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表扬激励带给学生,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每组分12个三角形,要求每人分得的三角形要同样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随后,在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给每个小组一张在纸上画有20棵五角星的图。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每人要分得同样多的五角星,该怎样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反馈,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有一个组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而是直接在纸上写出每人分5棵。他们自豪地说自己是这样分的:要平均分给组里的4个人,这些五角星正好排了5行,所以每人分得5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而且知道了平均分不一定要每次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5个,5个地分,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操作实践,激发创新
  
   实践操作是儿童发展成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各自拿出10根小棒,要求每5根分成一份,接着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每5根一份,这样前后一比,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剩下的1根就是余数。列式:11÷5=2(份)……1(根),接着让学生再拿出12 根,每5根一份,剩下的2根就是余数。以此类推,得出如下算式:
   10÷5=2 13÷5=2……3
   11÷5=2……1 14÷5=2……4
   12÷5=2……2 15÷5=3
   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的余数与除数大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通过讨论领悟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堆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让学生观察想象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看到这堆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你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课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甲组长说:看到这堆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我们想知道这堆沙子的重量,要求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堆的重量,必须知道它的体积。乙组长说:要求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堆的体积,需要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丙组长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解决。怎样测量呢?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甲组长说:可以用绳子在圆锥底部圆的周围量出沙的底面周长,算出半径,求出底面积。乙组长说:可以用两把尺子平行地放在沙堆两侧,测量出两把尺子间的距离,就是沙堆的底面直径,进而算出底面积,丙组长说:我还有更快的测量方法,直接量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请丙组长上讲台动手测量。他很快测量出了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指出半径为12厘米,高为15厘米。这一快捷方法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那怎么算出这堆沙子的重量呢?另一学生回答说:还需要知道每立方厘米沙重多少千克,听了他们的对话,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样同学们很快就算出了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子的体积和重量。通过讨论归纳,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求异独创,挖掘创新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潜心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周长公式后,我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红绳子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改围成一个长6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让他们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对各种解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一种解法最好,当学生理解了长加宽的和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后,教师接着问:如果改围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很快就能说出长是6厘米,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厘米?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学习的热忱非常高,教师不愿结束这样的局面,接着问;你们愿不愿意相互考考对方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同学任意说出长方形的周长,让另外的同学答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还有的同学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让同学说出宽是多少。这样的课堂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极积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伴的观点。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锻炼。
   总之,学生的创新潜能好比一个矿,这个矿里面藏着很丰富的矿产,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
   【作者单位:永安市北门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让兴趣得以保持,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英语没有恐惧感,在学习英语时,一直拥有足够的信心。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可见,书法本身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它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以书法为班级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发扬书法精神,练习书法气质,探究书法内涵,彰显书法个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班级之魂,塑造起与之相同的文化内涵。  一、读书法名家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失缺了精神关怀,导致学生讨厌上语文课,课堂效率高耗低效。可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采用平等对话、自选参与等方式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运用恰当的期望和坚持“无错”课堂信任与宽容学生,持续有效地赞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以下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微笑教学  微笑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种轻松、饱满、乐观的心态.适度地运用游戏、幽默的形式
谈到感恩教育,也许有的人会说那是大人的事,孩子那么小,能知道什么叫感恩。其实不然,感恩无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就像人的其他素质及能力一样,可以从小培养。  常言说:“养儿才知报娘恩。”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只有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情,懂得要把一个孩子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但种种撒娇撒野、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恩将仇报的一些血的教训在小学生、中学生及至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每每
自从2010年我班开展《与经典共成长,和圣贤“手拉手”一经典诵读与小学生修身教育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后,我发现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
我校地处偏远,现代教学手段与信息贫乏。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令众多英语教师头疼的事接踵而至,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设施,最是叫我们望洋兴叹。现代优质教育资源下乡活动,给我们英语教师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使教育教学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创造性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能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灵活运用优质教育资
一、现状思考  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即“课堂意外”是真实的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按预定计划设想而生出的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小插曲”,面对“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尝试研
一、小学劳技课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整合了德、智、体、美诸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学生上课提倡所谓的“又红又专”“红”强调劳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社会发展的重点转向积极现代化建设以后,“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正在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基础教育者
儿童是一群赋有想象力,不限潜力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来说,他们的心理总是不够成熟。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指沟通主体长期的文化积淀,即沟通主体较稳定的价值取
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中由于教师的原因,有三个不利因素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训练的效果。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每个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