展胸怀、陶冶情操、揣摩天地之道,培养缘情写物的诗性思维。严羽提出学诗“以识为主”,是对传统诗论的重申,他还将养“识”的方法做了调整,认为学诗者只有以优秀诗篇为范本进行参读,才能培养出高超的诗歌鉴赏力。
  《诗辩》开篇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2]1规定了对“识”的要求,还列举了与之相符的作品:《楚辞》、《古诗十九首》、乐府诗以及汉魏五言诗皆为古体诗,以韵律自然,感情古朴真淳见胜;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的诗歌,技巧渐渐成熟,但二人之作胜在情真意切,技法运用灵活自然。由此可知,严羽认为“高”“正”的作品,其共同特点是适情率意、自然淳朴。所谓“入门须正”即将抒情确立为诗歌的本质属性,学诗者熟读这些情感充沛、作法自然的作品,久之就能养成较高的诗歌素养和鉴赏力。严羽对诗歌资源的拣择与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息息相关。“识”既是拣择学诗资源必备的判断力,有了好的判断力,才能在丰富的历代诗歌中选出真正的佳作进行学习;也是学诗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优秀诗歌的反复参读,进一步提升诗歌品味。
  通过前人的优秀诗篇来培养“识”在严羽的时代是有共识的。严羽极力批评的江西诗派诸人也有相似的主张,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3]927时人对“识”的重视也相当普遍,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明确提出:“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4]317 在这些相似主张中,严羽之论的特别处在于,他将抒情看作诗歌的唯一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前代的诗作进行了筛选,指出只有学习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典范作品,才能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走上正途。
  二、“悟”的内涵探析
  “悟”的本义指内心的感觉、知觉:“悟,觉也。……从心,吾声。”[5]506后来逐渐延伸,指称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主要见于道家思想中,指对难以言喻的“道”的把握和领会方法。“妙悟”两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僧肇《涅槃无名论》中:“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之无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6]209这里“妙悟”指聪颖敏慧,善于感受和领会天地之道、成佛之方。
  《诗辩》篇中,“悟”有“悟入”、“妙悟”等不同说法,它们的具体意义都不尽相同,根据具体语境对其进行梳理辨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悟”的丰富含义。“悟入”本是佛家术语,指的是“领会并证入实相之理”。[7]243《诗辩》中则指学诗者熟读古人佳作,有了相当积淀后,能够把握古人作诗的要领和思路,达到开悟的境界。黄保真认为,“悟入”是“‘妙悟’这种纯审美的把握方式在‘学诗’阶段的表现形态。它是以纯审美的态度去体悟前人佳作中的审美规律、思维方式,进而把它变为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的过程。”[7]246佛家所谓“妙悟”是指“对禅道即本有的佛性的觉悟。”[8]28在论诗时,“妙悟”便是领会诗歌本质的最高法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12他举出韩愈、孟浩然的例子对“妙悟”之重要性加以解释,刘辰翁点评此处说:“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2]15,可知“妙悟”是指诗人兴之所至,感情流露自然的诗歌创作方式,这要求诗人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能够将内心独特的审美感受以自然、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完满地实现创作对象、内心感受、语言文字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呈现出自然流出、不着痕迹的诗歌作品。
  严羽认为最上乘的是汉魏诗歌“不假悟”的境界,自然感发而作,对技巧的雕琢少,最契合诗歌的抒情本质。“悟”则分为“透彻之悟”、“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最高者为,达到“透彻之悟”的是从谢灵运到盛唐时期的诗歌。许学夷说:“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如僚之于丸,秋之于弈,公孙之剑舞,此方是透彻之悟也。”[2]16可见,“透彻之悟”也是指诗歌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妙悟”指诗歌的创作方法,“透彻之悟”是对诗歌作品的鉴赏评价之语。陈伯海认为:“‘不假悟’指的是直寫胸臆,发自天然,‘透彻之悟’则是指有意识地追求艺术上的高妙,由人工而进入化境”[9]241,将“不假悟”与“透彻之悟”进行了到位的区分。而“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则是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不同阶段的“悟”。   “悟”是针对诗歌创作方法而言的,指诗人能根据不同的审美体验,找到与之契合的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其呈现出来,达到一种言意合一的状态。汉魏诗不依托技巧而浑然天成,盛唐诗有法可循却不露痕迹,正是“悟”的极致。“妙悟”说仍然围绕着诗歌是性情所至的产物展开。
  三、“兴趣”的内涵探析
  对“兴趣”之“兴”的解释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兴趣”之“兴”即指比兴的表现手法,东汉郑玄将其解释为“托事于物也”。 [10]796也有学者认为,“兴”是指感兴,即“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兴起及创作冲动的产生。”[8]158二者都是围绕着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解释“兴”的内涵,分歧在于,到底是诗人先有了某种情志,然后借恰当的物象兴寄成诗;还是诗人先看到了某种物象,由此触发情感而成诗。这引起了“兴趣”的两层不同含义:一是指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二是指诗人在外物感触下产生的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表现。二者都是对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的描述。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与诗人和客观世界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诗歌能够呈现出诗人内心感受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沟通联系,也就是“兴趣”的体现。
  严羽对何为“兴趣”也做了解释:“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2]26“兴趣”就是读者在诗歌中看不到诗人对意境的刻意营造、对词句的精心雕琢,仿佛浑然天成之作。严羽用几个佛家典故进一步解释“无迹可求”那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特点,这种特点为读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诗歌达到了回味无穷的表达效果。可见,“兴趣”就是指诗人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或体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着痕迹地表达内心情思。同时触发读者,使读者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意绪。于是,诗歌就不仅限于传达作者的所感所想,而且还是一个触发读者的契机,使读者也能参与到对客观世界的体悟中。在这个过程中诗歌也因不同读者的个性化解读,具有了无限丰富的旨趣和意味。无论作者有意识地选择物象运用比兴手法,还是无意间受到感触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只要诗作含蓄蕴藉,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都可以纳进“兴趣”的范畴。
  严羽对“兴趣”的阐述仍是以诗歌的抒情本质为中心的,如果说“识”和“妙悟”是学诗方法,那么“兴趣”就是学诗者诗歌创作的目标和最高理想,也可以说是衡量诗歌价值的尺度。
  有学者认为,《诗辩》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2]26的观点,与前文强调“识”、“悟”,要求学诗者熟读前人佳作是矛盾的。其实,强调学识积累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是为了培养学诗者的诗歌品味,建立以抒情为本质的诗歌观念,并不是说学诗与不需要读书学习。严羽如此重视学诗者在入门阶段的诗学观之确立,是为了矫正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2]26的诗歌风气。自《诗》《骚》以来,诗歌一直都是表现诗人情感意志的文学体裁,如果将文字、议论和才学引入诗歌,难免使诗歌缘情的本质遭到侵蚀和破坏,甚至会混淆诗歌与其他体裁间的界限。江西诗派注重师承前人用意和技法的风气不仅削弱了诗歌的创造力,而且忽视了诗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严羽是为了维护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而在此重申强调“吟咏情性”[2]26的诗学主张。
  四、结语
  《诗辨》围绕着“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观,主张学诗者首先要以良好的诗歌鉴赏力——“识”为前提和基础,拣择前代以情志为本质的诗歌进行参读,从而领会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方式及其创作思路,学诗者还要能树立起以“兴趣”为最高价值的诗歌理想,创作出“无迹可求”、意味深长的优秀诗篇。严羽希望通过学诗路径的调整,对江西诗派刻板因袭传统、脱离现实的诗风进行纠偏,最終使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 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僧肇著,张春波校释.肇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
  [8]严羽著,张健校笺.沧浪诗话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陈伯海.“妙悟”探源——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85(1):235-244.
  [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向读者展示了父权、医权与女性生存现状之间裂痕、矛盾和缠扭的关系。传统的文学批评多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我”被丈夫监禁在四壁高墙的房间里,被凝视和身体归训的“疗养”状态。但笔者认为,女主人公“我”并没有真正成为丈夫这一凝视者的精神俘虏,并在逆转丈夫的凝视,最终通过疯癫这一方式凝视父权,质疑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归训的合理性。谁在凝
作者简介:黄心蕾(2000.9-),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十五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在中国,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是“家国”二字,久远悠长的家国情怀说不完道不尽。浸润在史书典籍中的是“家国”情结,氤氲在诗词歌赋里的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
摘 要:文学进入现代后,许多传统模式被打破,但是传统文学抒情性格却一直在延续。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诗性”依然存在,这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就是语言诗化、结构散文化、情节弱化、追求意境美、具有传统审美倾向。这种“诗性”与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是否有着内在一致性是本文的探讨中心。  关键词:诗性;诗言志;抒情傳统  作者简介:李慧敏,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二年级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中外学者对于箕子是否进入古朝鲜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朝鲜的历史学者,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没有;但是韩国史学界则认为箕子是进入古朝鲜的,当然了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但是,正如中国学者说的那样,中国和外国有许多史籍都记载了箕子朝鲜的建立,说明了我们不能轻易地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本文就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箕子朝鲜的认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箕子朝鲜;历史时期;认识  作者简介:赵晓丽(1993
摘 要:印度佛经中龙女报恩故事对《柳毅传》题材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又结合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唐传奇《柳毅传》。柳毅传一方面弘扬柳毅的“义”,另一方面为读者描写了一位全新的“知恩图报”的龙女形象。二者的婚姻恰恰证明了龙女报恩思想的体现,这个故事片段与描述龙女故事报恩原型是相一致的。本文根据柳毅传故事当中故事,体现出的柳毅的品质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当下青年现状,分析柳毅传中柳毅品质对当下青年有何影响。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幸福没有标准,有人说,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孩子出息了也是幸福;有人说,全家安康团圆、和睦生活就是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升官发财好运连连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百万幸运大奖砸中脑袋、红颜知己左右相伴……  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叩击幸福之门,都在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老天是公平的,他给
摘 要:韩少功作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早的翻译者之一,其文学作品也深受米兰·昆德拉创作理念的影响。《马桥词典》无论是从小说观念、叙事结构还是文本主旨都带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影子,本文拟从“存在”这个主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的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在文本中对“存在”主题处理的异同。  关键词:韩少功;米兰·昆德拉;《马桥词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存在主题  作者简介:李向岚(1994-)
岁月荏苒,人们蹒跚走过,  恍然间时光带过的,是已经被改写的生活韵味。  曾经,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如今,生活是这样的:  忙碌,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主旋律,  人们借飞快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来换取更高质量的物质享受,  但与此同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觉:  我们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生活。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时间做饭,而用外卖代替了厨房;没有时间休闲,加班成了周末的常态
摘 要:阅读李零的《花间一壶酒》,颇有感慨,选书中精彩之处简单评论并抒发感想。人,有时想想过去,从过去中汲取养料,有时眺望一下远方,展望一下前方的绚烂,都会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生活。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关键词:糊涂与明白;经世致用  作者简介:宋鸽(1994.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现读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戏剧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中国电视相親节目曾经如春潮般的火热,席卷大江南北,但,终因部分相亲节目因低俗化,商业化,演绎化遭业内外人士口诛笔伐,不少类似节目只能偃旗息鼓,但,重庆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凡人有喜》却凭借“公信力”在该地区创造收视率和经营创收奇迹,本文主要以《凡人有喜》成功的特例就相亲节目的“公信力”的定位展开论述。  关键词:破资源瓶颈;真实;品牌;价值;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