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曾经是文学中描写的小桥流水、鸡犬相闻,曾是田园诗中的“穷巷牛羊归”、“把酒话桑麻”,曾是人们告老还乡的世外桃源,宁静致远的心灵慰藉。
但是写出乡村诗意的,往往不是乡村的人,或者早已经离开土地多年的人。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人,是没有这种诗意的。他们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的辛劳。
在文人墨客诗意的背后,乡村生活更多的是现实。
春节背包走在路上,碰到很多乡亲。常年在外为工作奔波,对村里人的记忆已经淡了很多。然而走在路上,还是经常被打招呼:“回来过年啦!”让我心里一阵温暖。
时隔几个月再次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仿佛三年未见,恍惚间觉得父母又苍老了许多,看着父亲走路略带蹒跚的背影,一边开始忙碌着准备饭菜,心里没有了往常回家时的兴奋,却反而多了一丝丝难过。也是,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节前,家里已经准备好了丸子、年糕、豆腐,三十晚上要守岁,初一早上去亲戚家拜年,初三早上去上坟……这些习俗还保留着,执行着,只不过老一辈人是最恪守的。以后的以后,年轻人当家作主的春节还会是这样吗?两三个儿时的玩伴如今成家“独立门户”了,自己张罗这些年货,但是看来总是少了一丝“年味”。而对于像我这样常年在外的人,这些习俗、年味恐怕只会更淡了。
回家拜访了亲友,对家乡的认识越来越多。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几十年如一日的村庄,在更深层次的地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割裂,年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割裂。
家乡位于东部平原,地少人多,农村人均只有一亩多的地,在家中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的几乎没有人种地了,一部分是因为不会,还有一部分直接在土地上建成了养殖场和代加工厂,当然更多的是到省会城市,或者北京、湖南一代打工了。“随便干点啥活,都比种地强”。举家外出务工,而将土地托管的现象,也大有存在。老一辈感叹“我们干不动了,以后谁来种地”时,更多人迫切的要“逃离”这个“毫无前途”的生计。
与此相反的是,大量的土地被人承包了,很多留在家中的妇女老人,在农忙的时候会去为这些雇主打工。
靠近发达城市,农村在物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似乎更多的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农村青年结婚,彩礼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结婚,女方一般都会要求在城里买房。现在村里人想要的不仅仅是不被束缚在土地上,更不想被束缚在农村,要从这一代就变成城市人。
农民进城,是长久以来城镇化的一个必然现象,土地集中管理,亦有助于机械化普及提高效率,增加收入。这是一个趋势。只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总是矛盾集中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阵痛,让“木讷”的农村在被动的承受种种变化。
农村青年的婚姻,终究也离不开“钱”的困扰。两口子争吵、闹分家、离婚,很多都是因为钱的缘故。农村的经济基础已经被冲击的支离破碎,文化基础呢?在城市文明面前,更显得摇摇欲坠了。
小时候回忆起乡村,不自然就会想起陆游的那首《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勾勒出乡村的宁静、欢悦的气象,描绘了纯朴的农村风俗画卷。如今的乡村,人们越来越有钱了,穿着越来越时尚了,娱乐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关系却似乎越来越疏远了。物质文明建设好了,民风淳朴的精神文明更是我们的追求。
但是写出乡村诗意的,往往不是乡村的人,或者早已经离开土地多年的人。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人,是没有这种诗意的。他们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的辛劳。
在文人墨客诗意的背后,乡村生活更多的是现实。
春节背包走在路上,碰到很多乡亲。常年在外为工作奔波,对村里人的记忆已经淡了很多。然而走在路上,还是经常被打招呼:“回来过年啦!”让我心里一阵温暖。
时隔几个月再次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仿佛三年未见,恍惚间觉得父母又苍老了许多,看着父亲走路略带蹒跚的背影,一边开始忙碌着准备饭菜,心里没有了往常回家时的兴奋,却反而多了一丝丝难过。也是,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节前,家里已经准备好了丸子、年糕、豆腐,三十晚上要守岁,初一早上去亲戚家拜年,初三早上去上坟……这些习俗还保留着,执行着,只不过老一辈人是最恪守的。以后的以后,年轻人当家作主的春节还会是这样吗?两三个儿时的玩伴如今成家“独立门户”了,自己张罗这些年货,但是看来总是少了一丝“年味”。而对于像我这样常年在外的人,这些习俗、年味恐怕只会更淡了。
回家拜访了亲友,对家乡的认识越来越多。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几十年如一日的村庄,在更深层次的地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割裂,年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割裂。
家乡位于东部平原,地少人多,农村人均只有一亩多的地,在家中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的几乎没有人种地了,一部分是因为不会,还有一部分直接在土地上建成了养殖场和代加工厂,当然更多的是到省会城市,或者北京、湖南一代打工了。“随便干点啥活,都比种地强”。举家外出务工,而将土地托管的现象,也大有存在。老一辈感叹“我们干不动了,以后谁来种地”时,更多人迫切的要“逃离”这个“毫无前途”的生计。
与此相反的是,大量的土地被人承包了,很多留在家中的妇女老人,在农忙的时候会去为这些雇主打工。
靠近发达城市,农村在物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似乎更多的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农村青年结婚,彩礼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结婚,女方一般都会要求在城里买房。现在村里人想要的不仅仅是不被束缚在土地上,更不想被束缚在农村,要从这一代就变成城市人。
农民进城,是长久以来城镇化的一个必然现象,土地集中管理,亦有助于机械化普及提高效率,增加收入。这是一个趋势。只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总是矛盾集中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阵痛,让“木讷”的农村在被动的承受种种变化。
农村青年的婚姻,终究也离不开“钱”的困扰。两口子争吵、闹分家、离婚,很多都是因为钱的缘故。农村的经济基础已经被冲击的支离破碎,文化基础呢?在城市文明面前,更显得摇摇欲坠了。
小时候回忆起乡村,不自然就会想起陆游的那首《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勾勒出乡村的宁静、欢悦的气象,描绘了纯朴的农村风俗画卷。如今的乡村,人们越来越有钱了,穿着越来越时尚了,娱乐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关系却似乎越来越疏远了。物质文明建设好了,民风淳朴的精神文明更是我们的追求。